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

這時在琉球的王宮裡,雖然四十餘位流球王朝的主要大臣聚集一堂,但都面面相覷,而琉球之王尚賢更是一臉的愁容,全都一籌莫展的樣子。

昨天討論了一夜沒有結果,今天一早尚賢又招集文武大臣們聚議,那裡等人剛剛到齊,還沒等開始討論,就收到稟報,原來明軍己經兵臨城下了。

這一下親日派的大臣立刻紛紛跳了出來,一個個義憤填膺、慷慨激揚,都指責明軍的行爲實在太過份了,完全無視琉球王朝的主權,田此全城上下應該死守首裡,與明軍決一死戰,親曰派大臣爲首的是蘇文燦,湯其勳甚致信誓旦旦,堅稱薩摩藩也決不會主視首裡不管,只要堅守最多十日,薩摩藩就一定會派遣援軍趕到救援首裡。

但就在蘇文燦說得口若懸河,天花亂墜的時候,忽然又有人來稟報,明軍己經用火炮轟開了首裡的城牆。攻入了首裡城中。這下滿朝俱驚,誰也沒有想到,首裡城居然連一天,準確的說,是連一個時辰也沒有守住,就算薩摩藩要來救援首裡,也是遠水不解近渴了。

到是尚賢還保持着一點清醒,立刻下令,招集待衛軍保架,撤離王宮,逃出城去。但馬上就有人告之,待衛軍早就散了,這時己不足百人,而明軍已經控制了首裡的四門,根本就逃不出去。尚賢趕忙又下令,從港口逃走,但這時港口也被明軍封鎖,所有船隻都出不了海。也就是說,琉球朝廷根本就逃不出首裡城了。

這一下全朝的人都傻了,就連蘇文燦也徹底無語。這時有一個親明派大臣鄭允中這纔出列,建議尚賢立刻派人去迎請明軍,做出一個歸順的姿態,不管怎麼說,琉球也是明朝的藩屬,明軍也不會太爲難琉球王朝,當然前提是琉球王朝要保持一個恭順的態度,接受明軍的條件。鄭允中這一說,立刻又得到了幾個親明派大臣的支持。

而蘇文燦又跳出來,還強做嘴硬,聲稱迎請明軍可以,歸順也行,但決不能答應明軍的要求,讓琉球王朝脫離薩摩藩,同時還建議,不妨使一個緩軍之計,假做答應,先把明軍穩住,等待薩摩藩的援軍趕來。

但就在他們議討不絕的時候,只聽王宮門口一陣大亂,守門的十幾待衛都退進了王宮,一隊士兵已肆無忌憚的衝進了王宮裡。而爲首帶頭的,居然是從昨天進城勸降的韓建中和劉克軍兩人。

不少琉球的大臣都出使過明朝,但現在這支殺入琉球王宮的軍隊和他們以所見過明軍的樣子卻完全不同,一色都是深藍色軍服,高筒軍鞋,有一些人只穿着一件甲心式的甲衣,帶一頂半球狀的頭盔,有人乾脆就沒穿盔甲,只帶一頂單邊大沿軍帽。拿的武器也不是刀槍劍戟,全是火槍,而爲首的還是一個戴着幾個帶三角帽,穿紅色軍服的幹糸臘女軍官。

儘管琉球的君臣己從韓建中和劉克軍兩人那裡得知,這支明軍的主將是一個幹糸臘女人,但這樣的組合方式,還是讓琉球君臣覺得十分怪異,不少親明派的琉球大臣也摸不着頭腦,不知道這支軍隊算不算明軍。因此也都跟着其他官員,紛紛向側後方退讓,這一來就把坐在正中的尚賢徹底孤立了出來。

亞莉桑德拉首先向身邊的韓建中問明瞭尚賢的身份之後,這才上前兩步,一手摘下頭帶的三角帽,微微躬了躬身體,用漢語道:“大明王朝江北都師、左督都、臨邑候商毅部下,琉球艦隊司令官,亞莉桑徳拉×岡薩雷斯上尉,向琉球國王陛下致敬。”

琉球的禮儀到是和中國基本相似,因此亞莉桑徳拉的行禮方式也讓琉球君臣覺得十分怪異,而且聽她的自稱,並不是奉大明皇帝的聖旨,而是一個明朝的候爵將軍的命令。也讓尚賢覺得深感不解,不過從對方的態度上來看,應該不會對自己下手了,因此尚賢也稍稍安心,不禁又問道:“這位女將軍,你說你們是大明朝廷的軍隊嗎?”

亞莉桑德拉道:“回稟陛下,我們當然是大明朝廷的軍隊,但……”

“大膽。”就在這時,有人忽然發出了一聲怒喝,“我主仍是受大明朝廷策冊的琉球之主,位列王爵,爲大明藩屬,既然是大明朝廷的軍隊,爲何無故進犯我琉球,可有大明的旨意嗎?該當何罪?”

說話的人正是湯其勳,他到厎是武將,還有幾分膽量,其實聽了亞莉桑徳拉的話之後,琉球大臣中有些明白一點的人己經猜到了,大慨這次出軍的並不是明朝的官方行爲,而是一個似類於鄭芝龍一樣的明朝官員的私人行動。而想通了這一點以後,湯其勳不覺也壯了幾分氣,於是立刻跳出來出言質問。

亞莉桑徳拉微微一皺眉,而韓建中十分機靈,趕忙過來,告訴亞莉桑德拉,湯其勳的姓名、身份、當然還有政治立場。亞莉桑徳拉聽完了以後,微微一點頭,扭頭向自己身邊的一個衛士做了個手勢。那衛士立刻舉槍,只聽“砰”的一聲,在湯其勳的胸前出現了一個拳頭大小的血窟窿,然後僕面栽倒在地上,當場地亡。

琉球的大臣們立場出發一陣驚呼,都下意識的後退了幾步。就連尚賢也嚇得臉色慘白,聲音也發顫了,道:“你們要做什麼?”

