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勸進(下)

周琦一直都是付責安全工作的他來了之後衆人都不自覺的讓開本能的離他遠一點因爲結果乾了這個差事之後看誰都像是有問題的樣子因此衆人對他有幾分畏懼雖然衆人也知道在一個政權機構裡這樣的部門是必須存在的但從心裡來說還是比較排拆

其實商毅對安全處的人員管得還是十分嚴格的可以詢問監視但如果沒有確鑿的證人證俱是不能胡鬧抓人更不能隨意用刑因此安全處的工作實際比錦衣衛要好得多在暗中解決了不少問題只是都沒有公開

商毅道:“周主事你對大家說一下你們昨天調查的結果”

周琦點了點頭轉向衆人道:“各位大人經過我們從昨天到今天上午一共出動了五十多名人手調查了一百八十三個人其中有一百二十二人蔘加昨天歡迎督師進城而有十七個人被我們套出話來承認在前幾天裡收了一兩到五兩不等的白銀在大人進城的時候帶着衆人稱大人‘萬歲’我們又順藤摸瓜去找背後的主使人結果有兩個不見蹤影一個己經死亡因此這線索暫時斷了”

щщщ ◆ttκā n ◆C ○

衆人聽了之後也都面面相覷意識到這裡面確實隱藏着一個陰謀

商毅道:“雖然這條線索斷了但結果很好猜除了清廷的諜間人員之外絕沒有其他人而且一但我現在稱帝必然和南方的三個明室餘藩惡交這樣一來我們將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先南後北先則不論先南後北先北後南這兩個方案到底那一個對我們更有利但對清廷來說肯定是希望我們選擇先南後北的因此這樣推論這次進城的事情實際就是清廷在背後策劃誘使我們馬上稱帝與南方惡交互相攻擊他們好坐收漁利”

等商毅說完之後衆人也都長長出了一口氣誰也沒有想到這裡面還隱藏着這麼多事情而且衆人居然都差一點就鑽進了這個套裡

商毅接着又道:“我也知道大家這一番心意都是爲了我好皇帝誰都想當我當然希望能早一天穿上龍袍面南背北而各位也隨我辛苦了四五年也都想着早日功成名就但現在還不是時候啊我們首要的大敵還是北方的清廷現在清廷尚在就算免強稱帝也是名不屬實因此我現在也可以正式決定等攻破北京徹底擊敗清廷之後再談稱帝的事情大家以爲如何呢?”

其實這個決定也是商毅剛剛纔確定下來從杭州到南京的一路上商毅都在衡量比較先南後北和先北後南這兩種方案那一個更好一些但一直都沒有做出最的選擇不過在得知了清廷的這個陰謀之後卻幫助商毅做出了選擇

不要去做對敵人有利的事情因爲敵人正希望你那樣去做

因此在兩難選擇的情況下既然清廷希望商毅選擇先南後北的策略那麼商毅也就該反其道而行選擇先北後南先和南明各朝廷搞好關係全力對付清廷等打進北京滅掉清廷之後再稱帝登基既而揮兵南下一舉統一天下

這個決定可以說是關係到商毅集團未來走向的重大決策不過衆人都沒有異議一個是理由都十分清楚了同時衆人對自身的軍事力量還是有充份的信心先滅掉清廷也不過就是晚幾年罷了另外從衆人的心理來說也都希望先滅清廷後取南方因爲清廷畢竟是異族而南明都是自己的同族正是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晦還沒先打敗異族人自己先自相殘殺起來怎麼也說不過去等掉了滅清廷之後那就是中國內部的事情了

同時衆人也都對商毅的決定佩服不己因爲對任何人來說稱帝都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有多少人在這個時候都是利令智昏一聽部下的人勸進稱帝就立刻動心也不管時機成不成熟立馬開始進行反正什麼也聽不進去了就算不對也是將錯就錯而商毅在面對這個誘惑的時候還能夠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判斷果斷的拒絕這時稱帝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周士奇首先道:“既然大人這麼決定了我們自然是無議那麼一切就按大人所言”

其他人也都紛紛贊同道:“是啊是啊一切都按大人所言吧”

商毅見衆人都同意也點了點頭又道:“大家不妨都想一想應該怎樣和南方的三個明室餘藩修復關係既能夠穩住他們別在我們背後搗亂又要讓他們知道可不是我們怕了他們”

就在這時李鬆晨道:“大人且慢依在下之見大人雖然不稱帝但也應該稱王可獨立開府設官如此也好名正順言管理南京”

他這麼一說其他人也都紛紛贊同李巖也道:“李管事說是現在大人己有兩湖、南直、浙江、山東五省之地而且大破清虜之功如此功績也足以稱王”

