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水路攔截

當然這幾天的時間,尚善也沒有Lang廢,他在徐州城以及周邊地區,徵集到了大小車輛二千五百餘輛,各種牲口七百餘頭,另然還有三百多條各種船隻.

其實單純是運送徐州城裡的軍用物資,到是綽綽有餘,但勒克徳渾和尚善在徐州駐守,也快有兩年了,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清兵往往都是走到那裡就吃到那裡,因此大部份的士兵都會積攢一定的個人財物,既然是從徐州撤退,自然也都要帶走。因此至少有一半的車輛,都是裝載的士兵的私人財物。

而且在這方面,主將尚善就身體力行,他自己的財物就裝了二十車,另外雖然勒克徳渾人不在徐州,但他在徐州也有一份不小的產業,尚善當然不會忘了,勒克德渾的財產也裝了十二車,主將是如此,下面的兵將自然也就不會客氣了。這時徐州城裡的軍隊人數大約爲四萬二千餘人,因此士兵的私人財物,當然不會少。另外還有少部份士受、將領在徐州有家屬,這自然也要皺着一起撤離了。

於是就在八月十一日夜晚,尚善下令,所有人馬開拔,分水旱兩路,從徐州撤離。對於這次撤退,尚善也做了精心的安排,除了北邊是黃河之外,在其餘三面,都派遣了重兵防禦,由從宿州退回來的泰什哈領三千人馬爲前部,都爾德領一萬人馬斷後。孫思克、士朝璘兩人各領五千人馬,保護大隊的側翼,並且在中途還設下了兩個接應點。而各路人馬將在碭山一帶聚集匯合。因爲勒克徳渾答應過尚善,將會在碭山縣派駐兵力,接應尚善。因此只要過了碭山縣,這次撤離也就算基本完成了。

雖然是連夜撤離,但幾萬人馬,幾千輛車的動靜當然不會小,因此清軍一動,差不多也把整個徐州城都給驚動了。但等淸軍出了徐州城之後才發現,在官道上己經有不少行人,推車挑擔,沿着官道向前走着。

儘管尚善一直盡力封鎖從徐州撤離的消息,但在徐州城裡徵集牲畜車輛船隻,裝車上船這些事情的動靜太大,跟本就無法掩蓋得住,因此一些頭腦靈活的人也能夠猜得出來,清軍這是準備撤離徐州了,還有少部份消息靈通的人更是早就知道了這個信息。

清廷佔領徐州,己有五年多的時間,也培養出了一批依附於清廷的商人、鄉紳、地方豪強勢力,儘管商毅公佈了投降反正的條件,但清廷對這些消息封鎖得比較嚴密,在民間所知的並不算太多,而且就是知道,這些人也未必敢相信。另外爲了不讓百姓倒向中華軍的一方,清廷也同樣在百姓中主要是在鄉紳、地方豪強中大力宣傳,中華軍對於依附過清軍的人,不會輕饒,都將進行嚴懲,也使一些曾經依附於清廷的商人、鄉紳、地方豪強勢力,對中華軍也抱有一定的恐懼心理。

因此在從各方面情況推斷,或是內部的消息得知清軍將要撤離徐州之後,這一批鄉紳、地方豪強們也都開始行動起來,準備和清軍一起撤離。其中有一部份和清軍關係不錯的鄉紳們還上下打點,得到能夠跟隨着清軍的隊伍一起撤離徐州的機會,這樣在沿路上可以得到清軍的保護。

同時在清軍的大軍出發以後,還有一些撤離徐州的人,也都自發的跟在軍隊的後面,或者是在官道左右的田埂裡行走。等天色放明之後,尚善才發現,跟在隊伍左右後面的人員差不多有近萬人。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想逃離徐州,其中有一大半都是僕從家丁,都是身不由自,只好跟着主人一起撤離。

尚善見了,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聽之任之,但不能撤離的人員阻擋住清軍的道路,因此也下令前部的泰什哈,驅散在前面官道上行走的人,把道路清理出來。

就這樣清軍的行進還算是十分暢通,不過清軍的人馬車輛衆多,隊伍也拉成了長長的一條,前後差不多有近十里,因此尚善也不敢大意,命令在側翼保護的孫思克、士朝璘兩人來回巡視。小心戒備。而另一條水路的撤離船隊也在天明從徐州城外的碼頭啓航,逆水而上,揚帆出發。

雖然清軍被迫提前了二天出發,但各項準備也都比較充份,而且又都是沿着官道行走,儘管車輛、輜重衆多,但行走的速度並不算慢,在第一天晚上紮營休息的時候,尚善計算路程,這一天差不多走了一百二十餘里。

徐州到碭山縣的路程大約有三百四十里左右,這一天實際走了三分之一強的路程,尚善也十分高興,這一來又可以把中華軍多甩下一段距離了。但尚善也知道,第一天撤離,正是體力、精力最好的時侯,而且還要加上晚上的趕路時間,才能走出這麼遠的路程來,以後一天能夠走上七八十里,就算很不錯了,因此要到達碭山縣,至少還要三天的時間。隨後的幾天也不能鬆懈,毎天至少也要走到七十里的路程。

