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

不過想想也對,雖然吳甡、黃宗羲等人有官職,但社會影響力不小,而且商毅對他們也還比較禮遇,如果是一般性質的產財糾紛,有他們出面,也就差不多了,就算他們敲不定,最多是去找王夫之或李巖出面,沒必要捅到自己這裡來。但政治問題,則又另當別論了。

既然是黃宗羲的朋友,一定不會一般人,不是東林就是復社,起碼和他們也有一定的關係,而且又是從廣西回來,估計就是和永曆朝廷有點關糸,甚致可能在永曆朝廷裡當過官,因此被人抓住這一點不放,進行誣告,到是很有可能。當然也不排除這個人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到是要先調查清楚,不能妄下結論。

於是商毅道:“南雷先生,你這位朋友叫什麼名字,是怎樣和別人起的爭端。”

黃宗羲道:“他姓顧,名炎武,字寧人。”

商毅聽了,差一點從椅子上站起來,顧炎武,這不是明末清初三大宗師中的又一位嗎?自己曾經派人去他的老家崑山縣找過他,但自從南京失守之後,顧炎武就南下投靠了當時是隆武朝廷,一直就沒有再回到崑山,怎麼現在他又回來了,而且還在自己的治下吃了官司,不過顧炎武曾是復社的成員,屬於東林的傍系,而且和黃宗羲確實認識,兩人還有過一些學術交流,因此也笑道:“原來是亭林先生,我是久仰大名了。”

黃宗羲先是一怔,隨後又想起來,以前商毅曾引用過顧炎武所說的亡國與亡天下這一段話,他聽說過顧炎武,到並不是客氣話。而且聽這口氣,商毅對顧炎武的印像似乎還不錯,心裡又是一喜,這麼看來,顧炎武的這場官司,到是有着落了。因此也點了點頭,道:“就是他。”

商毅笑道:“如果是他,到是不用懷疑,我馬上下令到蘇州府,先將亭林先生釋放出來,不過俱體是怎麼回事,我總要弄清楚。”

黃宗羲趕忙道:“多謝王爺。不過這件事情還牽連到了崑山葉家。”

商毅聽了,也不僅苦笑了一聲,原來還扯到葉家去了。崑山葉家在蘇州也算是一個豪族,商毅接管了蘇州府的時候,葉家到是很快就倒向商毅,而在商毅稱了靖北王之後,曾經託人想和葉瑤瑱認親,這在中國古代是常有的事情,借用同姓的優勢,和皇宮裡的某位嬪妃認成親屬,雙方各取所需,內外互助,反正宗族的事情,誰都說不清楚。但被葉瑤瑱婉言謝絕了,不過在崑山一帶,卻仍有這種傳言,說葉家和葉瑤瑱是同宗。估計這件官司也有一點這個因素在裡面。

而這場官司的經過是這樣的,現在的家主名叫葉方恆,和顧炎武是同鄉,兩人還七拐八彎的有一點親戚關係,因爲葉、顧兩家都是崑山的豪族。

在崇楨末年,顧炎武的祖父顧紹芾及兄長顧緗去世,他的堂兄顧維、叔父顧葉墅和他發生了家產之爭,因爲顧炎武是過繼之子,因此叔父和堂兄都不想讓他繼承過多的家產,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甚至顧炎武的家宅幾次被人洗劫及縱火焚燒,被迫搬了家。

雖然最後顧炎武分到一部分家產,但也虧了不少錢財,加之他交友甚廣,耗資頗多,經濟上也開始出現緊張,因此不得已把家裡的八百畝地抵押給了葉方恆,以換取一些週轉的錢財。

但葉方恆見顧炎武急於套現,因此拼命壓價,而由於迫於困境,顧炎武只得接受比實際價格低了一半的費用,將田地抵押給了葉方恆,當然葉方恆這樣做雖然有些不地道,但也無可厚非,從他的立場說,少花一分是一分,這時雙方也算是合法交易。但田產典押之後,葉方恆還遲遲不肯付款,後經顧炎武多次請求,兩年過後才討回一部分款項,明朝滅亡之後,而顧炎武爲復國奔走,又有幾年不在崑山,結果剩下的錢葉方恆一直都沒付。

等顧炎武回到崑山之後,因爲家庭生活拮居,當然又去向葉方恆討要剩下的錢,但這時顧家已元氣大傷,早己不在是豪族旺門,因此葉方恆就更加不想付款,而是準備賴掉剩下的欠帳。但顧炎武的性格本來就是十分剛烈,當初葉方恆拼命壓價,就讓顧炎武很不爽,現在居然還想懶帳,顧炎武自然不會答應,也威脅葉方恆要到蘇州府去狀告葉方恆。

雖然顧家巳經衰弱了,但當初白紙黑字,壓據收條都寫得清楚,葉方恆也知道這官司打到蘇州府去,自己八成要輸,而且現在是商毅當政,各地政府到不敢亂來,行賄恐怕也不好使,於是也來了一個先發制人,到蘇州去告稱顧炎武是永曆朝廷派到南京地區來的奸細。

