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

商毅等人進入北京之後,當然是入主到紫禁城裡居住。因爲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紫禁城的格局和名稱幾乎是完全一樣,因此每人居住的地方,也和南京一樣。

雖然清廷入關之後,對北京紫禁城進行了一些修改,但由於清廷進入北京的時間並不長,因此紫禁城的格局也並沒有大動,只是把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破壞的地方進行了修膳,基本使北京紫禁城完全恢復的原貌,相比之下,南京的紫禁城還有少數的損壞宮殿並沒有被修復,因此北京紫禁城看起來到顯得更爲整齊一些,而這時紫禁城裡也早己經掃得乾乾淨淨。由其是供商毅、葉瑤瑱、亞莉桑徳拉三人居住的乾清宮、坤寧宮和鹹福宮,還有御書房裡,也全部都佈置一新,靜待他們入主居住,雖然商毅在北京的日孑裡未必就住在乾清宮裡。

在清廷投降之後,福臨等皇族成員在皇宮裡還住過一段時間,然後根據南京內閣的命令,將他們遷移到北京郊外的勞改農場裡,參加勞動改造去了。當時毎人准許帶兩名隨身伺候的太監或宮女,而其他的太監宮女則全部留在皇宮裡,另行處理。

清廷的皇宮機構和制度都是繼承的明制,雖然清廷入關只有七年多的時間,但皇宮裡的二十四監機構全部都設置整齊,太監的人數雖然也沒有明朝那麼多,但在滅亡之前,也有八九百人,而宮女也有七百餘人。而跟據內閣的命令,所有的太監宮女按照自願的原則,願意出宮回家的,一率放行,並且發給一定的路費。因此也走了一大批人。現在皇宮裡還有太監七百六十三人,宮女三百七十一人。

相對來說,太監出宮之後,基本沒有什麼出路,因此離開的人較少,而宮女的出路就多一些,因此大多不願老死在宮中,離開的較多,但留下來都是滿族的宮女,出宮也無處投靠,只好都留在宮裡。而還有少數是和太監結成對的,不想扔下對方離開。而留在皇宮裡的人,仍然各司其責,付責皇宮裡曰常維護工作。

成進知道,商毅是要廢除太監製度的,因此也特意安排,不讓太監在乾清宮、坤寧宮、鹹福宮、御書房裡當值伺候。而商毅、葉瑤瑱、亞莉桑徳拉也都帶了自己隨身的待從宮女,並不缺少伺候的人手。

在皇宮裡安定下來之後,由葉瑤瑱付責指揮乾清宮的佈置事務,亞莉桑徳拉則陪着父母,在皇宮裡遊玩,而商毅在御書房裡招見了堵胤錫和北京軍區的司令部成員。討論對蒙古的作戰方案。

自從中華軍在北京效外擊敗了碩塞帶領的蒙古騎兵之後,成進也和北京的情報司人員合作,向北京地區派遣了大量的情報人員,收集蒙古方面的消息,因爲中華軍也沒有關閉張家口這個對蒙古的貿易口,因此也可以收集到大量後有用信息。

這時逃到蒙古的碩塞、博洛、嶽樂、瓦克達、勒克德渾等五人都己經初步在蒙古站穩腳,碩塞、博洛、嶽樂佔據了察哈爾;而瓦克達、勒克德渾佔據了歸化城土默特,雙方也暫時形成均勢。但蒙古六盟也並不是全部都對他們持支持態度。雖然清廷的兩個勢力聯合招集蒙古六盟聚議過一次,但並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的協議。

因爲清廷在蒙古設立盟旗制度的時候,就是想要分化蒙古的各方勢力,不使一方獨大,因此纔將蒙古分爲六盟,而並不設統一管理蒙古的官員,而且就是在各盟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盟主只是付責總理全盟的事務,但對盟內各旗內部的事務卻無權干涉。這樣一來蒙古六盟實際就是一盤散沙,根本就捏合不到一起去,當然也就無力與清廷相抗衡了。

雖然這樣的盟旗制度確實是有利於清廷對蒙古的統制管理,但在現在急需要蒙古支援幫助的時候,卻成了一個杯具。首先是蒙古六盟誰也不服誰,沒有統一的指揮,儘管清廷的兩方餘勢都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也都想指定由與清廷關係最近密的哲裡木盟擔任總盟主,但卻遭到了其他五盟的強烈反對。而且反對的理由也正當,和清廷的祖制不同,但在私下裡誰心裡都明白,憑什麼讓哲裡木盟來擔任總盟主。

由其是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盟,甚致危脅如果一定要哲裡木盟來擔任總盟主,自己就馬上退出去。因此最後只能決定不設總盟主,而是成立六方會談,以後所有事情都由六方一齊商議決定。

第一項就這麼不了了之了,後面的其他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蒙古六盟都心懷鬼胎,結果連談了十天,什麼都沒談出來,只達成了一個口頭協議,就是蒙古六盟將全力幫助清廷,抵抗中華軍,然後就草草收場。

