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靈活作戰(二)

?在射擊了十幾分鍾之後,官道上的清軍己經傷死一片,有不少清兵都跳下官道,躲進官道兩側的樹林叢中,也有一些藉着死在官道上的同伴屍體作掩護,就連陳泰這時也貓着腰,躲在自己死去的戰馬身後。《》?.總算是免強得到了暫時的安全。

但就在這時,中華軍向清軍發動了全面的進攻。士兵們紛紛從隱藏的掩體後面跳出來,舉着上好刺刀的火槍,大聲喊着“衝啊!殺啊!”的聲音,向清軍衝殺了過來。

有的清兵見了,也趕忙起身,準備迎戰,但剛一透頭,就會遭到一陣亂槍射擊,或者是一顆手榴彈扔過來,然後“轟”的一聲,被炸死一片。雖然說這個時代的火槍在進攻中的作用有限,但和清軍的新軍相比,中華軍在進攻中使用火槍的經驗可要豐富得多,加上又有手榴彈一起配合使用,只要不是攻堅戰,依然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各種火器的威力。

清軍又遭到一輪打擊之後,中華軍的戰士們也都衝到清軍近前,和清軍展開了白刃作戰。在這裡伏擊清軍的中華軍是第九軍第十四師,論兵力己經在清軍之上,而且清軍又是遠路而來,不僅早己累得精疲力竭,隊型也被拉成了長長的一條,剛纔又遭到中華軍一陣打擊,在這幾層因素之下,拼起白刃戰來,清軍也跟本不是中華軍的對手,被中華軍一個衝鋒,就打得清軍四分五裂,隨後無論是單人作戰,還是小組配合作戰,清軍都被打得一敗塗地。

戰鬥僅僅只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就結束了,趕來救援濟寧州的八千清軍當場陣亡三千餘人,另外有四千餘被俘或投降,逃跑的清軍不足千人,而清軍的主將陳泰,也成了中華軍的俘虜。而中華軍僅僅只陣亡了一百六十八名士兵,另外有二百多名士兵受傷。

擊敗了清軍的援軍之後,第九軍立刻又向濟寧州發動了進攻。其實清軍在濟寧州根本就沒有多少兵力駐守,中華軍一直留着濟寧州沒有攻取,不過是爲了吸引清軍的援軍, 現在清軍的援軍己經被消滅了,自然也就不用再留着濟寧州了。

進攻濟寧州的戰鬥十分順利,因爲城裡根本就沒有什麼抵抗之力,中華軍毫不費力的就登上了濟寧州的城頭,驅散了少量的守軍,打開城門,放大隊人馬進城,就在當天,第九軍連打了兩個勝仗, 擊潰了清軍的援軍, 又佔領了濟寧州。

隨後第九軍的軍長馮進又命令第四旅渡過運河,奪取了嘉祥、鉅野兩縣,和起義軍匯合。又命令第十四師,立刻揮師北上,進攻汶上、寧陽兩縣,爲下一步攻取兗州做好準備。

濟寧,鉅野失守,也表示山東西南地區門戶大開。清軍精心構築的濟南-兗州防線,己經岌岌可危了。

匯合了起義軍之後,馮進也接見了起義軍的幾名首領,對他們舉義反正的行爲給予了很高的嘉獎,並且將這一戰中奪取的清軍武器、盔甲全都送給起義軍,並且留下第四旅的一個團,在濟寧州駐守, 另一個團則配合起義軍一起,收取山東西南各地。隨後馮進又帶領着第九軍剩下的特種兵旅,暫時駐紮濟寧州,待命而動。

第二天,救援濟寧州的敗軍逃回到兗州,向李率泰報告了濟寧州己經失守,救援人馬慘敗的消息。

雖然對濟寧州失守早有心理準備,但李率泰沒想到,連救援的人馬也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因此也不由得大驚失色,這可是八千人馬,逃回來的不足一千,這一來袞州的兵力可就有些捉襟見肘了。李率泰正要招集衆將,商議下一步的應對方案,就在這時,又有探子來報,泗水縣失守。

原來陳錦率軍從泗水縣趕回袞州來駐守之後,周少桓立刻下令,由第十軍軍長章一平,帶領第十軍的第十二、二十七兩個旅,去襲取泗水縣。

雖然這時泗水縣的縣外陣地又重新修好,但現在縣裡的守軍只剩下了五千人,而且火銃兵和弓箭手基本都被調回去駐守袞州,因此根本無法固守縣城外的陣地,而且中華軍的進攻太過突然,只好都退進縣城裡去防守。

但這時戰鬥的步調又回到了中華軍最擅長的模式,立刻就向縣城發動了強攻,甴爆破組出動,用爆破車炸開了泗水縣的城牆,隨後中華軍殺入泗水縣城裡,經過了一番激戰之後,清軍終於抵擋不住,退出了泗水縣。

泗水縣的失守,對李率泰來說,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一下兗州的左右兩翼勻告失守了,兗州的外圍只剩下南面的鄒縣,而這時泰安州的援軍還沒有趕到,李率泰一面又派人催促嶽樂,儘快趕來救援兗州,一面也再考慮,還有沒有必要繼續守着鄒縣。

