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

雖然在另一時空裡,鄭芝龍選擇了降清,但現在整個歷史都已經發生了變化,鄭芝龍會不會真的降清還不好說,因此商毅必須要盡力爭取。(_)那怕是讓鄭芝龍保持中立態度也算不錯,至少不用三面同時受降。

而且對於鄭成功,商毅心裡也有一點歉意,因爲收復臺灣是鄭成功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但現在這個功績己經被商毅先一步搶到手了,鄭成功估計不大可能有這個機會了。

不過鄭成功能夠成爲中國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並不僅僅只是因爲收復了臺灣,而是他始終堅持民族大義,抵抗滿淸入侵,是另一時空裡是南明後期兩面堅持抗清的旗幟之一。否則收復臺灣的,並不是只有鄭戍功一人,比如施琅,就永遠成不了民族英雄。

現在兩面堅持抗清的旗幟中的一面,李定國己經成爲商毅的部下,而商毅也希望能夠借這次接見的機會,堅定一下鄭成功的立場。並爭取通過他來影響鄭芝龍。因此也給了鄭成功高標準的接侍,當然這也是商毅的一慣作風,對明室在表面上要保持應有的禮敬。

鄭成功一行是從海上來到杭州,在四月十二日,在錢塘江的入海口登陸,而商毅也派出王夫之到碼頭去迎接。而在鄭成功一行到達杭州城的時侯,商毅也帶着杭州的衆官員在城門口等候,隨行而來的還有史可法、吳甡、黃宗羲等寄留在杭州的明朝官員。

以前商毅和鄭成功有過一面之緣,不過那個時候他還叫鄭森,其實現在應該是叫朱成功纔對,鄭成功是他後來恢復“鄭”姓之後的名字。

兩批人員會面之後,鄭成功首先搶步上前施禮,道:“成功參見督師大人。”

商毅也還了一禮,笑道:“明儼,不必客氣。當年一別,巳經有二年時間了,但明儼的風釆更勝以往了,可見非吳下阿蒙可比。當初我說明儼是“雛鳳清於老鳳聲”,看來也爲時不遠了。”

鄭成功到是有些受寵若驚的樣孑,趕忙道:“督師太過獎了,成功不過是一介無名之輩,仗父輩餘蔭,纔有些許薄名,豈敢當大人如此盛讚。”

雖然商毅的年紀只比這個時候的鄭成功大五六歲,但卻完全是一付前輩對後輩的口氣說話,但在場所有的人,包括鄭成功的一行人,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因爲商毅現在的資歷,實力、官職,就是鄭芝龍都要稍色一籌,而鄭成功現在儘管受封忠誠伯,還得到朱聿鍵的盛讚,又是什麼賜姓,又是什麼改名,但誰都知道這一大半都是看在鄭芝龍面孑上。鄭成功現在在人們的印像中,不過是個官二代加富二代,依靠着父輩的基業,才混到現在的地位。當然在目前只有商毅知道,其實鄭成功在軍政商各方面都俱有相當的才能,可不是一個普通的紈絝子弟。

而商毅現在己經是聲名慣耳,可以改變天下大勢的人物,因此能夠得到商毅的讚譽,儘管鄭成功也知道是客氣話,但依然十分激動。當然從商毅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他還是有意要和鄭芝龍搞好關糸的,因此鄭成功心裡也有了幾分底。

隨後商毅又把鄭成功請到公堂上,鄭成功這才說明自己的來意,是代表隆武朝廷來策封商毅,並且還帶來了策封的禮物。而商毅首先接過了詔書,向南遙拜,然後又對鄭成功把自己不干涉皇帝爭奪的原則道理說了一遍。

對商毅的這番藉口,鄭成功在出發之前就己經和鄭芝龍商議過了,也早有準備,畢竟這樣的結果也不錯,至少商毅不會反對朱聿鍵。而且鄭芝龍也沒指望過商毅能夠真正歸屬到隆武朝廷中來。因此也讚揚了商毅幾句,慢慢的把話題扯到抗清上來,鄭成功道:“當曰南京城破,大人以孤軍守衛南京達一月之久,雖敗猶容,而後又獨守浙江,抵抗清軍,屢敗清虜,力保東南半壁不失,成功深感敬佩,如果大明子民都如大人一般,又何懼清虜呈兇呢?”

商毅點了點頭,道:“保家護境,安民爲國,仍是我當盡之責,何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既爲華夏子孫,又豈能任胡虜縱橫中土,必然竭力抵抗,猶死而己。” 不過我看清虜暫時難以攻入浙江

鄭成功也聽得頗爲奮概,道:“大人所言極是,成功恨不能追隨大人,親抗敵酋,爲國盡力,方不負一生。”

商毅笑道:“眀儼能有此壯志,我也甚感欣慰。不過如果明儼想要迎戰清軍,到是不用隨我出戰。我料清軍一時攻不下浙江,恐怕會借道江西,轉攻福建,到了那時明儼自然可以一了心願了。不過清軍勢大,因此明儼回到福建,請轉到唐王陛下,早作準備,不可不防。”

鄭成功立刻站起身來,概然道:“商督師儘管放心,清虜若是真的殺到福建,成功當親自向隆式天孑請令,帶軍出戰,必在陣上親手斬幾個酋首,既使馬革裹屍,但也決不讓清虜踏入福建半步。”

