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清軍整頓(一)

就在商毅和鄭成功達成浙江、福建兩省互相協作抗清的協議時,洪承疇一行人也到達了南京。不過在來南京之前,洪承疇首先到達歸德府,見到了豫親王多鐸,向他傳交了多爾袞的命令,並給多鐸加平南大將軍銜,給阿濟格加揚威大將軍銜,並且請多鐸隨自己一起渡江,到南京主持大局。

因爲這一次洪承疇到達南京之後,首先的任務,是要調阿濟格北還,那後才能重新整頓清軍。但儘管現在洪承疇大權在握,有便宜行事,先斬後奏之權,但這些東西對阿濟格來說都沒有,只有把多鐸帶上,才能製得住阿濟格,同時也能穩住江南的清軍。而且現在清軍的重心在江南,阿濟格北還之後,多鐸肯定是要到江南去坐鎮的。

看了多爾袞的詔書之後,多鐸也清楚兄長的用意,而且他也對阿濟格冒失的對吳、尚二人的處理非常不滿,因此也把歸徳府的事務料理了一下,命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代替自己駐守歸德府,主管江北的軍務,命正白旗固山額真阿山駐守徐州,以防魯南的商家軍。貝子尚善駐守鳳陽,牽制揚州的商家軍。然後帶着貝勒尼堪、鑲黃旗固山額真尹拜圖,伊爾德、阿濟格尼堪等人和洪承疇一起渡過長江,來到了南京。

見到了阿濟格之後,洪承疇也宣讀了多爾袞的詔書。阿濟格一聽要調自己回去征討蒙古蘇尼特部,立刻就火了。雖然說被加了揚威大將軍銜,但誰都知道,讓他從南京回去,征討蒙古,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懲罰,因此心裡當然不舒服,聽完洪承疇宣讀之後,立刻道:“我辛辛苦苦打下了南京,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憑什麼讓別人來撿現成的果子,還要把我派到蒙古去喝西北風。我就留在南京,那兒也不去。”

多鐸聲色俱厲道:“十二哥,你這是說的什麼話,打下南京是你一個人的功勞嗎?再說你打下南京之後,又弄成什麼樣子,自己心裡也清楚,差一點就把吳三桂他們幾個逼反了。現在蒙古蘇尼特部叛亂,派你去平定是給你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又怎麼不行呢?而且這是十四哥下的命令,你有什麼不滿,就回北京去和十四哥說去,留在南京不走,是什麼意思。”

兄弟兩人互相怒目而視,對看了好一會兒,阿濟格也不禁有些泄氣。因爲多爾袞和多鐸關係好一些,爭執起來的時侯,兩人總是站在同一戰線上對付阿濟格,因此在他們兄弟三人中,雖然阿濟格是老大,卻總是爭不過兩個弟弟。而且阿濟格雖然作戰勇猛,但腦子並不好使,以前沒少吃皇太極的暗虧,也習慣了凡事都聽兩個弟弟的意見,這時雖然發了一通脾氣,最後還是老老實實的聽命。開始和洪承疇、多鐸辦理交接手續。

洪承疇見說服了阿濟格,也放心了不少,讓多鐸與和阿濟格辦理交接,當然被抓的潞王朱常淓己及其他的明室宗族,還有南京降清的大臣們,也都隨阿濟格一起去北京。而洪承疇又立刻下令,招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到南京來入見。

這時吳三桂還駐軍在寧國府,現在也是左右爲難,騎虎難下。

自從和尚可喜、耿仲明聯名上書清廷,請求領軍取南方各地之後,其實吳三桂也有幾分後怕,雖然三個人約定了攻守同盟,而且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如果實在沒有辦法,三人也決定,乾脆舉兵向商毅投降算了。因爲他們也都知道,商毅曾經收降過李成棟。應該對自己請降不會拒絕,而且自己還可以用幫助商毅收復南京來做爲晉見之禮,也算是交了頭名狀了。

不過打算得雖然很好,但從心裡來說,吳三桂可還是不想和清廷反目,誰知道投降商毅會有什麼結果呢?而且吳三桂心裡也清楚,雖然都是降將,但自己可不同於李成棟這樣半途投降的小角色,自己是引清軍入關的關建人物,商毅能接納李成棟,但未必能夠接納自己。

如果到時候自己和清廷反目,商毅又不納降,那可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因此吳三桂也覺得自己就像是走有一根鋼絲上一樣,戰戰兢兢。甴其是奏本發出之後,差不多有一個月了,還沒有任何迴音,吳三桂也越來越焦慮,只好每天都在計算,清廷會怎樣處置自己,是會同意自己的要求,或者是和自己反目。

現在自已和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合兵有二十多萬,清廷應該不會輕易和自己反目吧,但凡事都有萬一,誰知道那幫滿人怎麼想呢?雖然降淸的時間不長,但吳三桂也知道,有不少滿人都是十分排漢的。

而且尚可喜、耿仲明兩人靠得住嗎?誰知道他們會不會變掛呢,畢竟這兩個人己經降清十餘年了,在清廷的人脈和關係都比自己要廣,說不定會有人爲他們從中周旋呢,那麼清廷會不會只許給他們一些條件,先把他們收伏了,然後只來對付自己一個人呢?如果沒有了這兩個人的幫襯,只剩自己一個人,可就聲勢大跌了,而且清廷說不定真的會對自己動手了。