淸軍一連行走了二天,基本都平安無事,眼看着離碭山縣只有八十餘里的路程了,尚善也大爲放心,不過就在當天的下午,尚善收到報告,水路的船隊遭遇到中華軍的襲擊。

原來清軍從黃河北岸的沛縣、豐縣撤離之後,中華軍立刻趕上來,佔領了黃河以北的所有縣城。第五軍立刻準備渡過黃河,進行徐州。但這時黃河北岸的船隻大部份都被清軍徵集疋了,中華軍僅僅只找到了十餘艘船,但想要將大軍渡過黃河,至少也需要五六天左右的時間,而這時中華軍也估計到了清軍要從徐州撤離,因此第五軍的喬克裕也十分着急,如果清軍安全撤出了徐州,對中華軍當然不利。

但就在這時,中華軍發現了清軍的撤離船隊,沿黃河向西向駛,喬克裕得知以後,立刻打算在黃河邊截住這支般隊,一方面是攔住清軍的撤離人馬,另一方面也是爭取能奪到一些船隻,好使大軍過河。

雖然中華軍的船隻並不多,但喬克裕下令,將全軍的所有中重型火炮全部都集中到黃河岸邊,以火力封鎖黃河的河的河面。第五軍轄兩個師一個旅,擁有各種火炮五百六十餘門,射程在五百米以上的中重型火炮,約有一百五十餘門,其中也包括二十八門重型青銅火炮,火力差不多可以覆蓋整個河面。

喬克裕將這些火炮分爲三組,沿着黃河岸邊佈置,同時又抽調十二艘船,以火槍、手榴彈、霹靂火箭等武器,在水面上攔截清軍的船隊,迫使清軍的船隻靠岸投降。

果然等清軍的船隊一進入火炮的陣地,中華軍立刻開始點炮轟擊,黃河河面上頓時被打得水柱四起,轟鳴不斷。

儘管中華軍的絕大多數火炮並不能夠覆蓋整個河面,但船隻也不可能貼着岸邊行駛,由其是吃水較深大船,必須儘可能的在河心水深的部份行駛,因此致少有一半的船隻,都在中華軍的火炮射程範圍內。而且清軍徵集到的都是江船,對火炮的抗打擊力相當弱,一般的小船,只要捱上兩三炮,就可以將船身震裂滲水,而就算是大船,也抗不過六七炮。同時還有霹靂火箭的打擊,一但被擊中,或被火油濺到,就會立刻燃燒起大火來。

來的是清軍的第一批戰船,一共有一百二十餘艘,在一開始就遭到中華軍的沉重打擊,有十餘艘船被炮彈擊中,開始滲水下沉,而其他的船隻側拼命的搖櫓蕩槳,儘可能的靠南岸靠隴,希望能夠衝過中華軍的炮火。但中華軍一共設置了三個攔截火炮陣地,躲過一個還有一個,而且還有幾艘船因爲過於靠近了南岸,結果反而擱淺在岸邊的淺水中,動彈不得。

就算有的船隻能夠僥倖躲過火炮的轟擊,也並不等於就得到了安全,因爲還有中華軍的十二艘戰船在等待着他們。雖然中華軍找到的船隻都不大,一艘船隻能裝下二十人左右,有的只能裝下十餘人,而且都不能裝置火炮,但在毎艘船上致少裝配了兩架多管連射槍。只要是有清軍的船隻突破了火炮的封鎖,就立刻會有二三艘船迎上去,在靠近清軍的船隻以後,連射槍立刻輪番開火,對準清軍的船隻就是一陣兇猛掃射,只要是站在船甲板上的清兵,其本都難以倖免,隨後中華軍的戰船會立刻靠隴過去,搭上跳板,進行蹬船作戰,爭取能夠俘虜清軍的船隻。

而清軍的船上基本都是用來裝貨,士兵並不多,大船上也就二十餘人,小船還不足十人,而且在兩船靠隴前,還遭到了中華軍的一陣掃射,多少也會損失一些人手,因此一但中華軍蹬上船隻之後,清軍基本都守不住,結果又被中華軍俘虜了不少船隻。

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399章 國事(二)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245章 獻投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90章 遇刺(上)第76章 二打山東第31章 山東大捷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65章 雨戰(一)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251章 調兵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章 安撫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62章 破局(二)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32章 攻城(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79章 強攻臨朐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81章 洋人(下)第61章 國事家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95章 進攻南京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
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399章 國事(二)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245章 獻投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90章 遇刺(上)第76章 二打山東第31章 山東大捷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65章 雨戰(一)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251章 調兵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章 安撫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62章 破局(二)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32章 攻城(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79章 強攻臨朐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81章 洋人(下)第61章 國事家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95章 進攻南京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