第40章 鄧州之戰(三)

徐得功、連得成對中華軍的這些攻城路數所知都不多,就算聽說過一點,也之言片語,因此根本就沒有防備.在城牆被中華軍炸開之後,守軍無不心慌,頓時軍心大動,不少人站在缺口附近,都傻在那裡。而在倉促之間,誰也沒有想要要堵住缺口,結果中華軍的突擊隊十分輕易的就通過了缺口,殺入鄧州城內。

而隨後第十師、十五師的大隊人馬也都跟着殺入,不一會兒,東、西兩城就都宣告失守了。中華軍也立刻向鄧州城裡擴張。

其實雙方根本就沒有進行城牆的攻守做戰,因此這時清軍的兵力損失到並不大,在中華軍殺進鄧州之後,清軍也確實進行了抵抗。

但清軍的這種抵抗完全是在倉促之間進行的,只能看作是一種本能行爲,既沒有在中華軍攻入鄧州之後,在城內繼續和中華軍作戰的思想準備,也沒有在城中建立阻擊中華軍的陣地和據點,而且清軍的將領和士兵也缺乏打巷戰的經驗。也就是雖然城牆被打開了,但自己還有足夠的兵力,那就打一下。

清軍在這樣的情況下應戰,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了。

在中華軍有組織、有配合、有套路的巷戰戰術面前,清軍的抵抗幾乎產生不了任何的作用,無論是清軍駐守在那一條街道,或者是向中華軍發動進攻,都被首先遭到數輪火槍的打擊,等衝近了一些之後,又會遭到手榴彈的一陣暴炸,結果衝在前面的被打得倒地亡,後面的立刻轉頭逃跑,就算有幾個能夠衝到中華軍士兵們的近前,還有刺刀在等着他們,而且耿仲明部的清軍,在清廷並不算是精銳部隊,既使是進行白刃作戰,中華軍也不處於下風。

類似的戰鬥場景,在許多街道中,都會發生,結果清軍防守守不住、進攻攻不下,只能逐步後退,讓中華軍向鄧州城裡延伸擴展。

鄧州雖然是戰略要地,但並不是什麼大城,城裡並沒有多少區域,因此在城中的戰鬥並沒有進行太長的時間,中華軍就逐漸控制城裡的大部份地區,剩餘的清軍也都從北門逃出鄧州城。

而駐守鄧州的兩員主將徐得功、連得成在中華軍攻入鄧州城時,就己被中華軍殺散,只能在城裡各自爲戰,不過連得城比較機靈,一見形勢不妙,也知道鄧州難保了,因此並沒有和中華軍久戰,而是帶領着一部份人馬,從北城逃出。而徐得功就沒有那麼走運了,稍微遲緩了一步,結果被中華軍己經搶先一步,佔領了北城的城門,被困在鄧州城裡。

這時在鄧州城裡,還有數千清兵,基本都在徐得功的指揮下,守着幾條街道,免強和中華軍對持。

徐得功當然知道,現在鄧州城是大勢己去,自己的抵抗根本堅持不了多少時間,還是儘早投降纔是正確的選擇,因此徐得功招集了幾名中級將領,簡單的商議了一下,其他幾人也都贊同投降,畢竟誰都不想死,不過徐得功顯然不僅僅只想保命,他派人去和付責進攻城內清軍的第十師師長丁其兵交涉,要求自己這算是火線起義,而不是火線投降。

原來南京政府發表的宣戰詔,由其是後面關於反正、起義、投降等概念和處理方式的內容,在清廷,由其是在軍方,確實引起了極大的反應,儘管清廷嚴令,不得散佈南京政府宣戰詔的內容,但清廷對軍隊控制力度畢竟有限,而且在耿仲明部的清軍,也根本沒把清廷的命令當一回事,許多將領都把這些內容作了比較仔細的研e3究ghk,在私下裡,有時還開始笑,說在戰場真的不行了,就趕緊投降,致少還能保一條命,而且早一點還能算起義。

徐得功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對反正、起義、投降等概念和處理方式的內容都已經爛熟於心了,既然是準備投降,當然希望爲自己爭取到一些更好條件,現在戰鬥己經打起來,戰前起義肯定是不能算了,因此徐得功想按火線起義來算。

而且徐得功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現在自已手下還有七八千人馬,並沒有被中華軍打散,還保持着抵抗力,不能算是勝負己分,完全夠得按火線起義的標準。其他諸將也都認爲,能算火線起義當然是好了,因爲如果是火線起義,則還算有立功表現,可以在中華軍裡面任職。

聽完徐得功派來的代表講說的要求之後,丁其兵立刻就火了。商毅制定的這些標準,中

華軍的官兵們當然都清楚,其中最難介定的,就是火線起義和火線投降,畢竟兩者都是在戰鬥進行的過程中發生,但“尚未明顯分出勝負”,“己經明顯分出勝負”這兩個概念,只能由一線的指揮官自己來判斷了。