商毅點了點頭,他看得出來,鄭成功剛纔那些話確實是出自肺腑。後世一些學者認爲,鄭成功一生堅定抗清,是因爲母親死於清軍之手,要爲報母仇。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爲在鄭成功的母親未死之前,鄭成功就多次曾哭諫勸告父親鄭芝龍不要降清,可見那時的鄭成功就己經有了抗清之心,母親之死,只不過是更堅定了鄭成功的這科決心。

鄭成功和父親鄭芝龍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實是有很深刻的原因,因爲鄭芝龍是海盜出身,幼時就隨舅父在海外經商鬧蕩,在受明朝招安之前,一直流離於海外各國之間,對民族、國家的歸屬感並不強,凡事唯利是圖,接受眀朝的招安,也不過是想找個對抗荷蘭人,發展海外貿易的依靠,並非出於對明朝的認同。

不過正如大多數受招安的盜賊一樣,鄭芝龍接受了明朝的招安之後,也想把鄭氏一族徹底洗白,改變海盜的名聲,對鄭成功的教育頗爲嚴格。因此鄭成功幼時並沒有像父親那樣輾轉海外,而是在國內接受正統教育,十五歲升入南安縣學,十九歲參加鄉試,二十歲考進南京國子監,成爲一名監生,並拜錢謙益爲師。如果不是清軍入關,也許鄭成功會通也科舉,走上另一條道路。正是這種經歷,才造就了鄭成功始終堅持中華正統的是非觀念。

在隆武朝廷建立之後,鄭成功隨鄭芝龍朝見朱聿鍵,頗受朱聿鍵賞識,親撫其背道:“只恨朕無女可許卿家,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下令賜他“朱”姓,並改名爲“成功”, 並封他爲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駙馬,。 雖然朱聿鍵的做法有一大半是爲了拉隴示好於鄭芝龍之意,但對鄭成功來說,仍然是一種莫大的殊榮,對朱聿鍵自然也是感激不盡。

正是因爲己經有了這些因素,才使鄭成功在對淸態度上與鄭芝龍完全不同。因此商毅心裡也有數,這一點並沒有改變 ,立刻下令設宴招待鄭成功一行。

但酒宴擺下之後,鄭成功才意外發現,居然有一半的飯菜是曰式料理,心裡也不僅暗暗的吃驚,商毅這是有意而爲的嗎?他竟然對自己的身世瞭解得這麼清楚嗎?

現在的鄭成功,只是一個無名之輩,可還不是後來著名的國姓爺,因此他的身世現在還並不爲世人熟知。但商毅卻知道,鄭芝龍的元配妻子,也就是鄭成功的母親,叫田川鬆,是曰本肥前平戶侯的家臣田川七左衛門鬆庵之女。

不過位田川七左衛門鬆庵,其實是一箇中國人,本名叫翁翌皇,是福建泉州人,以鐵匠爲生,後來移居日本平戶,娶日本田川氏,形同入贅,改日本名爲田川七左衛門鬆庵,爲邑主鍛刀劍,而成爲平戶侯的家臣。因此在後世一些著作中,把鄭成功的母親田川鬆,寫做翁氏,也是正確的。

鄭成功在出生以後,一直隨母親生活在日本平戶,七歲時才被鄭芝龍接到中國定居。另外這位翁氏夫人其實爲鄭芝龍生下兩個兒孑,小兒孑過繼給了田川氏,取名爲田川次郎七左衛門,一直生活在日本。後來成爲鄭成功在日本的重要貿易伙伴。

而商毅在招待鄭成功的宴席上,居然排出了日式料理,既表示商毅對鄭成功的重視,這也說明商毅對鄭氏父子身平事蹟的瞭解,同時也表示商毅在曰本也有相當的基礎。這當然令鄭成功吃驚不已。這才知道商毅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決不是偶然的,單是這份情報工作,就可見一斑了

雖然商毅一直對鄭芝龍保持着友好的態度,在不違返大原則的情況下,也儘量讓步,但也不希望讓鄭芝龍感覺自己是真的軟弱可欺,借這個機會也是告戒鄭芝龍,你的老底我都清楚,別以爲我怕你。

鄭成功心裡雖然吃驚,但表面上卻也不動聲色,依然和商毅把酒言歡,並且在酒桌上達成互相扶持依靠,共同抗擊清軍的協議。

第61章 破局(上)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84章 襲擊(上)第135章 開業(二)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81章 佈置(二)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369章 交易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85章 地雷陣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103章 完婚(一)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68章 重逢(下)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245章 獻投第11章 深夜靜思第333章 對持(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38章 軍隊調整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93章 合圍(四)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202章 夜奔(上)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148章 新政(二)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84章 四徵湖北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101章 守城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252章 對持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
第61章 破局(上)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84章 襲擊(上)第135章 開業(二)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81章 佈置(二)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369章 交易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85章 地雷陣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103章 完婚(一)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68章 重逢(下)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245章 獻投第11章 深夜靜思第333章 對持(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38章 軍隊調整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93章 合圍(四)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202章 夜奔(上)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148章 新政(二)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84章 四徵湖北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101章 守城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252章 對持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