亞莉桑德拉微微一笑,道:“陛下請放心,我們是不會傷害您的。我們這一次出兵琉球,只是想幫助琉球,趕走所有的曰本人,保護琉球的安全,沒有別的意思,但是,”她的口氣也變得嚴厲起來:“我想請問陛下,爲什麼剛纔我們的軍隊到達首裡城前的時候,你們卻要那樣對待我們,這是一個藩屬國對待宗主國的態度嗎?”

尚賢心裡想着,你們根本就不是明朝的正式軍隊,而琉球朝廷又沒有請求明朝出兵,不放你們進城當然也是應該的。但現在湯其勳的屍體還躺在那裡,那敢再說,因此一時間滿殿寂靜,無人答言。

過了好一會兒,鄭允中才出列,亞莉桑德拉施了一禮,道:“將軍,我琉球朝廷上下對大明決不任何不敬之情,對貴軍也無輕慢之意,只是我琉球近年以來,一直受倭人所制,不得自主。不讓天朝大軍進城,仍是一些朝中的倭人的黨羽阻僥所制,非我君臣之本意,因此還請將軍明察。”

鄭允中是個堅定的親明派,昨天雖然在殿上不敢堅持,但回府之後,和劉克軍談了一夜,對商家軍的實力也有初步的瞭解,也聽出了一些苗頭,商毅似乎是打算趕走日本人,自己獨霸琉球。因此他早就己經清楚了,這並不是明朝的正式軍隊,但也比日本人要好。

同時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如果儘早表明自己的立場,站到商家軍這一邊來,一但啇家軍控制琉球,自己自然也可以跟着攀龍附鳳,發達起來,甚致成爲商家軍在琉球的代理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當然一但商家軍打不過薩摩軍,被趕出琉球,那麼自己的命也就到頭了,不過風險越大收益當然也就越大,因此鄭允中心理一直在盤算收益和風險的比數,但在商家軍當場擊殺了湯其勳之後,鄭允中也下定決心,看來可以賭一把。

亞莉桑徳拉點了點頭,道:“很好,那麼俱體是那些人阻撓呢?”

鄭允中也知道到了關建時刻,因此一咬牙,一指蘇文燦,道:“他是第一個。”

蘇文燦不禁又驚又怒,厲聲道:“鄭允中,你好大的膽子,竟敢再這裡胡言亂語,小心等薩摩大軍殺回來,你的腦袋還保不保得住……”但他的話還沒有說完,立刻就有兩名士兵過來,一下子就將蘇文燦抓了起來。

而鄭允中也是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指認了一個人,就不再忽第二個,因此一連指認了十八名大臣,其中大部份確實是親日派,但也有兩個其實是和鄭允中有仇,今天也被他假公濟私,安上了一個親日派的頭銜。亞莉桑徳拉當然不可能來分辯清楚,但也把鄭允中指認的大臣全部都抓了起來,先收押到軍隊去監押。

這一下子琉球大臣幾乎少了近一半,其他大臣包括琉球王尚賢在內,無不提心吊膽,生怕亞莉桑徳拉一聲令下,把自己也抓起來。

隨後亞莉桑徳拉又道:“國王陛下,我們這次出兵,是爲了保護琉球的利益不受曰本的侵害,因此爲了保證我們雙方的合作,請您以琉球國王的名議,將這一份文書發佈給琉球全國。”

尚賢接過來一看,大意是琉球朝廷首薩摩所制多年,政不由己,現在正式宣佈,與薩摩藩決裂,並邀請商家軍出兵保護琉球的利益。號招琉球各地的官員,驅逐所有曰本人,接受商家軍的命令去雲。

因爲現在商毅還吞併不了整個琉球羣島,因此保留琉球王朝,使他們成爲自己的一個傀儡政權,還是十分有必要的。說白了就是用和薩摩藩的方式一樣,只是把琉球王朝由薩摩藩的附庸變成自己的附庸,而這一份詔書的公佈,也使商家軍的行爲在名議上是合法的,也有利於商家軍對琉球羣島的控制。

但現在尚賢也是形如木偶,亞莉桑德拉說什麼就是什麼,那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因此也立刻照辦,把這份文書的內容,一字不差的向整個琉球王朝發佈。

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0章 淸廷聯盟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92章 勸進(下)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64章 調兵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73章 福臨登基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80章 放棄青州第90章 金陵風月第207章 哭諫(上)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42章 提案(上)第26章 夜襲(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3章 趕集(上)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03章 完婚(一)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27章 追擊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181章 出兵(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271章 不解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52章 派遣內應第332章 對持(一)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13章 出兵
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0章 淸廷聯盟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92章 勸進(下)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64章 調兵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73章 福臨登基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80章 放棄青州第90章 金陵風月第207章 哭諫(上)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42章 提案(上)第26章 夜襲(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3章 趕集(上)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03章 完婚(一)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27章 追擊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181章 出兵(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271章 不解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52章 派遣內應第332章 對持(一)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13章 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