因爲中華軍完全可以繞過鄒縣,直接進攻兗州,而現在兗州城裡的守軍只有一萬多人,還不如鄒縣的兵力多,而且神威營的士兵也基本損失殆盡了,因此靠這一點兵力,很難守住袞州,不如把鄒縣的人馬都撤回到兗州來駐守,這樣袞州城裡的兵力可以達到二萬六七千左右,就算中華軍進攻過來,也能夠抵擋一陣了。

就在李率泰還在思考要不要放棄鄒縣的時候,又有人來報告汶上、寧陽兩縣失守了。

李率泰聽完之後,也不禁面如死灰,因爲寧陽縣就在兗州府的正北,可以說正好切斷了從兗州退向泰安、濟南一線的道路,也就是說,這時的兗州,己是一座孤城。

到了這個時候,李率泰才意識到,這一次中華軍的進攻,和上一次完全不同了,並不在一味強攻城池,硬打硬拼,而是戰術靈活多變,什麼圍城打援、聲東擊西、欲擒顧縱、出奇不意,避實擊虛等等,完全是花樣百出,令人根本琢磨不透,防不勝防。似乎又有了幾分當年的風彩。儘管現在兗州還在清軍的控制下,但李率泰己經產生了一種不好的預感,兗州己經守不住了。

但現在不是喪氣的時候,一但兗州失守,連李率泰自己也有危險,而現在兗州唯一的希望,就是堅守城地,等着濟南的阿巴泰派出大軍來救援,因此李率泰再次向嶽樂,以及阿巴泰發出了告急信,請救他們速發援軍,趕來救援兗州。同時也下令到鄒縣,命令守將夏成德、夏景海兄弟,立刻放棄鄒縣,把全部人馬都撤回兗州來駐守。

夏成德、夏景海接到了李率泰的將領之後,到也不敢怠慢,另外兩人也知道目前的局勢,確實應該全力守衛兗州,因此也立刻組織人馬,撤回兗州。

只是撤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因爲現在清軍各軍也都裝配一定數量的火器,雖然駐守鄒縣的清軍不屬於新軍,但也有七百多支火槍和二十餘門各種火炮,包括二門二千四百斤的紅衣火炮,因此也隨軍攜帶了大量的彈藥,另外還有箭矢、糧草其他各種軍用物資,雖然也仍掉了不少,但扔不掉的加在一起也足裝了三百多車。清理這些物資裝車就花去了二天,直到第三天,纔開始撤離鄒縣。

好在是鄒縣離兗州並不遠,只有四十多裡的路程,而且都是官道大路,車輛行走,也十分便利。如果在正常情況下,五個時辰左右,就可以到達兗州了。

但隊伍僅僅只走出了還不到兩個時辰,就遭到了中華軍的追擊。夏成德、夏景海都是漢軍正紅旗的遼東漢人,跟着清廷一起,也打過不少仗,也十分豐富的作戰經驗,在撤退之後,也留下了一部份斷後的人馬,等大隊離開一個時辰之後,再撤離鄒縣,這樣清軍就可以先走出一個時辰的距離,中華軍再要追趕,也追趕不上了。

只不過夏氏兄弟沒有想到的是,付責追趕清軍的,是山東軍區第十軍騎兵師。

而且在以前的戰鬥中,中華軍的騎軍也和清軍進行過一些騎戰的戰鬥,不過中華軍畢竟不是一支以騎戰爲主的軍隊,另外以前的主要戰場都是在江淮一帶,河網密佈,並不是騎軍理想的戰場,因此騎兵發揮的時候並不多, 而且在一些關建的大戰中,基本都沒有騎兵的參與。

但這並不表示,商毅不重視騎軍,因爲商毅十分清楚,雖然現在己經進入了火器時代,騎軍的作用在不斷的降低,但騎軍依然是戰場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一支完整的軍隊,決不能缺少了騎軍。另外北方地勢平坦,以後進行北伐, 騎軍還是大有用武之地。因此中華軍很早就組建了自己的騎軍部隊,並且在成立各大軍區的時候,毎個軍區都組建了一個騎兵師, 並且也進行了嚴格的訓練, 同時還製造了大量適合騎兵使用的短銃和後裝彈步槍。

只是在清軍的概念中,雖然知道中華軍也有騎兵, 但對中華軍的騎兵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印像,因此在制定與中華軍作戰的計劃中,也往往會不自覺的把騎軍給無視了。這一次撤軍的計劃, 就是這樣。

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21章 放下你的鞭子第23章 震盪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96章 軍校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43章 拿人墊吧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92章 返程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22章 造船(上)第92章 返航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87章 挑戰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05章 北上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67章 雨戰(三)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55章 插曲第101章 守城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88章 交易(上)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93章 秦淮風月(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72章 勸進(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03章 完婚(一)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5章 強盜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196章 對策第62章 再戰匪賊(一)
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21章 放下你的鞭子第23章 震盪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96章 軍校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43章 拿人墊吧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92章 返程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22章 造船(上)第92章 返航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87章 挑戰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05章 北上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67章 雨戰(三)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55章 插曲第101章 守城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88章 交易(上)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93章 秦淮風月(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72章 勸進(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03章 完婚(一)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5章 強盜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196章 對策第62章 再戰匪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