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

因爲這一次川軍戰術明顯不同,他們每次發動偷襲和進攻,是釆用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策略,並不和中華軍作過多的糾纏,就算是攻下縣城或村莊,也是洗劫一番之後,立刻就分散撤退了,絕不在某一地久留。因此川軍的行動迅速極快,利用四川地區山多林密的地形特點,和中華軍進行周旋。

其實山地越野行軍作戰能力,一直都是中華軍的基本訓練項目,再加上中華軍的士兵沒有厚重的盔甲,因此中華軍在山地行軍的能力很強。但川軍就生長在這裡,也習慣了走山路,翻山越嶺,在這一方面的能力,幾乎和中華軍不相上下,但對地理道路的熟悉,遠在中華軍之上。因此使中華軍很難跟得上川軍。有好幾次眼看着就快要追川軍了,但最後還是讓川軍給跑掉。

而且在突襲之前,川軍往往是由幾支小股人馬合成一支部隊,而在撤退的時候,側是分散撤退,這也給中華軍的追擊帶來了將當大的困難。同時在追逃的過程中,川軍還利用自己對地理、道路的熟悉,時不時的向追擊的中華軍發動反襲擊。川軍也不與中華軍近戰,使用的多是弓箭、梭鏢、標槍一類的投擲性武器,雖然射距一般只有二三十米的距離,但由於山路崎嶇,林多樹密,中華軍的火器在射程上的優勢不大,因此也十分被動,幾乎川軍的每次襲擊都會造成中華軍的幾名士兵傷亡。

一時間整個川西地區風聲鶴唳,好像到處都是川軍的襲擊隊伍,到處都遭到襲擊、洗劫一樣。而川中的居民也都人心惶惶,對中華軍也開始頗有怨言。

因爲吳三桂在四川經營數年,總體來說業績還不錯,川中的百姓對吳三桂的統治雖然不算的擁待,但也並無反感,至少吳三桂在四川的統治,要比以前的張獻忠還是要強得多,他在四川的統治期內,川中基本能夠保證穩定的生活,社會秩序,而四川本來就富足之地,只要是局勢穩定下來,百姓的生活也就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雖然說中華軍的軍紀嚴明,也一向很注意和百姓保持良好的關糸,在入川的早期,也初步取得了四川百姓的好感,但現在的情況卻是吳三桂的川軍開始濫殺無辜,百姓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普通百姓不可能懂得什麼大道理,只求自己生活安穩,社會太平就行了。因此自然也有人把這一切算到中華軍的頭上,如果不是中華軍入川,引發了四川的戰爭,現在百姓依然還可以過着平靜安逸的生活。

當然現在還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反對中華軍,但許多地方,由其是遭受到襲擊地方的百姓,對中華軍的態度明顯冷淡了許多,生怕和中華軍扯上關係,引來川軍的襲擊,如果按這種趨勢發展,絕對是對中華軍不利。

而這時段鵬和李牟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想不到吳三桂的臨死掙扎還頗有作用,看來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小視了對手,而現在如果不盡快對川軍的襲擊隊伍進行有效的打擊,四川的局面就很有可能失控。因此段鵬和李牟也招集衆將,商議對策。並且制定出幾條應對措施。

首先針對川軍襲擊村鎮、濫殺無辜的行爲,大力宣傳吳三桂和川軍的殘暴和兇狠形像,把百姓的怨氣和注意力都轉移到川軍身上,並盡力樹立中華軍是努力保護百姓的形像,畢竟殺人放火的是川軍而不是中華軍,因此中華軍必須在輿論和道義上先搶佔住至高點,而這一點是致關重要的。

其次是下令全川地區進行嚴戒控制,所有州城府縣衛所堡,只要是有城牆的地區,都要關閉城門,限時出入,並且嚴加防守,由其是在夜間,一定要提高警惕。因爲從這段時間掌握的情況來看,川軍的襲擊隊伍基本都是以輕武器爲主,一但嚴守城牆,川軍就沒辦法攻入了。而重的地段,補給點、運糧隊都要加強保護的兵力,這樣就能限制川軍的突襲成功率,減少損失。

當然最關建的事情還是要對川軍的襲擊隊伍進行有效的打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段鵬和李牟決定暫時停止對成都的進攻,只是封鎖住成都的各條出路,首先把大部份精力都放在打擊川軍的襲擊隊伍上。而這個任務則主要是交給甴特種兵來完成。因爲論在野外生存作戰的能力,特種兵要遠遠高於其他的部隊

現在入川的中華軍部隊裡只有一個特種兵師,是隸屬於南京軍區的特種兵師,在中華軍的五個軍區裡面,南京軍區的實力僅強於江西軍區,但如果論特種兵師的實力,南京軍區的特種兵師絕對公認排名第一,因爲南京軍區的司令部成員都是特種兵出身,在清軍第二次南征的時候,就在突襲仙霞關天險這樣的驕人戰績。而這一次入川作戰,也是南京軍區的特種兵師從黔江一帶地區突襲得手,打開了局面。因此由南京軍區特種兵師付責這項任務,是最合適的部隊。段鵬本來就是特種兵出身,這次川軍釆用的突襲戰術,其實就是一種類似於特種兵作戰的戰術,而中華軍側以正宗特種兵出戰,迎戰川軍的山寨特種兵。

