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貨幣

門房打開之後,商毅和朱媺娖一前一後從房間裡出來。朱媺婕手裡拿着一串糖葫蘆,一邊咬着,一邊含含糊糊的道:“姐夫,你把姐姐哄好了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的。”

朱媺娖臉上一紅,在朱媺婕頭上輕輕了一下,道:“小丫頭家的,管這些事情做什麼?看等一會我怎麼收拾你。你怎麼又吃糖葫蘆了,當心吃多了糖蛀牙。再過兩年就要給你找個人家了。”

朱媺婕衝着她吐了吐舌頭,一手捂着耳朵道:“不聽了,不聽了。”立刻轉頭就跑了。”

等她跑得沒影了之後,朱媺娖才和商毅一起來到了前廳,這時葉瑤瑱、林鳳舞、陳圓圓、亞莉桑德拉,還有新人眀石姬都己經聚在一起,就在等着他們。明石姬雖然是剛剛進門,但剛纔也從其他人那裡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也在耐心等着。

走進大廳之後,朱媺娖對着衆人,曲曲了膝,行了一禮,道:“這幾天來都是我不好,讓各位姐姐爲我操心了。請各位姐姐放心,以後再也不會了。”

在場的人都看得出來,雖然這時朱媺娖的臉色還是頗爲憔悴,而且眼眶仍然有些浮腫,但眉宇之間的憂鬱之色卻己經沒有了,因此也都知道她終於解開了心結,葉瑤瑱笑道:“好了,一切都過去了,以後大家就都好好相處。”快坐下。”

朱媺娖在葉瑤瑱的左側坐下,這時明石姬才起身依次向衆夫人敬茶,這也是新人入門之後的必做功課。

等一切儀式都結束之後,各人才都各自散去,處理各人的事務。本來朱媺娖是協助葉瑤瑱處理政務,但這段時間她的情緒不好,因此陳圓圓代替了朱媺娖的工作,而現在朱媺娖解開了心結之後,也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上。

不過商毅考慮到葉瑤瑱有了身孕,而且在生產之後,還要照顧孩子,因此也讓朱媺娖和陳圓圓一起當葉瑤瑱的助手,當然陳圓圓依然還管着文藝宣傳的事務。

而林鳳舞這時也向商毅彙報了銀行的進展情況。

浙江銀行己經成立了一年半的時間,因爲有政府的信譽做保障,而且引入了一些後世銀行業的運行方式和經營手段,銀行的運營發展得快。現在己經在杭州、蘇州、揚州、嘉興、紹興、寧波八處都開設了分行。

銀行的經營,首先就要吸納大量的閒散資金,然後纔有足夠的資金用於投資收益。浙江政府本身就有一批官營工廠企業,還在林家開辦的工廠,商鋪,加上林之洋的一些商業朋友,也都在銀行開設了戶頭,大部份的銀錢來往都通過銀行轉帳。

通過銀行來支付結帳,確實是一種十分方便的交易方式,因爲可以大量減少了現銀直接交易的麻煩。而且銀行在保障客戶隱私,利益方面也都做了許多功夫,收取的費用不高,因此在浙江的商人也都逐漸接受了這種支付方式。還有不少外地的商人,也在銀行裡開了戶頭,也包括一些外國人。這樣到浙江來經商就不用攜帶大量現銀。

而開戶的人越多,銀行吸收的資金也就越多。同時浙江銀行還針對散戶,小生產者,普通居民都開設存款業務,無論多少,那怕只是存一兩白銀,也可以定期收取一定的利息。雖然現在在銀行存錢的散戶並不多,但隨時浙江銀行信眷的不斷提高,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錢存入銀行裡。

吸收了大量的社會閒散資金以後,銀業也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貸款投資,而且現在浙江的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又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加上商毅又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扶持手工業的政策,大大小小的工廠,手工作坊也一個一個的建立起來,這些商業行爲,自然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毎天都有不少向銀行申請貸款的人。特別是在杭州和蘇州地區,還都排起了長隊。

雖然現在南京失守,清軍的兵鋒己經打到了浙江省外圍,但由於有前一段時間的積累和基礎,浙江地區的社會生活暫時沒受到太多的影響,商業來往還是十分頻繁,因此在各地開設的分行,毎天都有大量的銀錢交易發生,僅收取的佣金就高達數萬兩白銀。這還不算代款的利息。

商毅對銀行的業務進行狀況十分滿意,也看得出林鳳舞確實花費了一番心血。因此也道:“鳳舞,你做得很好啊!真是多虧了有你。”

聽到商毅的誇讚,林鳳舞心裡也覺得十分甜蜜,也把少許的不快都忘了,甜甜的笑道:“相公說那裡話,這些鄀是人家應該做的啊,而且能幫相公做些事情,我心裡也是很高興的。”頓了一頓,又道:“不過我到是還想和相公商量一下,現在我們也遇了好幾個問題。”

商毅道:“有什麼問題?”