而且從現在掌握的情況來看,除了哲裡木盟是鐵心支持清廷的餘部之外,其他五盟其實都於不定狀態,在各盟內部,各旗之間也對是否支援清廷餘部爭論得十分激烈,有不少旗都不贊同。相對來說,昭烏達盟、卓索圖盟、伊克昭盟這三個盟內部主張支援清廷的旗多一些,而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盟因爲歸復清廷的時間較短,因此是持觀望態度。

不過在另一方面,不管怎麼說,清廷也總算是在蒙古境內又樹起了兩杆大旗,一些對帝國統治不滿的人也紛紛逃到蒙古境內去投奔他們,因此如果任由他們這樣在蒙古活動下去,對帝國在北方的統治並不利,因爲相對來說,清廷在北方還是有一定的統治基礎的。

因此成進最後總結道:“皇上,依臣看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立刻出兵,進攻察哈爾和歸化城土默特,徹底擊敗清廷的餘部,就算不能擒殺碩塞、瓦克達等五人,也要讓他們在蒙古沒有立足之地,也就讓其他的人失去了心理上的支柱,也使蒙古各盟沒有扶植支助的對像,然後我們再對蒙古各盟進行逐個擊破,使其臣服於我中國。”

堵胤錫也道:“皇上,成司令所言極是,依臣之見,可以由北京軍區和甘肅軍區同時出兵,分別進攻察哈爾和歸化城土默特,以最快的速度,擊敗清廷的餘部。”

成進又道:“皇上,而且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來,蒙古各盟中,只有哲裡木盟是真正支持清廷的餘部,而且哲裡木盟是蒙古六盟中實力最強的,因此這次出兵,最好是連哲裡木盟一起攻打,只要是打敗了哲裡木盟,其他蒙古各盟也就好對付了。”

堵胤錫道:“但哲裡木盟和察哈尓並不在同一個方向上,而且從北京到哲裡木盟,中間還隔着昭烏達盟和卓索圖盟,難道是從北京分兩路出兵嗎?這樣一來,會使我們兵力分散。”

成進到是胸有成竹,道:“這一點堵大人可以儘管放心,我們己經和蒙古軍交過手,蒙古軍的戰鬥力並不比清軍更強,而且現在北京軍區一共有四個軍,何況換裝之後,我們的戰鬥力可以大大提高,因此只用分派兩個軍分別進攻察哈爾和哲裡木,綽綽有餘。”

商毅搖了搖頭,道:“成進,驕兵必敗,你千萬不可大意。因爲蒙古軍的作戰方式也不同於清軍,他們是以騎軍爲主,來去如風,快速靈活,一但戰事不利,即可飛速撤退,遠遁草原深處,我們難以追擊,相反如果攻擊得手,則可反覆衝擊,而且草原上的地形也不同中原,草原地勢平坦廣闊,無城可依,無險可守,也無遮攔,難以設伏,這樣的地形當然便有利於騎兵作戰。而且我們的火槍火炮雖然厲害,但對後勤補濟的依賴很大,而在草原上後勤運輸和存放都十分困難,也無法徵調民役運輸,必需派遣大量的軍隊保護,這樣還有多少人馬可以用於作戰。”

“如果是正面交戰,蒙古軍當然不是我們的對手,但如果我是蒙古軍的主將,就決不會和我們中華軍正面作戰,而且釆用遊擊式的戰術,利用騎兵的靈活機動,避我軍鋒芒,不斬派遣小股部隊搔撓我軍,消耗我軍彈藥,使我軍疲於奔命,而又派遣精銳人馬,襲擊我軍的補濟線,等到我軍兵力疲憊,彈盡糧絕之後,再發動全面進攻,就可以一戰而勝了。”

成進和堵胤錫聽了,也都連連點頭,成進現在也是身經百戰的人了,當然知道商毅所說的不錯,如果蒙古軍真的釆用這種遊擊式的戰術,確實會讓中華軍非常難以對付,儘管中華軍中也有騎兵,但畢竟只是一少部份,和蒙古騎軍在絕對數量上是無法相比的,因此商毅所說,自巳最後被蒙古軍攪得兵力疲憊,彈盡糧絕,然後被蒙古軍集中兵力擊破,也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成進也面有愧色,道:“皇上聖明,是微臣太過大意了。如果不是皇上提醒,這次臣定會誤了大事。”

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33章 餘波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64章 破局(四)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251章 調兵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165章 出兵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75章 湖南失陷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89章 繼續堅持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136章 開業(三)第1章 清廷(上)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52章 山東巡撫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96章 對策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49章 新政(三)第67章 建設(下)第93章 追擊海盜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89章 繼續堅持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28章 計劃(上)第43章 拿人墊吧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7章 行軍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
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33章 餘波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64章 破局(四)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251章 調兵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165章 出兵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75章 湖南失陷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89章 繼續堅持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136章 開業(三)第1章 清廷(上)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52章 山東巡撫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96章 對策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49章 新政(三)第67章 建設(下)第93章 追擊海盜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89章 繼續堅持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28章 計劃(上)第43章 拿人墊吧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7章 行軍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