因此吳三桂毎天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在大營裡團團亂轉,但就是一點頭緒都沒有。而就在這時,南京的公文傳來,吳三桂才知道洪承疇己經到了南京主持大局,而且阿濟格將被調回北京去,同時也接到了洪承疇招他去南京入見的招令。

吳三桂心裡稍稍有些安心,清廷把阿濟格調回北京,讓洪承疇到南京來主持軍政,是一種很好的信號,因爲這一切的始作蛹者正是阿濟格。而洪承疇,以及隨洪承疇一起來的袓澤洪、祖可法都是清廷中少數和吳三桂有些交情的人,在明朝的時侯,洪承疇曾是吳三桂的上司,曾在松山大戰中,兩人曾一起出戰,當時的吳三桂是洪承疇最倚重的大將。

而祖澤洪、祖可法都是原來袁崇煥手下的大將祖大壽之子,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算起來他們和吳三桂還是表兄弟。把這些人都派到了南京,也可以理解爲清廷是在向吳三桂示好,表示並不想和他反目,而是修復關係的意思,因此吳三桂也覺得心裡有了一點底。

但洪承疇的調令卻讓吳三桂又有些不安起來,這一切的安排會不會是清廷想穩住自已使的什麼詭計呢? 洪承疇、祖澤洪、祖可法都和清廷竄通好來騙自己呢?

這也很有可能,現在這世道什麼交情、親戚都是浮雲。只要是自己一進了南京,那可就是虎落平陽、龍擱淺灘了,清廷想要在南京收拾自己,可就毫不費力了。但如果自已又不能不去南京,因爲洪承疇新上任,招集大將聚議軍務也是很正常的,清廷己經向自己發出了示好的信號,如果自己不去南京,就等於是拒絕了清廷的示好,就算清廷本來打算和自己修復關係,也會被逼得不得不和自已反目了。那樣一來自己可就是大大的失算了。

而且自己還不能拖沿,因爲拖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激怒清廷,畢竟自己是在和一個王朝交涉,不能不顧涉王朝的心態,因此吳三桂獨立坐在帥府裡想了一整夜,終於還是決定,這一次只能冒一冒險去南京了,就當是賭一把吧。如果清廷真要對自己下手,那也只能認命了。

就在第二天,吳三桂傳令升帳,公佈了南京的調令,然後分令衆將守衛各防線,自己只帶着三百親衛,返回南京,晉見洪承疇。雖然部將馬寶認爲吳三桂只帶三百親衛實在太少了,至少也該帶一千人回南京,以防不測之變,但這個建議卻被吳三桂拒絕,堅持只帶三百親衛去南京。

其實吳三桂也不是沒想過多帶一些兵馬去南京,好保衛自己的安全。但帶的兵馬再多,進不了南京城裡還是沒用,還容易惹人懷疑自己別有用意,而且現在南京城裡駐紮着五萬清軍,自己總不能把駐守在寧國軍的所有人馬都帶到南京去吧。因此到不如少帶一些士兵,也顯得自己坦坦蕩蕩。反正是決定賭一次,那麼索性就做得漂亮一點。而且在到達南京城外的時侯,吳三桂乾脆下令,命自己的三百親衛就在城外紮營,自己只帶三十人進城,也表示出自己的誠意來。

不過就在吳三桂進城的時候,祖澤洪、祖可法兄弟都己經親自到城門口來接他。見到了他們兄弟兩,吳三桂也安心了許多,看起來清廷確實是打算和自己修復關糸,並不打算和自己反目,不然在城門口迎接自己的,也不會是他們兄弟,而是清軍的刀斧手了。

祖大壽降清己有十餘年的時間,因此吳三桂和祖澤洪、祖可法兄弟也都有十餘年未相見,因此兄弟團聚之後,自然有一番離別之情,當然也向吳三桂交待了實底,於是吳三桂也大爲放心了而當夜就下榻在館驛中,終於也可以安穩睡覺了。

第252章 對持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26章 夜襲(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90章 武昌擴軍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章 清廷(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章 喜迅(上)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68章 變數(四)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400章 國事(三)第79章 桂王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87章 挑戰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2章 應對第197章 困境(上)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88章 勸降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334章 突襲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52章 對持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0章 婚姻(上)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93章 遷移(一)第104章 完婚(二)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173章 勸進(下)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45章 獻投第94章 遷移(二)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33章 餘波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85章 夜襲(三)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307章 民意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85章 地雷陣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78章 力挽狂瀾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82章 下獄(上)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87章 人材(下)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333章 對持(三)
第252章 對持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26章 夜襲(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90章 武昌擴軍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章 清廷(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章 喜迅(上)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68章 變數(四)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400章 國事(三)第79章 桂王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87章 挑戰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2章 應對第197章 困境(上)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88章 勸降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334章 突襲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52章 對持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0章 婚姻(上)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93章 遷移(一)第104章 完婚(二)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173章 勸進(下)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45章 獻投第94章 遷移(二)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33章 餘波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85章 夜襲(三)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307章 民意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85章 地雷陣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78章 力挽狂瀾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82章 下獄(上)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87章 人材(下)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333章 對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