林鳳舞道:“首先是銀行的數量不夠,目前我們的分行還是圍繞着杭州府設立,而且主要是分佈在沿海地區,至少現在松江、金華、溫州、台州這四個地方都需要設立分行。而且就是在杭州府、蘇州府裡,也都只有一家銀行,可以考慮在城裡設立二到三個分行,甚致可以在府城以外的其他州城裡設立分行。不過要多開分行,人手也不足,現在每個分行裡業務繁忙,有很大一部原因的僱員的辦事太差,我親眼看過,一個熟練的僱員的速度要比一個新僱快三四倍。”

商毅點點頭,想了一想,道:“鳳舞,我想銀行現在不宜發展的過快,我們的銀行開展的時間並不長,而且經營方式也和以前的錢莊、飛票有很大的不同,還不知道以後會遇到什麼問題出現,現在還是宜緩而不宜急,寧可讓銀行的發展慢,也要力求穩定。如果攤子鋪得太大,一但出了事情,也擾難難以收拾了。而且現在的局勢你也清楚,戰事還是在第一位的,因此我認爲目前還是保持七個分行的規模,以積累經驗爲主,而不是擴張經營,先把這七個分行經營好再說。至少在我們收復南京之前,不要再開設新的分行了。不過在同一城市裡,如果經營的好的話,可以再開設一家分行。”

林鳳舞也點了點頭,她對商毅還是十分信服的,因爲銀行的許多經營模式都是商毅教給她的,其中大部份可都是她以前根本就聞所未聞的,但事實卻證明確實非常有用,因此也道:“相公說是,其實就目前來說,七家分行己經夠了,其他地區都可以緩一緩,就近使用。”

商毅又道:“還有人員的事情,我們現在的專業銀行人員確實太少了,我看可以對外公開招聘,只要是能讀書識字,懂得一些計算就可以了。等招進來之後,再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培訓,然後分到七家分行是實習,讓他們積累經驗,有才能的人也就會脫穎而出。我看現在能讀書識字的人有不少,而且正是戰亂時期,也不可能開科取士,他們也都要生存,因此只要是待遇優厚,相信有不少人都願意到銀行來工作的。這樣我們一邊積累經驗,一邊繼續培養人材,等以後需要擴大經營了,各方面的條件也都成熟了,這樣也能避免許多的風險。”

林鳳舞也聽得十分信服,道:“還是相公想得周全。明天我就招集各分行的行長開會,制訂一個俱體的方案來。不過還有一點,現在可是等不及,至少明年就要馬上辦了。”

商毅笑道:“是什麼事情,這麼着急嗎?”

林鳳舞道:“對呀,現在浙江地區的銅錢不夠用了。”

雖然現在白銀是中國主要的流通貨幣,但銅錢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因爲白銀是以實際重量爲價值單位的,“兩”是白銀的最基本單位,雖然後世有人以米爲中介物進行換算,得出一兩白銀大約拆合三百到六百元左右。不過米在古代和現代的實用價值比重不一樣,因爲現代人是以米爲基本主食,而在古代,絕大多數人根本就吃不上真正的大米,因此這種換算並不準確。在實際上,一兩白銀在中國古代是夠上一個普通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了。

雖然白銀也可以拆成“錢”和“分”的小單位,但要把整銀砸開,不但十分麻煩,也難以分得精準,不如銅錢使用方便。由其是在民間零售方面,銅錢還是重要的流通貨幣。

隨着浙江地區的商業發展,零售業同樣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因此銅錢使用頻率和需要量也越來越大。而且現在銀行開展了針對散戶的業務,不可能全是整銀交易,也需要大量儲備銅錢。

但銅也是鑄炮的重要軍用物資,浙江地區的銅礦十分缺乏,現在大部份的銅來源需要依靠從曰本和菲律賓進口,也是浙江地區重要的進口物資。這麼寶貴的資源,商毅當然不可拿來鑄錢用,甚致還會收集過一部份銅鐵,用來鑄炮。而浙江地區的海外貿易收入,幾乎全是用白銀支付,相反還會流失一部份銅錢。結果就造成了浙江地區的銅錢越來少了,變得不夠用了。

