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

圖爾格派人向前後兩軍送信之後,自己也下了戰馬,脫去了最外層的棉甲,找了一塊大青石,準備休息一會兒。圖爾格估計,布薩癸的後隊與明軍交戰,無論是勝是負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說不定自己還可以打個盹,睡上一覺。

但圖爾格剛剛坐下,還沒等他喝一口水,只見一個清兵飛似的跑到了圖爾格的身邊,道:“稟報額駙,後隊的人馬被明軍打敗了。”

圖爾格一激靈,坐直了身體,道:“胡說,後軍怎麼可能被明軍打敗呢?” 其實要說布薩癸的人馬真被明軍打敗,圖爾格到也不是不是接受,但這纔多大點的功夫,布薩癸也有三千人馬啊,其中有還六個牛錄的八旗兵,怎麼樣也要抵擋一陣子吧,怎麼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被明軍打敗了呢?因此下意識的喝訴起報信的親兵來。

那報信的清兵見圖爾格不信,也覺得十分委屈,道:“額駙,後軍確實是打敗了啊!”說着回頭一指,道:“不信您看,他們都快敗到這裡來了。”

圖爾格順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見山道遠處塵土飛揚,確實是有大隊人馬朝自己這邊過來了。直到了這時候,圖爾格心裡還有些半信半疑,布薩癸的人馬真的就這麼被明軍打敗了嗎?怎麼可能呢?

圖爾格到底也是身經百戰的人,大風大浪也見過不少,立刻下令,全軍列陣,準備迎戰明軍,同時又派人去給前軍的博洛送信,讓他來接應自己。

清軍確實是訓練有素,雖然是休息,但也叢毫不亂,因此一整兵列陣,立刻就在轉瞬之間,布好了陣式。而這時敗兵己以退到了近前,連圖爾格也大爲震驚,這麼狼狽的樣子,還是大清的無敵之師嗎?看來對商毅真的要重新估計才行啊。

圖爾格久經戰陣,深知敗軍的危險,決不能讓敗軍正對着自己陣式直沖,那樣就是列好了的陣式,也會被敗軍衝亂,必須要逼使敗軍從陣式的兩側向後逃走。因此也立刻下令,讓弓箭手在陣前列陣,一但等敗軍靠近,就是一陣猛射,將前排的敗軍射倒了一片。

其實清軍也都受過敗逃訓練,只是這十幾年來,毎與明軍作戰,幾乎都沒有敗過,因此也有些不熟了,被射倒了一批之後,這才都淸醒了一點,趕忙分爲兩批,分從兩側逃到中路人馬的後面去。

而這時穆陵軍的騎兵也追到了近前,一見清軍列好了陣式,也不敢再追,在楊武丞的帶領下,又退了回去。在圖爾格身邊到是有兩名甲喇額真要求領軍追擊,但被圖爾格制止住了,同時命人去把布薩癸找到,問一問這一戰到底是怎樣敗的。

但馬上就有人來報,布薩癸以經戰死了,圖爾格又命人去找那幾個牛錄額真,得到的結果是滿八旗的六個牛錄額真全部都戰死了,圖爾格聽了之後,也覺得實在是有一些不可思意。不過現在可沒有時間讓圖爾格思考,因爲穆陵軍的大隊人馬以經到了。

穆陵軍也是在列好了陣式之後,再逐步推進剄離清軍的陣列約一百五十佘步的距離時停住。和與布薩癸的後軍對陣一樣,穆陵軍依然是前後列陣,前陣火槍兵還是三人一組,約三米一組, 橫向排開,列成一個沒有縱深的線形陣。所不同的是,整個陣式分成了兩列,每列之間相距一丈,相錯而站。

初見這個陣式時,圖爾格也和布薩癸一樣,覺得莫名奇妙,穆陵軍居然排出了這樣一個沒有縱深的陣形,圖爾格怎麼也想不通,這區區兩排火槍兵,怎麼能夠擋得住大清鐵騎的衝擊嗎?布薩癸居然會敗在這麼一支明軍手下,而且還丟了性命,確定是令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但事實就擺在眼前了,後隊確實以經敗了。因此圖爾格也不敢小看明軍,略一遲疑,圖爾格決定,還是使出慣動的戰術,拿漢軍當一回炮灰,於是下令調出一個漢軍甲喇,共兩千二百多兵力,其中有三百騎兵,嚮明軍發動一次進攻。

這個漢軍的甲喇額真叫劉錫,接命之後,也沒有辦法,只能硬着頭皮,帶領着人馬出陣向穆陵軍逼近過去。

而清軍一出動,穆陵軍立刻豎起了盾牌,架起了火銃,等待着清軍靠近過來。而在火槍兵的身後,狙擊手們也支好了托架,架好了魯密銃,各自尋找各自的目標。只等他們進入射程來。

看到了穆陵軍的這個架式,圖爾格到是有些能理解,這樣確實能夠很有效的防備清軍的弓箭。但圖爾格還是難以理解,這個沒有縱深的陣式,怎麼能夠擋住清軍的衝擊呢?