但在這一戰都打到這個份,居然還想算火線起義,那有這種道理,因此丁其兵氣呼呼的對代表道:“回去告訴徐得功,你們只能算火線投降,不能算火線起義,接受的話,就立刻放下武器,出來投降,不接受那就接着再打,信不信,只要開打了,最多十分鐘,我就可以把你們全滅了。”

代表回去將丁其兵的回覆告訴徐得功等人,徐得功又和諸將商議,最後決定,投降就投降,至少能夠保住性命,再打下去,肯定是沒命了。於是徐得功再次派出代表,來見丁其兵,表示願意向中華軍投降。

就這樣清軍放棄抵抗,全部投降,也標誌着鄧州戰役全部結束,在進攻鄧州的戰鬥中,中華軍一共殲滅清軍四千一百二十七人,投降八千三百二十六人,逃回南陽的清軍不足三千,而中華軍自身的傷亡,只有四百三十三人,另有三百七十五人受傷。

另外鄧州也是淸軍駐守南陽的一個重要地點,因此城裡的各種軍用物資也比較豐富,雖然由於清軍的火器不多,因此火藥的數量很少,但各種糧食、草料、車輛、帳蓬、布匹等等,都有不少,也算是收穫巨大。

而在南陽城裡駐守的耿仲明這幾天猶如熱鍋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亂轉,他願以爲調左夢庚去救援鄧州,怎麼樣也可以把鄧州拖幾天,那知左夢庚的援軍和鄧州會在同一天被中華軍擊敗,兩路一共有三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逃回南陽的,只有連得城所帶的兩千多人馬。而現在南陽地區的清軍只剩下五萬多人,和中華軍相比,己不佔任何的優勢。

隨着中華軍佔領了鄧州和新野兩地,南陽的西南部地區,己經被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中華軍的兵鋒,距離南陽,己不足五十里。這時南陽城裡的守軍不足三萬,而通過連得城講說中華軍攻佔鄧州的過程,也讓耿仲明清楚,如果沒有足夠的火器,自己就是有再多的兵力,也同樣守不住南陽。

因此耿仲明這幾天也連連向石廷柱發令,要求調神兵營到南陽來駐守,同時又連續給吳三桂寫了兩封信,請他立刻出兵,向中華軍發動進攻,調動中華軍的兵力,緩解南陽的壓力。

石廷柱接到耿仲明的調令之後,看了一遍,隨手就扔到垃圾筒裡去了。石廷柱當然也知道鄧州之戰的結果,在他看來,鄧州失守,完全是耿仲明的責任,因爲耿仲明在南陽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去救援鄧州,但他卻按兵不動,偏要等着自己出兵,分明就是想要保存實力。

ωwш¸ttκǎ n¸c ○

現在鄧州、新野都失守了,雖然中華軍的目標是南陽,但石廷柱也不能不考慮,一但自己領軍去増援南陽,中華軍會不會趁虛來取自己駐守的唐縣。和耿仲明不同,石廷柱對中華軍可是相當瞭解的,深知中華軍的戰術變化多端,什麼聲東擊西、圍城打援、欲擒故縱、攻其不備樣樣都佔全了。唐縣離新野,也不過就是五六十里的距離,中華軍完全可以不理南陽,先取唐縣。

南陽是耿仲明的防區,丟了也不關自己的事,而唐縣、泌陽一線纔是自己的防區,其中的利害關係,石廷柱可是十分清楚,可別爲了救援南陽,而把唐縣丟了,那可就是因小失大了。另外石廷柱還有一個打算,就是一但中華軍去進攻南陽,那麼新野、鄧州的防守必然空虛,自己正好可以趁虛去收復新野、鄧州,切斷中華軍的退路,這樣一來,就算中華軍攻下了南陽,也不得撤軍南返,說不定自己還能在半路打中華軍一個伏擊,而守住南陽的功勞就是自己的了。

因此石廷柱一面將神兵營調到唐縣來駐守,一面派人回覆耿仲明,稱近日發現中華軍有進攻唐縣的跡像,自己要全力守衛唐縣,難以分兵救援南陽等等。

而耿仲眀收到石廷柱的回覆之後,也氣得頓足捶胸,大罵石廷柱這分明就是借刀殺人,但石廷柱不是左夢庚,耿仲明也拿他沒有辦法。而川軍的人馬雖然逼近湖北,但是否真的出戰,還必須請示在成都的吳三桂下令,因此在短期內,川軍也是指望不的.

但就在這時,中華軍也終於對南陽發動了進攻.,

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6章 三路出擊第49章 皇太極(下)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251章 調兵第402章 北境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103章 海商(上)第119章 投效(上)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62章 破局(二)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35章 鄉鬥(下)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34章 鄉鬥(上)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73章 阻擊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73章 阻擊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20章 浙江巡撫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92章 合圍(三)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33章 餘波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148章 新政(二)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
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6章 三路出擊第49章 皇太極(下)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251章 調兵第402章 北境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103章 海商(上)第119章 投效(上)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62章 破局(二)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35章 鄉鬥(下)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34章 鄉鬥(上)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73章 阻擊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73章 阻擊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20章 浙江巡撫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92章 合圍(三)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33章 餘波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148章 新政(二)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