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

衆人聽濟爾哈朗的話之後,也都沉默不語,又過了好一會兒,代善才道:“老十四,你覺得呢?”

雖然參加這次御前會議的一共有六位大臣,但剛纔發言其實只有濟爾哈朗,何會洛、圖爾格三人,而又以濟爾哈朗,何會洛二人說話最多,不過兩人的觀點涇渭分明,濟爾哈朗主張從南方調兵,而何會洛反對。

而在其他三人中,范文程是漢臣又是文官,在這種場合當然沒有多少插話的餘地,而代善自從在福臨繼位之後,就一直不理事,做自己的安樂王爺,在御前會議上不發言,也在情理之中,但多爾袞始終沒有發一言,確實讓人覺得有些奇怪,因化代善才發言詢問。

代善現在雖然不理事了,但他依然是清廷資格最老的親王,而且兒子、孫子之中,也有不少人在清軍出任干將重臣,因此對清廷的政治局勢,依然還是據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衍然是一股很大的中間勢力,就連多爾袞也不能不買他幾分面子,而且在代善開口詢問之後,其他人的目光也都集中在多爾袞的身上了。

其實多爾袞雖然對清軍守住盛京抱有一定的僥倖心理,但他畢竟是精通兵法的人,這幾天時間,也一直以盛京失守爲假想目標再考慮。多爾袞當然知道,想要救援遼東,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從南方調兵。

但多爾袞對是否從南方調兵,卻有些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現在清廷在南方的形勢非常好,湖廣、江西、福建、廣東都己經被清廷所佔,就連盤居湖北地區的商家軍,也基本被清軍消滅,可以說照這麼下去,掃平南方,統一天下也指曰可待了。而且多爾袞當然清楚,取得今天的這個局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清廷也爲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如果這個時候從南方調兵北上,無疑是給了商家軍以喘息之機,而現在取得的優勢局面,也很有可能一舉盡喪。以後再想獲得現在這個局面,可真的不容易了。

另一方面,儘管商家軍襲取盛京,阻止了多爾袞黃袍加身的野心,但打擊的整個清廷,並非多爾袞一個人,因此對多爾袞的影響也不算太大,而南征的決議,是由多爾袞制定的,所用的人也都是多爾袞的黨羽,一但南征失利,無論是什麼原因,對多爾袞個人來說,都將是一個比盛京失守更爲沉重的打擊。

現在多爾袞也清楚了,襲取盛京是商毅故意使出的一招圍魏救趙之計,本質上是爲了改變南方的被動局面,現在清廷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已經轉入到了關內,因此盛京失守對清廷的打擊,更多是在心理層面上,實質性的損失並不大,說難聽一點,等商家軍在遼東鬧夠了,自己就會主要撤軍。

其實這一點濟爾哈朗未必不清楚,但他還一力主張從南方撤軍,其目地自然是項莊舞劍,而意在沛公。

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豪格等人圍繞皇位進行非常激烈的爭奪,多爾袞以和濟爾哈朗同共出任攝政王爲誘,拉隴濟爾哈朗共同對付豪格,擁立福臨繼位,終於取得了這場爭奪的勝利。但在福臨繼位之後,濟爾哈朗很快就被多爾袞給擠了下去,成了多爾袞獨掌大權的局面。

濟爾哈朗這才明白,自己是被多爾袞給坑了一把,不過這時多爾袞己是朝傾朝野,濟爾哈朗也自知無力和多爾袞相抗衡,因此也沒有像豪格那樣處處和多爾袞針鋒相對,而是採用隱忍的方式,但卻一直在等待着機會。而現在機會終於出現了,於是濟爾哈朗也全力主張從南方撤軍,把多爾袞的南征成績,全部都報消掉。

正是因爲這麼多錯綜複雜的原因,多爾袞才遲遲下不了從南方調兵的決定,而是在攪盡腦汁,反覆思考,能不能有一個多全之策,既保持住目前南方的局面,又能收復盛京。但這番理由多爾袞卻無法當衆明說,而何會洛作爲他的首席心腹,對多爾袞的想法心領神會,因此也擔任了和濟爾哈朗唱對臺戲的角色。

雖然莊太后爲人精明,政治智慧也很高,但對軍事卻不甚精通,覺得雙方說得都有道理,也是舉旗不定,而代善這一句話,也立刻把注意力放到多爾袞身上來。

到了這個時侯,多爾袞也知道,自己不說話是不行了,因此正要說話的時候,從宮門外進來了一個軍機處的官員,行過了大禮之後,道:“稟皇上,各位大人,南方洪督師和豫親王發來八百里急報,奴材不敢耽擱,只好急着送進來了。”

雖然現在討論的是遼東的問題,但和南方同樣關係重大,而且用八百里急報發回來,一定是重大情況,因此衆人也就沒有怪他打擾,而多爾袞也正想了解一下南方的最新進展情況,也好做出決定,因此點了點頭,道:“接上來,念。”

在福臨身邊侍侯的太監立刻下去,從那官員手裡接過了奏拆,然後當衆宣讀了出來。

這份奏拆正是洪承疇和多鐸聯名所寫,首先是向朝廷報告了南方戰事的最新近展,接着纔是說明,他們在南京已經探知商家軍有可能會從海上突擊遼東,只是不知是真是假,只請朝廷做好準備,同時也己經在歸徳府準備下三萬多人馬,如果商家軍突襲遼東,朝廷可以立刻從歸徳府調兵北上,如果還需要從南方再抽調人馬,那麼也請朝廷儘快下旨。

等奏拆唸完之後,濟爾哈朗心裡也不禁一喜,因爲這份奏拆正對他的胃口,因此立刻道:“皇上、太后、攝政王,依臣之見,難得洪督師和豫親王在南方都己經準備好,歸徳府離北京只有一千多裡,如果朝廷現在下旨,大概只用二十多天的時間,就可以起到北京來,那就不要再遲疑了,請皇上立刻下旨吧。”

莊太后沉呤了一會,道:“十四爺以爲如何呢?”