其實這到也並不能怪圖爾格,因爲他畢竟受這個時代和中國的傳統戰術限制,幾乎是不可能突破這個侷限性的。其實不止是中國,在世界各國,傳統的力量都是很難改變的,在二戰前夕,飛機的性能和航空母航技術都以經十分成熟,但世界海軍依然還是留行“巨炮重艦” 理論,海戰仍然是戰艦的噸位和火炮的數量口徑來決定勝負。甚至還流傳着“飛機是炸不沉軍艦”這種荒謬的說法。於是世界列強都再比着製造噸位龐大,口徑巨粗火炮的戰列艦,纔出現了一艘艘海上的巨無霸,不斷刷新着噸位和火炮口徑的世界記錄。

就是依靠航母飛機取得了珍珠港勝利的鬼子,仍然沒有認清航空母航的鉅作用,還把鉅額資源都投入到製造兩艘巨型戰列艦上。就可見一斑了。

在這方面,商毅無疑是佔了大便宜,一來他沒有那麼多的傳統限制,二束也跟本就不用他研究什麼新戰術,只需要把在另一時空裡經過歷史證明有效的經驗直接拿來運用也就行了。

而這種三排縱深的線形佈陣,其實是經過了近兩百年的摸索,一直到了十八世紀纔開始在歐州各國廣泛使用的。在現在這個時候,刺刀還沒有出現,因此歐州各國仍然在使用長槍兵和火槍兵的混合列陣。縱深一般都在五到六排。而長槍手和火槍手的比例爲一比一或是一比二。

只是商毅以經提數年給火槍兵配上刺刀, 因此在近戰中, 火槍兵也有足夠自保的能力了, 因此也就能夠釆用三排縱深的線型佈陣了。

這時清軍的進攻人馬以經脫離了主陣,劉錫跟着淸軍打了十多年仗,也算是經驗豐富了,當下命令三百騎兵打頭,步軍再後,開始向穆陵軍衝擊而去。

三百騎兵控制着戰馬,邁着小碎步,逐漸越過了步軍,衝在了前面。

但就在這時,穆陵軍陣中響起了一連串霹靂似的連珠巨響,速度生成了大量的硝煙。漢軍的裝配要比滿八旗差得多,好得也不過就是一層鐵甲,差的只有棉甲或皮甲。在百步以內,根本就防不住魯密銃的打擊。槍聲響過之後,在最前排的幾十名騎兵,立刻發出一聲慘叫,從馬背上落下,還有十幾匹戰馬,也同樣悲鳴着倒下。身上無一例外的都出現了一個拳頭大小的血窟窿。還有幾名一時沒有斷聲的清兵,發出哀號一般的慘叫聲,躺在地上痛苦的翻滾着。

圖爾格也不禁有些震驚,這時雙方的距離沒有一百步也有九十步,明軍的火銃居然可以打到這麼遠嗎?或許這就是明軍擺出這樣一個毫無縱深的陣式的原因吧! 不過圖爾格也不打算收兵,因爲他還打算看看,明軍這樣的佈陣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反正漢軍存在的意義不就是用來當炮灰的嗎?

悲哀的是,明知道自己是炮灰,但漢軍卻不敢反抗,只能咬着牙向前衝。因爲能夠被列爲漢軍八旗的漢族士兵都是在滿清的統治下,生活了十年以上的漢族人,他們的父母妻兒都在滿清,跟本就不能反抗。

而且清軍的軍紀也極爲嚴厲,進攻的命令下達之後,如果不萎縮不前,將會有督陣隊當場斬首。衝上去說不定還能夠拼個活命,而不衝只會是死路一條,因此明知道是九死一生,但漢軍們還是義無反顧的向前衝去。這也就是爲什麼同樣是漢軍,在明軍中百無一是,而一但投降了滿清,就立刻像是脫胎換骨一樣,個個都變得勇冠三軍起來。

剩餘的騎兵也不顧等待步兵了,一個個拼命打馬,向前衝去,只能儘早衝過這段距離,殺到明軍陣中,和明軍展開近戰。

只可惜連剛纔布薩癸的一千騎軍進攻都被穆陵軍的火槍隊給硬生生擋住,對付這區區二三百騎兵自然是不在話下。就在騎兵的快速衝擊面前,穆陵軍的火槍手們依舊是從容的射擊、換槍、填彈、換槍、再射擊。槍聲也密如爆豆一般的響個不停,而清軍的騎兵卻像是被割草一樣,人和戰馬都接二連三的倒地不起,只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整個騎兵隊競然無一倖免,全部都喪生在穆陵軍的火銃之下,基本上沒有人可以衝到離穆陵兵的陣式三十步以內去。

而在整個戰場上留下了遍地的屍身和死馬,只有二三十匹無主的戰馬在戰場的孤零零的遊蕩。

第12章 荒鎮怪客第193章 雷汞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54章 激戰(下)第224章 洞房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97章 困境(上)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69章 召見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章 應對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78章 衡州府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385章 中荷決戰(三)第206章 接頭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13章 雙截棍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46章 身世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381章 喜迅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12章 李巖入鄂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66章 變數(二)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45章 獻投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4章 趕集(下)第93章 秦淮風月(下)第288章 計劃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3章 各懷鬼胎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97章 僱傭兵(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49章 收復青州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
第12章 荒鎮怪客第193章 雷汞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54章 激戰(下)第224章 洞房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97章 困境(上)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69章 召見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章 應對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78章 衡州府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385章 中荷決戰(三)第206章 接頭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13章 雙截棍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46章 身世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381章 喜迅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12章 李巖入鄂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66章 變數(二)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45章 獻投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4章 趕集(下)第93章 秦淮風月(下)第288章 計劃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3章 各懷鬼胎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97章 僱傭兵(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49章 收復青州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