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突襲盛京(一)

商家軍的跨海突襲艦隊是在九月十八日黃昏,渡過渤海,到達遼東半島南端的寧海登陸,寧海就是明朝的金州衛,後世的大連市。***並於當晚就全面佔領了寧海城,取得了跨海突襲的第一戰成功。

這一次突襲的主要目標是清廷的舊都盛京,而從寧海到盛京約有七百餘里的路程,其中經過的主要城地有撫州、蓋平、熊嶽、海州、遼陽等地。雖然寧海濱臨海邊,但離盛京太遠,因此這次跨海突襲的回程登船點並不放在寧海,而是改在蓋平。因此突襲艦隊並沒有在寧海留下兵力駐守,

蓋平也是一座臨海城市,位於遼東灣東岸,與連雲島隔海相望。而且正好處於寧海到盛京的中間位置,這樣在返程的途中,也可以節省一半的路程出海。而一但到了海上,也就基本安全了。

在遼東登陸的兵力是第一軍第五師,第七軍特種師三團,一個騎兵營,共計約有一萬五千多人,主將是第五師師長程培經,副將是特種師師長何衝,而隨突襲部隊一起付責遼東戰場的艦隊,是以海軍第一分艦隊爲主力,共計大小船隻五十七艘,其中戰船三十五艘,運輸船二十二艘,共計有士兵水軍近八千人,可以派出二千五百到三千的登陸兵力。

攻佔了寧海之後,衆人也決定,第五師留在寧海地區,吸引清軍在遼東的注意力,逐步向北推進,而由第一分艦隊帶特種兵三團還是從海路繞道,直接奪取蓋平,雙方在蓋平會師,然後再進取盛京。而這次攻取蓋平,由跨海突襲艦隊的總指揮官成鋼指揮。

九月二十日,跨海突襲部隊離開了寧海,分從水陸兩路,向北進發。

陸路進攻的第五師離開寧海之後,一路向北,經過石河堡、長店輔、於九月二十二日渡過復州河,攻佔了贏得利城,逼近了熊嶽城。

而這時清軍的注意力果然被這一路部隊吸引,其實在寧海附近地方的清軍也己經收到了商家軍在遼東登陸的消息,但他們並不知道商家軍到底有多少兵力,甚致是不是真的商家軍,也都還沒完全弄清楚。因爲在滿人的觀念中,大隊人馬渡海襲擊,確實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有一些地方的守將還以爲不過是一些海盜上岸侵掠,左不過是二三千人馬。

直到贏得利城被攻克之後,才都有些緊張起來,熊嶽、蓋平兩地的守軍一面向盛京報告,一面也合兵出擊,主動向商家軍第五師發動進攻。這也是商家軍在遼東登陸之後,遇到的第一場戰鬥

熊嶽、蓋平兩地合兵,大約有一千二百餘人,都是當地駐地駐守的地方部隊,沒有滿漢旗軍。因爲這種滿漢旗軍幾乎都巳經開拔到關內,留在遼東的少量兵力也全都駐守在盛京。而淸軍只有這麼一點兵力,就敢主動向商家軍發動進攻,除了信息不通的因素之外,還有遼東畢竟離南方實在太遠了,對於商家軍的情況雖然不能說是完全不知道,但也是所知不多,而且又一向輕視明朝的軍隊,結果就這麼怔頭怔腦的殺出來了。

聽偵察兵說發現一支一千多人的清軍部隊主動向自己進攻過來,程培經也覺得十分詫意,現在自己的部隊兵力超過了一萬一千人,就一千多人也敢來進攻自己,也不知道清軍是勇敢還是愚蠢。不過即然清軍主動進攻過來,那麼也不能客氣,這可是登陸遼東的第一戰,不僅要打嬴,還要贏得漂亮,一定要全殲這支清軍。

於是程培經立刻下令,命第六團付責正面阻擊,十八團分從左右包圍上去,騎兵營付責抄劫清軍的後路,並追擊潰逃的敗兵。十一團爲預備隊。

其實這一戰根本就沒有什麼懸念,等雙方對陣之後,儘管只有一個團付責正面阻擊,但清軍就己經發現情況有些不妙,因爲雙方的兵力差距實在太大,而商家軍也沒有佈置什麼陣地,就向清軍發動攻擊。雙方的士兵還沒有接戰,僅僅只是幾輪排槍齊射之後,清軍的隊列立刻就被打亂,立刻紛紛敗逃。而這時商家軍左右兩翼的部隊都己經包抄上來,騎兵營也堵住了清軍的退路。

清軍被商家軍團團圍住,而且人馬也拆傷近半,剩下的士兵也完全沒有剛出兵時的威風,紛紛棄械投降,但在這個時候,商家軍是不可能收留俘虜的,因此無論清軍如何挨求投降,但都被毫不留情的殺死,結果清軍一個都沒有逃掉,全部喪命。整個戰鬥從開始到結束,只花了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而第五師取勝之後,也立刻趁勢進軍,攻佔了熊嶽城。