正好顧家有一個家僕世奴叫陸通,隨着顧炎武把地抵押給了葉方恆之後,他也隨地一起,到了葉方恆家裡,成了葉家的家僕世奴,受葉方恆的指使,出面指證顧炎武。

這個罪名當然不小,蘇州府裡也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到顧炎武家裡搜查,而且這兩年顧炎武確實在廣西、廣東、福建一帶活動,並還做過幾天小官,回來的時候也帶了不少書信,結果蘇州府一查,把這些書信全都查了出來,而且顧炎武也確實是從廣西回來,又有家僕指證,這下人證、物證都齊了,於是馬上將顧炎武抓了起來。

顧炎武被抓之後,家人親友也都急忙想辦法營救,其實現在的司法部門真得還很守規據,到不敢胡來,但顧炎武的案子是私通南明,十分敏感,因此到也很難周旋。

就這樣顧家的親友走託人情,找到了黃宗羲那裡。現在的黃宗羲和顧炎武並沒有什麼深交,不過互相認識,也很佩服對方的學問,但他也知道顧炎武的案子可大可小,但涉及政治層面,並不好走通,王夫之、李巖都不好出面,除非是商毅一句話。但他自知自已和商毅乜沒有什麼交情,於是只好拉上和商毅關係最好的吳甡,一起來請見商毅。爲顧炎武說項。而這時顧炎武入獄己有一個多月了。

聽黃宗羲說完了整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商毅也基本弄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嚴格來說,蘇州府的做法並不算錯,畢竟顧炎武也確實有值得懷疑的地方,而且在這種非常時期,也不得不將懷疑面擴大一些。爭奪天下不是請客吃飯,大家和和氣氣,而是地地道道的暴力手段,說得難聽一點,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且自己己經算是非常剋制了,而且還一直告誡安全部,不能毫無理甴的胡亂抓人、動刑,如果是在明朝的錦衣衛,估計現在監獄都不夠用了。畢竟和南明朝廷有些聯繫的人確實太多了。

顧炎武的案子當然是可以當做特案來辦,但不能把顧炎武案當一個標準,因而在以後就放鬆了警惕,因此商毅首先向黃宗羲保證,自己一定會詳查顧炎武案,同時又把成立參政院的計劃告訴吳甡和黃宗羲,並請他們轉告給史可法等人,希望他們能夠考慮接受邀請。

其實顧炎武的案子並不複雜,就看性質怎麼定了,因爲現在所有的證據都只能說明顧炎武和南明之間曾經有關係,但不能說顧炎武和南明有勾結或是南明派來的奸細。畢竟現在和南明之間有一些關係的人,確實太多了,不可能全都抓起來。

在商毅給顧炎武案定性之後,其他的事情也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整個案子的前因後雖也很快就都查清楚了,顧炎武並不是南明派來的奸細,而是由於葉方恆爲了賴掉顧家抵押田產的剩餘費用,支使家僕陸通誣告顧炎武。

在半個月之後結案,顧炎武也被得以無罪釋放,但從廣西回來,並未及時通知蘇州政府備案,也有其不對之處,但己經入犾一個半月,也就不予追究;陸通以奴誣舊主,被判以入獄十年,發配流球去充做苦役;而葉方恆爲了賴帳,支使家奴誣告好人,被罰入獄監押三個月,除將顧家的欠款立刻還清之外,另罰白銀三千兩。

從結果來看,陸通最冤,因爲他是受葉方恆的指使幹事,也是身不由己,但按大明例律,他的罪確實最重,因爲他是家僕世奴的身份。家僕世奴和佃戶差不多,也就是爲了逃避稅役,而投充到大縉紳地主家下掛名爲奴僕,但本身還是自由農民,也可能會有自己的田地,不過需要對主家承擔一定的義務。而且這個身份也可以在縉紳地主進行轉讓。

現在商毅還沒有制定自己的法律,因此只能依大明例律判決,而結果也就是這樣,要覺得冤也沒辦法。

同時商毅又下令各地,毎是曾在南眀政府任職、或有來往聯絡書信等物,限期三個月,到當地政府上交備案,可以既往不咎,但如有隱藏不報,或拒不上交者,一經察出,必將嚴懲。

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21章 放下你的鞭子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52章 談判第36章 投靠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91章 南京第155章 民嘯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88章 交易(上)第97章 決議南征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98章 遷移(五)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28章 立威第198章 困境(下)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47章 營救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269章 召見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402章 北境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56章 奪船(上)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76章 鹽場(下)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42章 勸降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146章 制度(上)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36章 南歸(下)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8章 蒐羅人材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87章 等待消息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34章 宣戰(上)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97章 僱傭兵(上)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4章 鄉鬥(上)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29章 計劃(下)
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21章 放下你的鞭子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52章 談判第36章 投靠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91章 南京第155章 民嘯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88章 交易(上)第97章 決議南征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98章 遷移(五)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28章 立威第198章 困境(下)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47章 營救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269章 召見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402章 北境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56章 奪船(上)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76章 鹽場(下)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42章 勸降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146章 制度(上)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36章 南歸(下)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8章 蒐羅人材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87章 等待消息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34章 宣戰(上)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97章 僱傭兵(上)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4章 鄉鬥(上)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29章 計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