商毅是注重實利而不看重虛名的人雖然在他看來稱帝、稱王、包括現在的督師其實都沒有什麼不同不過就是換個馬甲罷了但在中國古代稱帝、稱王卻完全是兩碼事雖然稱王也同樣可以設置官員同樣發號施令但在名議上卻比皇帝要低一級儘管是有點越僭但還是在可以迴旋的範圍內

另一方面現在商毅雖然掛着督師的官職但他的爵位還是一個臨邑候而在南明三朝中公爵幾乎己經到了氾濫的程度三個朝廷加起來的公爵己有十幾個候爵更滿天飛而清廷除了宗室的親王之外還封了三個異姓王爵相比之下商毅的這個候爵也確實有些拿不出手去因此這時稱王到也說得過去另外商毅稱王之後也可以正式設立官職使用明朝的官職名稱衆人也都可以名正言順的當官了

商毅見衆人的興致都這麼高也不好違繆大夥而且也可以提前過一過當王爺的癮於是也點了點頭笑道:“既然大家覺得稱王合適那就稱王吧那麼大家覺得稱什麼王好呢?”

李巖道:“大人收復南京功高蓋世而南京古稱金陵因此依我看可稱金陵王”

李鬆晨搖了揺頭道:“依我看兩字王不足以顯大人之功當稱一字王南京古爲吳越之地因此可稱吳王或越王或者以湖廣之名稱楚王亦可”

原來在中國古代稱王也不是說啥王都一樣有一字王和二字王之分一字王是親王一般要說只有宗室才能受封一字王而二字王只能算郡王大臣最高也就到這裡了因此一字王的地位要高於二字王的地位

商毅見都己經爲一字王還是二字王爭起來也不禁苦笑了一聲道:“各位我看一個字二個字都無傷大雅反正都是一個暫時的稱號既然我們決定先北後南我看就叫平北王或者是掃北王也讓天下漢族百姓知道我們稱王的用意”

衆人聽了也都覺得這樣不錯因爲商毅說的對稱王只不過是個權宜之計用平北王做稱號也可以表示商毅對清廷作戰的決心對號招天下百姓也有一定作用反正打進北京之後就稱帝了回頭再打南方也用不上這個稱號了因此也都同意

這時王夫之道:“大人取北伐收復之義爲尊號如此甚好但平字過於直白無奇用之不雅而掃字亦有喪除之義二字均爲不妥依在下之見不如稱靖北王靖者安也《詩經?周頌?我將》中有‘日靖四方’之語皆爲貼切”

李巖首先道:“靖北二字用得很好我看就稱靖北王” 而其他人聽了也都紛紛贊同認王夫之說得很好就該叫靖北王

商毅也不僅有些無語了不過王夫之到不愧是大學者一個“靖”字也可以扯出這麼多典故來但就爲一個字至於這麼複雜嗎?不過既然衆人都同意商毅也就沒有反對因此尊號就這決定下來

不過要稱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同樣也要挑好曰子築臺祭天等等一大堆程序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商毅要稱王的消息傳開之後也引起了一番轟動內部的官員軍隊當然都是舉雙手贊同因爲商毅稱王之後衆人也就都有正當的官職名份而商毅的妻妾們同樣也是歡喜不巳稱王就要立王妃有正妃也有側王妃可比督師夫人高貴得多甴其是明石姬和陳圓圓都是妾室的身份也都一躍成爲側王妃說出去也好聽多了

但在商毅的統治區內部各方的反應也是不相同向浙江、山東這些地區統治時間長人心己經歸復也非常同而在其他剛剛佔領的地區大部份百姓商人都無所謂只有少數明朝的遺老遺少頓足捶胸 唉聲嘆氣 不己

()

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78章 衡州府第87章 人材(下)第280章 辭職(上)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24章 洞房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52章 派遣內應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272章 不解(下)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92章 合圍(三)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1章 喜迅(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66章 忽悠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2章 李巖入鄂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32章 攻城(下)第14章 玄皇教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72章 清廷進京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35章 超級戰艦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72章 勸進(上)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245章 獻投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82章 下獄(上)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41章 造船廠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49章 收復青州第47章 金殿廷議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
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78章 衡州府第87章 人材(下)第280章 辭職(上)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24章 洞房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52章 派遣內應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272章 不解(下)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92章 合圍(三)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1章 喜迅(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66章 忽悠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2章 李巖入鄂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32章 攻城(下)第14章 玄皇教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72章 清廷進京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35章 超級戰艦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72章 勸進(上)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245章 獻投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82章 下獄(上)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41章 造船廠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49章 收復青州第47章 金殿廷議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