商毅聽了林鳳舞的話之後,想到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其實早在開設銀行的時候,他就已經想過,就是要自已鑄造發行流通的貨幣,這也是銀行的重要職能之一。而且現在銀行己經在浙江地區建立了相當的信譽基礎,因此這個條件己經初步成熟了。

當然在商毅的想法中,還不準備發行紙幣,主要是因爲在明朝初期紙幣發行氾濫,不少百姓對紙幣依然不放心,因此新的貨幣將是以銀幣爲主,輔以少量的金幣,徹底淘汰銅幣,以節約銅資源。

其實中國的銀礦資源比銅還少,在明朝之前,都是以銅錢爲主要流通貨幣,但由於在古代中國是亞州地區的經濟核心,因此中國的銅錢在周邊國家都可以流通,結果其他國家都使用中國銅錢,造成了中國銅錢的流失很大。也制約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宋元時期,中國己經產生了錢幣,就是因爲銅錢的使用供不應求。

在明朝開國的時候,政府曾大量發行紙幣,但由於當時缺乏金融知識,沒有本金和本銀做保障,紙幣發行氾濫,而且政府稅收又不能用紙幣交納,因此也造成了紙幣大量貶值,最嚴重的時侯,紙幣的實際價值還不足面額的一成。

不過到了明中期時,由於大航海興起,新大陸的發現又在美州地區開發了大量銀礦,東西方的貿易開始驟増,由於中國的商品競爭力遠遠超過了其他歐州國家,因此歐州國家從美州掠奪、開來的銀礦都大量用來購買中國的商品,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反到是解決了中國貨幣不足的問題,結果造成了本來不產白銀的中國,卻變成了以白銀爲主要的流通貨幣。而且從客觀上來看,中國已經在無意之間,和世界同步進入了銀本位的貨幣體系。

而且商毅知道,儘管中囯沒有銀礦,但在未來三百年內,中國商品世畀競爭力的地位都是不可動搖的。因此中國並不缺少白銀的來源。致於三百年以後,按世界的發展趨勢,銀本位會向金本位發展,而流通貨幣,也將會以紙幣爲主,那就更不用擔心了。

現在浙江也儲備了大量的白銀,差不多足夠十年所用的了。因此現在完全可以建立一個並不是以白銀重量爲實際價值,而是真正以銀本位爲主的貨幣體系。這樣一來,在政府出現財政危機時,可以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人爲造成通貨膨脹來度過,但由於還是以銀爲主體,又不會像紙幣一帶氾濫發行。同時可以進一步加快金融秩序和貨幣體系的成熟與完善,爲以後發行流通紙幣打下一個基礎。

當然建立一個全新的貨幣體系,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過程,並不是說把錢鑄出來,就能拿出去用的。但當前來,還是以軍事爲主,鑄造貨幣的工作,致少要等到收復南京以後再進行,不過現在可以做一些準備工作。

商毅把自己的構想告訴林鳳舞之後,林鳳舞也被商毅的大膽想法嚇了一大跳,雖然林鳳舞還不能理解建立一個新的貨幣體系的重大意義,不過林鳳舞久在海外,而且見慣商業來往,也見過不少歐州各國鑄造的精美金銀幣,當然知道使用銀幣確實出銀碇方便。因此也對商毅打算自己鑄造新銀幣十分支持,而且這項任務由自己來主持完成,也頗有些躍躍欲試。

兩人又商討了一下,比如制定金銀幣的面值,金銀幣的樣式,金銀幣之間的兌換,還有金銀幣和現有的白銀、銅錢的共同使用的時候,又如何進行換算等等這些,都是前期準備的工作,然後林鳳舞這才帶着一大堆的問題離開,馬上去招集銀行的下屬人員討論。

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36章 海軍計劃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138章 軍歌山東戰役二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2章 李巖入鄂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334章 突襲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252章 對持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3章 各懷鬼胎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46章 制度(上)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119章 投效(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2章 清廷(下)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37章 新武器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79章 桂王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266章 變數(二)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98章 遷移(五)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50章 再攻濟南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67章 建設(下)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93章 遷移(一)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102章 備戰(四)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
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36章 海軍計劃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138章 軍歌山東戰役二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2章 李巖入鄂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334章 突襲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252章 對持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3章 各懷鬼胎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46章 制度(上)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119章 投效(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2章 清廷(下)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37章 新武器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79章 桂王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266章 變數(二)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98章 遷移(五)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50章 再攻濟南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67章 建設(下)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93章 遷移(一)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102章 備戰(四)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