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參政院(下)

龍嘯大明

商毅將自己擬定好的參政院制度交給內閣的衆人過目,並沒有引起多少反應。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類似的政治制度,但畢竟商毅對這個時代的歐州議會,以及古羅馬時代的議會制度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因此幾位內閣成員,包括大部份的官員,對議會制度都有一定的瞭解。

另外中國人的理解實力從來就不差,儘管參政院的形式的運行方式,實際己經很接近於近現代的議會,但還是有本質的區別,因爲參政院目前的功能只是參政,並沒有立法權和決策權,說直白一點,也就是像內閣或商毅提出一些建議,供他們參考,至於內閣或商毅釆不釆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過由於議員資格必須都是非『政府』官員,也就是全部來自於民間,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實際就是一種變像的向民間求言方式。

向民間求言,在明代以前中國曆朝都有過。有時是皇帝下旨向民間徵集言路,也有的朝代設有專門的機構,都是表示皇帝開明布公,廣開言路的治國理政態度。從一定程度上說,也能反應一部份民意民情。

在秦漢以前,這種民間直接對皇帝上言,或皇帝主動向民間徵言的事例發生的比較多,這是因爲當時的官員選拔制度並不建全,一些真正有才學的人找不到出頭的門道,直接上言也是一種機會。由其是在戰國時期,有不少人就是借這一途進,憑藉一筆文章,或者自己的著作,一舉由民間進身入朝堂,實行從平民到官員的華麗轉身。

但這種上言制度畢競太不規範,又過於片面,而且也有不少人爲得到晉身的機會,故意標新立異,或誇大其詞,或憤世嫉俗,或阿諛奉承,在秦漢之後,靠這種方式晉的例子己經大大減少了,而唐宋之後,甴於科舉制度形成,官員選擇已經進入一個比較良『性』的循環,因此向民間徵集言論的像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

到了明朝,乾脆就取消了向民間徵集言論這一制度。而清朝走得更爲極端,連四品以下的官員都不許直接向皇帝上書。但能通過科舉做官的讀書人畢竟是極少數,而且官能做得長久的則更少,而士大夫這個階層歷來都有議論朝政的習慣,由其是在宋明兩代,太學生、士大夫一直以來都關注着國家的政治局面,也出現過不少由士大夫一層發起,影響國家的政治決策的事情。

在明朝,由其是在明末時期,各種書院、學社都是士大夫們議論國策,發表自已政治觀點的場所。比如最著名的東林書院,在形成之初,顧憲誠、高攀龍等東林首領就是以在野的身份,影響着國家政治。在後期還有復社、幾社等組織。

雖然現在南京『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度很強,在統治範圍內還沒有出現類似東林、復社這裡有廣泛影響影響力的組織,但在時局穩定之後,類似的組織是肯定會出現,除非商毅也學後世的清廷一樣,規定三十人以上集會者,既爲非法。

其實像東林也好、復社也好,本身並不可怕,而且出現也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如果運用得好,還會對國家政治起到相當的監督作用,關建是怎樣加以引導和控制,一是制定一個大家都尊守的規則,二是不讓一方獨大,形成幾方勢力互相牽制。但在這方面,明朝顯然缺乏足夠的經驗,而當時的萬曆皇帝,釆用的又是一種最消及的對策,乾脆不理事,結果造成本是可以控制得住的局面,卻朝着無控的方向發展,最後到了真的無法控制。

和明朝相比,在商毅來到這個時代之前,就是一個政黨林立,各類政團、社團組織遍地的世界,因此商毅這方面是有足夠的經驗。 ~設立參政院也包括這個目地,不是想議論朝政嗎?不是要發表自己的政治觀點嗎?那就全部都集中到參政院來,可以在這裡盡情的表達。但想要讓『政府』釆納你的意見,對不起,請先說服其他議員,至少要獲得半數以上的人同意。

因此這就不是靠什麼標新立異,憤世嫉俗,或者是大講仁義道德,就能夠說服其他人,而是要拿出切切實實的理由,照顧多方面的利益,至少也是大部份人的利益,才能夠通過自己提出的議案。而且內閣和商毅還都有權力,否決參政院通過的議案。

本來這一條是讓商毅覺得最心虛的一點,因爲這就意味着現在的參議院,實際的參政意義幾乎等於零,只要是通過的議案不合內閣,或商毅的心意,就可以立馬否決。但卻出乎商毅意料的是,誰都沒有對這一點提出質疑,相反都認爲是理所當然。在這個時代來說,君主否定臣下提出的建議,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需要任合理由的。

