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

商毅判斷的一點也沒錯,永曆、紹武兩個朝廷都是一盤散沙,一干大臣們都是說大話,耍嘴皮行,幹起實事來,就無一是處了。紹武朝廷雖然想發兵來救尚可喜,但軍權都鄭成功手上,另外就是金聲桓手裡還有一萬多人,鄭成功死活不肯出兵,朱聿鐭也拿他沒辦法。就金聲桓手裡的那點人,還不夠商毅塞牙縫的。

而永曆朝廷到是有些兵馬,但名議上何騰蛟總管軍權,底下的衆將卻是各立山頭,派糸林立,打不打仗,出不出兵就看今天心情好不好,可惜一聽說是和商家軍作戰,心情立刻就都鬱悶起來了,何騰蛟根本調動不了手下的那幫丘八們。

另外說實話,何騰蛟心裡也怕可商家軍動手,因此向永曆朝廷上了一疏,建議朝廷不如來個坐山觀虎鬥,讓商毅和尚可喜拼個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再坐收漁人之利。

結果尚可喜十分杯具的發現,原來那些信暫旦旦,拍着胸脯向自己打包票的人,都是靠不住的,最後還是耍自己老哥一個,早知是這樣,自己也就不該出這個頭啊,又是何苦來的呢?

尚可喜當然清楚,和是商家軍動手,只會是自己一敗俱傷,打肯定是打不過,守估計也守不住,現在大慨也只剩跑路這一條路可行了。

就在這時,長子尚之信給尚可喜出了一個主意,爲什麼不和商毅談判呢?談不談得成且不說,起碼可以試一試啊。如杲實在談不成,再跑路也不遲啊。

果然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其實尚可喜也是當局者迷,還是站在清廷的角變思考,並沒有反正的覺悟,只想着商毅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而且又有清廷的密令,因此只想着打,卻沒想到自己現在是南明的人了,當然還是可以談的,自己和商毅本來也沒有怨仇,爲什麼一定要聽清廷的呢?看看商毅有什麼條件,如果他要朱以海,那就把朱以海給他,又不是什麼寶貝,少了朱以海,自巳還可以省點糧食,或者每年向他進貢十幾萬兩白銀也行,只要是願意坐下來談就行。

想通了這一點之後,尚可喜的腦筋也立刻活動了起來,立刻想到了,商家軍雖然進駐了廣東境內,但一直都停留在邊境地區,並沒有深入,也沒有向自己發動進攻,看樣子商家軍好像也有和談的意思,這麼說來和談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於是尚可喜立刻命人趕到商家軍的大營裡,表達了和談的意向。

其實商毅也根本沒想滅掉尚可喜,只是想嚇唬嚇唬他,讓他以後老實在廣州待着,別瞎鬧騰了,畢竟現在尚可喜屬於永安朝廷的一份子,真把尚可喜給滅了,永曆、紹武兩個朝廷也不好想,說不定還真的會聯起手來對付自己。而且把尚可喜滅了之後,那麼朱以海怎麼辦,真的把他帶回南京去供起來嗎?

商毅想來想去,還是覺待不滅尚可喜,要比滅了他好。因此人馬雖然進入廣東境內,但並沒有向尚可喜發動進攻,其實就是給尚可喜一個暗示,就算尚可喜不派人來講和,商毅也想動用在廣州的情報網絡,向尚可喜傳達這個信息。總算尚可喜也還算機靈,派人來講和了,這也正是商毅所希望的。

其實商毅的條件並不苛刻,根本不用尚可喜進貢什麼,朱以海等人也一個不要,因此尚可喜也鬆了一口氣,原來商毅是個很好說話的人啊,只有這樣的要求,實在是太簡單了,自己幹嘛老是要和他過不去呢?清廷真是害死人了。

幾天之後,尚可喜將張煌言、張名振、朱大典、張國維、熊汝霖等人從獄裡放出來,並且再三向他們道歉賠罪。同時又以朱以海的名議下詔,也是通告整個南方,永安朝廷並不存在奸邪之徒,尚可喜過去雖是清軍,但業已去清返明,改邪歸正了,因此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而關押張煌言等人,純屬誤會,內部矛盾,尚可喜己經將他們釋放,並且賠罪,同時也免去尚可喜的太師稱號,但仍保留永寧王的爵位。並且也感謝商毅發兵來調理永安朝廷內部的矛盾。但現自己己經解決了,因此請商毅回師。而最後,永安朝廷也表示承認商毅靖北王的稱號。