多爾袞也點了點頭,道:“回稟太后,難得洪督師和豫親王己經做好了這些準備,臣也贊同先把歸德府的人馬調回北京來。”

濟爾哈朗怔了一怔,道:“只調歸德府的人馬?恐怕不夠吧!依臣之見還是從南方多調一些人馬回來纔是。”

多尓袞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如果只是歸徳府的人馬,當然是不夠,但阿濟格的回兵之後,又有兩萬餘人,再從山東和京裡抽出一些人馬,臣想也就足夠了。商家軍襲取盛京,不過是趁我們一時不備,才偷襲得手,他們千里迢迢渡海而戰,未必能有多少兵力,不可聽信謠言誇大其辭。而且現在南方戰事正急,又正是緊關頭,我們且不可自亂陣腳。”

原來聽完了洪承疇發回的奏章之後,多爾袞心裡己經有了計較,如果只從南方抽調三萬兵力北返,那就對南方戰事的影響並大,山東也是此同一理,然後北京再湊一湊,也能拼齊六七萬人馬來,免強也夠用了。而商家軍也不可能久在遼東,只要是和他們多耗一段時間,商家軍自然也就會撤軍了。這樣一來,南北雙方也就都能兼顧了。

而且多爾兗也想好了,等北京把人馬湊齊了,這次就讓濟爾哈朗帶兵去收復遼東,如果打了敗仗,或是拖的時間長了,也就可以把責任推到濟尓哈朗身上去,說是濟爾哈朗作戰不利,趁機把濟爾哈朗給徹底整下臺去。就算濟爾哈朗蠃了,因爲是自己啓用的濟爾哈朗,同樣也有一份功勞。而平定南方的功勞還在,濟爾哈朗依然還是無法與自己相抗衡。

濟爾哈也沒有想到,多爾袞這樣輕描淡寫的就化解了自己的絕好機會,還想要再分辯幾句,但多爾袞從椅子上起來,道:“皇上,太后,事情緊急,臣當立刻下令。今日的廷議,就這麼決定下來了。”

多尓袞現在畢竟還是大權在握,而日兩位皇太后也有心繼續和他保持好關係,因此見他這麼一說,皇太后也點了點頭,道:“好吧,就依攝政王的意思。”

這一下立刻又把濟爾哈朗要說的話又給堵回去了。濟爾哈朗也只好暗氣暗憋,再另想其他的對策。

多爾袞立刻下令,以八百里加急,立刻調歸徳府的清軍北返,一路倍道而行,儘快趕到北京來。同時多爾袞又下令到山東,命阿巴泰立刻遣博洛帶一萬人馬回京,準備復奪盛京,並且又令范文程立刻籌集糧草物資,以供出關作戰之用。

然而就在兩天之後,又一份告急傳到了北京,又有一支商家軍的船隊在三天之前,從天津衛大沽口登陸,並且攻佔了天津衛。

這一個消息再次使北京全城震驚,給滿清的震憾作用,比登陸遼東更大,整個北京城裡頓時人心惶惶,流言四起,朝廷上下也籠罩了一層恐懼的情緒。因爲這一次商家軍的兵鋒,己經直接指向北京。

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405章 國策(一)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202章 夜奔(上)第11章 深夜靜思第399章 國事(二)第135章 開業(二)第202章 夜奔(上)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28章 立威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24章 天像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20章 投效(下)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77章 鑄炮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一章 真像第18章 朱印船(下)第13章 出兵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1章 婚姻(下)第152章 談判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145章 新年(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92章 合圍(三)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61章 國事家事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65章 破局(五)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99章 備戰(一)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209章 進京(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80章 洋人(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80章 報紙第198章 困境(下)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400章 國事(三)第203章 夜奔(下)第302章 造勢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264章 調兵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3章 趕集(上)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206章 接頭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58章 局中之局(一)
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405章 國策(一)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202章 夜奔(上)第11章 深夜靜思第399章 國事(二)第135章 開業(二)第202章 夜奔(上)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28章 立威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24章 天像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20章 投效(下)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77章 鑄炮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一章 真像第18章 朱印船(下)第13章 出兵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1章 婚姻(下)第152章 談判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145章 新年(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92章 合圍(三)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61章 國事家事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65章 破局(五)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99章 備戰(一)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209章 進京(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80章 洋人(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80章 報紙第198章 困境(下)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400章 國事(三)第203章 夜奔(下)第302章 造勢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264章 調兵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3章 趕集(上)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206章 接頭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58章 局中之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