弄明白了這一點,商毅也不禁有些哭笑不得,也不知道該算是好事還是壞事。

在內閣通過了成立參政院的決議之後,商毅立刻命人去請吳甡、史可法、黃宗羲、姜日廣、高弘圖五個人到自己的王府來。

南京失守之後,在浙江定居的前明官員有二十餘人,在商毅遷移到南京之後,有一部份留在杭州,也有一部份被商毅請到南京來。這五個人就是被請到南京來的一部份之中。因爲他們五人在前明遺臣中的地位比較高,而且在士大夫階層中,也俱有比較高的聲望,如果把他們都拉進參政院來,對商毅和南京『政府』的聲望,對士大夫階層的認同感,都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參政院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官方機構,不算官員,他們加入進來,並沒有太多的心理障礙。

按照商毅的想法,這些人將不做爲各地推選的參政院議員,而是由內閣出面邀請的第一屆參政院議員,同時還打算讓他們擔任執委會的執委;包括議長,商毅也希望甴吳甡、史可法、黃宗羲三人中的一人來出任。

但就在這時,有人來報告,吳甡和黃宗羲要求見商毅。

商毅也怔了一怔,這還真是說曹『操』,曹『操』就到了。不過在前明遺臣中,幾乎從來沒有人來找過自已,反到是商毅主動請了他們兩次,來商議一些政務。現在吳甡和黃宗羲要求見自己,可能是有什麼事吧。命人把他們請到自己的會客室去,而商毅也親自在會客室的門口站立,等侯迎接他們。因爲對於這批人,商毅一向都比較注重禮遇。

不一會兒,衛兵領着吳甡和黃宗羲進來,商毅上前兩步,拱手道:“吳閣老,南雷先生,一向可好。我們到是多曰沒見了。”

雖然現在吳甡早己不在是明朝的內閣首輔,但商毅還是用這個稱乎,表示對他的尊重。因爲在明朝遺臣中,吳甡的資格最老,而且和商毅的關糸也是最好。另外雖然商毅己經正式稱王,但並沒有制定禮儀,因此也沒有什麼三叩九拜大禮,雙方見前,還是拱手作揖。不過商毅主動先向兩人行禮,也表示對他們尊重。

吳甡和黃宗羲也趕忙還禮,道:“商王爺一向可好。”

互相見禮之後,商毅又將他們請進會客室,分主賓落座。商毅這才道:“兩位找我,有什麼事嗎?”

吳甡和黃宗羲互相看了一眼,黃宗羲才幹咳了一聲,道:“商王爺,我們來見王爺,確實是有一件事情,想請王爺網開一面。”

商毅怔了一怔,兩人來找自己,肯定是有事,但現在用了網開一面這個詞,那可就不會是一般的事情,因爲這一般是用在請求寬恕某人的意思中,黃宗羲可不是會用錯成語的人,商毅也想莫非是他們有朋友犯事了,纔來求自己寬恕,因此也道:“是什麼事情,南雷先生請直言無訪。”

黃宗羲的神『色』也有點尷尬,畢竟如果不是沒有辦法,他也絕不會來求商毅,頓了一頓,道:“事情是這樣,在下有一名摯友,是蘇州崑山人,因爲與他人爲財產起了一些爭端,牽連了一些事情受人誣告,現在被關押在蘇州府裡,因此想請王爺出面,查明真像。”

商毅聽了,也不由有些重視起來,難道說在南京『政府』的司法系統裡,己經出現了執法不公,貪贓枉法的現像,涉及到財產爭端問題,向執法人員行賄,這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個苗頭可不能讓他發展下去,因此也正『色』道:“南雷先生,你放心吧,如果誣告屬實,我必然嚴懲不貸。”

黃宗羲忙道:“商王爺,你誤會了,不是你想的那樣?”

商毅也有些糊塗了,道:“不是我想的那樣?南雷先生,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吳甡道:“商王爺,事情是這樣的,太沖的這位朋友是從廣西剛剛回來,涉及到家中的一些財產爭端,因此對方誣告他私通南方,才被江蘇府關押。”

商毅怔了一怔,這才明白,原來是政治問題。

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192章 勸進(下)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78章 衡州府第1章 喜迅(上)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48章 新政(二)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84章 四徵湖北第265章 變數(上)第86章 意外第265章 變數(上)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43章 內線作戰(一)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267章 重逢(上)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28章 計劃(上)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4章 反擊(二)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74章 完成包圍第101章 備戰(三)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52章 對持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2章 喜迅(下)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136章 開業(三)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65章 雨戰(一)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49章 收復青州第264章 調兵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49章 新政(三)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
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192章 勸進(下)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78章 衡州府第1章 喜迅(上)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48章 新政(二)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84章 四徵湖北第265章 變數(上)第86章 意外第265章 變數(上)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43章 內線作戰(一)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267章 重逢(上)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28章 計劃(上)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4章 反擊(二)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74章 完成包圍第101章 備戰(三)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52章 對持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2章 喜迅(下)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136章 開業(三)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65章 雨戰(一)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49章 收復青州第264章 調兵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49章 新政(三)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