而就在陸路的商家軍取得了登陸遼東的第一場勝利的時候,艦隊爲悄然無聲的到達了蓋平,因爲這時蓋平的守軍都被派出去迎戰陸路的商家軍,因此特種兵三團兵不血刃,就攻下了蓋平。而艦隊也都在蓋平附的海邊,找適合的地點靠岸下錨駐紮。

熊嶽城到蓋平縣不足四十里的距離,因此成剛也決定,第五師不用來蓋平匯合,而是立刻北上,向盛京方向進發。而在蓋平縣也只留下一個特種兵營和海軍的登陸部隊駐守,自已帶領着特種兵三團其餘的三個營也從蓋平縣出發,在路上和第五師匯合,一起趕去進攻盛京。

留守在蓋平縣的兵力也不是沒事可做,一方面派出探子,注意北京方向的援軍,另一方面也在艦隊停泊的地方俢築了一些簡易的碼頭、海港等設施,方便日後登船返程,同時也在蓋平縣一帶修築防線陣地,以備不測之需。而人力當然是徵調當然的百姓。

兩路商家軍在塔山附近匯合,然後一起向北進發,而沿路的海州、遼陽等地全部都繞道而行,在十日二日,終於到達盛京城前。而這時商家軍在遼東登陸己有十五天了。

由於盛京位於遼東半島的內地,因此儘管商家軍到達遼東有十餘天的時間,但一直到九月三十曰,盛京的鎮守昂邦章京葉克書纔得到確切的消息,一支商家軍的人馬在九月二十日左右,乘船渡海,在寧海登陸遼東,並且連續佔領寧海、熊嶽、蓋平等地,這時正在向盛京進發。

盛京也就是瀋陽,明朝在這裡設置瀋陽中衛,在努爾哈赤天命六年(1621年)被當時的後金攻佔,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定爲後金都城,到清廷入關之前,己有二十年。在皇太極天聰八年(1634年)改瀋陽爲盛京。

清軍入關之後,定都北京,盛京就被改爲清廷的留都。並仍在盛京設有戶、禮、兵、刑、工五部,各部設侍郎處理事務,置內大臣爲總管,留守盛京。體制形式,大體相當於明朝南京的地位,順治三年(1646年),改內大臣爲鎮守昂邦章京。

現在的盛京鎮守昂邦章京葉克書,是滿洲正紅旗人,他雖然不是愛新覺羅氏,但也是清廷的老臣,從努爾哈赤時代起,就爲後金效力,皇太極即位時,爲**臣之一,至今也算是清廷的三朝元老。在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葉克書以梅勒章京任爲盛京總管;順治三年五月改授昂邦章京,鎮守盛京;並恩詔進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即三等男爵。

而且二十多年以來,葉克書一直爲清廷南征北戰,清廷的歷次大戰,他基本都參加過,也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在順治元年四月,清軍入關的一片石大戰中,葉克書率步兵出擊迎戰大順軍,表現得十分勇猛,身被三十一創,並被毀一目,仍然而酣戰不退,最後終於大破大順軍。屬於政治絕對可靠的,又有戰功的人。否則清廷也不可能把這麼重的職位交給他來擔任。

但在清軍在盛京的兵力並不多,其中主力人馬只有正黃旗的一個甲喇,滿計也就是一千五百人,加上其他的跟役、包衣、漢軍等等,也不到一萬人,而且還是打醬油的居多。

葉克書只參加了入關初期的戰鬥,並沒有隨軍南進,因此也沒有和商家軍交過手,不過他畢竟是身經百戰的人, 現在又是盛京鎮守昂邦章京,對朝廷的動態,南方的戰事情況也比遼東的其他人清楚一些,他到是知道現在商家軍可不是別的明軍,現在南方風頭正勁,阿巴泰、豪格、多鐸、阿濟格這些清廷的名將幾乎都在商家軍手裡吃了大虧,只是不知道怎麼突然就殺到遼東來了。

而且在遼東登陸的商家軍到底有多少兵力,現在葉克書還摸不清楚,但傳得到是沸沸揚揚,從一萬到十萬的說法全都有,不過無論是那一種,可都比現在盛京的兵力強,因此葉克書也不敢等閒視之,一但盛京失守,自己恐怕也難逃一死,於是立刻寫下告急文書,發到北京,請救清廷立刻發兵救援遼東,並且又下令從遼陽、鐵嶺、撫順等地調集人馬,幫助守衛盛京。

強烈推薦:

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77章 名士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79章 救急第27章 夜襲(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205章 北上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54章 激戰(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91章 合圍(二)第38章 家事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44章 救援部隊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63章 通商第92章 返航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138章 軍歌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45章 貨幣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192章 勸進(下)第90章 金陵風月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80章 洋人(上)第199章 廷議(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311章 出征曰本
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77章 名士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79章 救急第27章 夜襲(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205章 北上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54章 激戰(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91章 合圍(二)第38章 家事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44章 救援部隊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63章 通商第92章 返航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138章 軍歌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45章 貨幣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192章 勸進(下)第90章 金陵風月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80章 洋人(上)第199章 廷議(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311章 出征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