於是段鵬也下令,將特種兵師也分散成以連爲單位,潛入各深山老林裡,圍剿川軍的突襲軍隊。同時下令其他各部隊,將後填彈式迅射槍都讓出來,交給特種兵師使用,因爲在山林中作戰,距離非常重要因素,火槍射擊的速度纔是首要的,因此迅射槍雖然射程短,但更適合於山林作戰。另外爲了減輕士兵的負擔,提高部隊的速度,所有士兵都不穿鐵用背心,只帶一頂頭盔,除了必要的彈藥和乾糧之外,每人只帶四顆手榴彈。

而特種兵的補給只能是就取得,同時段鵬和李牟又下令,特種兵所到之處,四川各地的川城府縣,對特種兵師都要盡力接待,滿足他們的補給要求。

當然在準備這些工作的時候,兩人也將現在四川的情況和應對的策略傳回到了南京。請求統戰部能夠批准這一作戰計劃。

報告傳回南京之後,又引起了一番爭議,有一部份官員又重新提出招降吳三桂,適當還是可以讓給他一些優惠的條件。

因爲現在眼看着商毅的稱帝大典就要舉行了,南京上上下下都在積極的準備,大多數的官員都認爲最好是能夠在大典舉行之前結束四川的戰鬥,徹底平定南方,這樣也可以爲商毅的稱帝典禮増添光彩。而四川現在的局勢十分混亂,在短時間內戰事是難以結束的,因此不如再改回到招降的路子,相信吳三桂也不會不識趣,搬來梯子硬不下牆。早一點結束了四川的戰事,也好安心的舉行商毅的稱帝典禮。

當然也有一部官員是從純利益角度出發,因爲目前情況看,四川的戰事比以前預料的要困難得多,雖然說中華軍最後還是可以取勝,但付出的成本代價,人力物力遠比招降吳三桂要大得多,而且現在大西軍己經投降了,雲南也收復了,因此不如適當讓出一些條件,招降吳三桂,收復四川,也可以省去許多不必要的消耗。

其實商毅對四川戰事的變化也有些意外,原來確實覺得平定四川也費不了多大氣力了,沒想到吳三桂在臨地前還要蹬蹬腿,採用這種後世的恐怖主義類似的戰術,來做垂死掙扎。

但在這個時候,商毅是堅決反對與吳三桂妥協的。商毅在後世是特種兵出身,基本都是參與和恐怖份子的戰鬥,反恐戰鬥,在後世是一個各國都面對的共同課題,各國都有自己的一套反恐戰術,但有一點基本是公認的,就是不是萬不得己的時候,絕不能與恐佈份子妥協,答應恐怖份子的條件,因爲這樣做只能助長恐怖份子的氣焰,下一次的恐怖行動會更加兇狠,而胃口也會更大。

因此在後世的反恐戰鬥中,絕大部份國家都會冒着人質受傷害的危險,也會選擇戰鬥,而不是妥協,當然答應恐怖份子要求的國家,也不是沒有,但並不多。

這一次商毅面臨的局面和反恐戰鬥差不多,其實吳三桂就是採用類似恐怖襲擊的戰術,迫使南京政府讓步。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南京政府妥協,只會助長吳三桂的氣焰,就算最終招降了吳三桂,恐怕他也不會老實,同時也會讓其他的野心者看到希望和制約南京政府的辦法,因此這一次那怕是付出比較大的代價,也絕對不能讓步。

而對自己的稱帝大典會產生影響,商毅更是認爲是無稽之談,在來到這個時代之前,商毅對一些什麼獻禮工程、慶典工程,提前多少多少時間完成工程十分厭惡,任何事情都有自已的規律和週期,強行提前,帶來的就是質量問題,工程是如此,戰爭更是如此。有時越是想盡快結束戰鬥,反而越是導致局面惡化。

因此在商毅的主導下,統戰部也下令,同意段鵬和李牟的計劃,並要求兩人不可急燥,不可有速勝心理,穩紮穩打,順利完成四川的戰鬥。並且將這次戰鬥定名爲“反恐行動”。

第146章 制度(上)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44章 新年(上)第147章 對策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47章 制度(下)第51章 撫平青萊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13章 反擊(一)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332章 對持(一)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45章 貨幣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03章 夜奔(下)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265章 變數(上)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177章 鹽場(下)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04章 完婚(二)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14章 玄皇教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68章 重逢(下)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32章 攻城(下)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45章 獻投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144章 規則(上)第92章 局勢嚴峻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33章 餘波第23章 震盪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88章 交易(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65章 雨戰(一)第48章 皇太極(上)
第146章 制度(上)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44章 新年(上)第147章 對策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47章 制度(下)第51章 撫平青萊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13章 反擊(一)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332章 對持(一)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45章 貨幣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03章 夜奔(下)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265章 變數(上)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177章 鹽場(下)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04章 完婚(二)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14章 玄皇教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68章 重逢(下)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32章 攻城(下)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45章 獻投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144章 規則(上)第92章 局勢嚴峻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33章 餘波第23章 震盪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88章 交易(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65章 雨戰(一)第48章 皇太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