而商毅也表示永安朝廷的矛盾己經解決,自己也將立刻撤軍,但又再次提出,請朱以海到南京去繼位。永安朝廷的答覆是去南京繼位,關係重大,不能輕易決定,因此派出張煌言、尚之言兩人爲使,到南京去和商毅商談俱體的事宜,然後再做決定。

張煌言等人對這樣的結果當然都不滿意,他們希望的是商毅領軍殺進廣州來,把尚可喜滅掉,把朱以海接到南京去。但現在的決定權在商毅手裡,他不願動手,誰也沒有辦法。而且不管怎麼樣,這次自己能夠脫離牢獄之災,也確實多虧了商毅出兵。有了這一次教訓,尚可喜大慨也會老實一點。

而對於永安朝廷決定派張煌言、尚之言爲使,到南京去和商毅面談,張煌言也覺得還有機會,自己到了南京,可以當面勸說商毅,因此也沒有反對。

其實商毅根本沒打算接皇帝到南京來,官員來纔是他需要的,而商毅真正的目地,是想招開一個四方會談,協商制定出一個處理南方各朝廷之間的公約秩序,這樣不僅對南明三朝有一定的約束力,而且自己出兵打那一方,也有條約依據,並不是以下犯上。

現永安朝廷這一邊總算是搞定了,商毅又向紹武、永曆這兩個朝廷再次發去文書,仍然是請他們去南京繼位,如果皇帝去不了,可以派大臣爲使,到南京去商談抗清,以及南方各朝廷之間的相關事務。

紹武朝廷的掌權者,首輔蘇觀生在鄭成功的堅持下,也終於同意,畢竟只要是把皇帝篡在自已手裡就行了,派幾個大臣去到沒關係,大家一起坐下來談一談也好。現在三個南明朝廷並立,大家都以正統自居,這也是事實,互相之間的關係處理,確實應該有個說法。於是首輔蘇觀生也決定,派一文一武兩人去南京,文臣是顧元鏡,而武將是鄭成功的叔叔鄭鴻逵。

不過在永曆朝廷裡,卻多了一些波拆,其實在三個南明朝廷中,永曆朝廷的實力最雄厚,紹武、永安都只有一省之地,而永曆朝廷佔有廣西全境,貴州大半,雲南的一部份,地盤是紹武、永安兩個朝廷的總和。而兵力也有馬進忠、王進才,郝永忠,曹志建,焦璉、劉承胤、曹志建、黃朝宣,滇營趙印選、胡一青等十餘部,多則過萬,少則數千,總計也不下十萬。只是統帥何騰蛟驅衆無能,指揮不動這些驕兵悍將。

而造成永曆朝廷武將專扈的局面,黨爭也有相當的推動作用。南明三朝中,以永曆朝廷的黨爭最爲激烈,一開始有楚黨、吳黨之分,楚黨是內閣大學士瞿式耜爲首,成員其主要成員有左都御史袁彭年、禮部侍郎劉湘客、吏科給事中丁時魁、工科左給事中金堡、戶科右給事中蒙正發,號稱“五虎”。並以何騰蛟爲外援,而吳黨是以閣臣朱天麟、吏部侍郎吳貞毓、慶國公陳邦傅、司禮監馬吉翔、給事中張孝起、李用楫,王化澄、萬翱、雷德復,程源等人。

在一開始,楚黨的外援何騰蛟掌握重兵,因此楚黨氣勢大盛,但何騰蛟先敗於清軍,再敗於商家軍,威勢大跌,又管不住手下的各路,於是被吳黨有機可趁,紛紛拉隴何騰蛟手下的部將,逐漸挽回了局面,但也助長了丘八的驕悍氣焰。

其中有人是爲爭權利,也有人是實實在在想爲抗淸大局做一些事情,但因爲身在局中,也不可避免的捲入到政治鬥爭中,因此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但雙方你爭我奪,鬥得十分激烈。而商毅的公文,也成爲雙方鬥爭的一個焦點。

因爲楚黨屬於執政黨一方,當然不願把皇帝交出去,而吳黨是在野黨,本着敵人反對的事我支持,則極力贊同,當然也有一部份人是出於公心,認爲把皇帝送到南京去,有利於抗淸大業。但不管怎麼說,雙方都是針鋒相對。

不過隨着永安、紹武兩個朝廷都派出官員去了南京,吳黨也趁機發動猛,而楚黨的外援何騰蛟也不給力,聲勢也下降了不少,漸漸有些抗不住吳黨的進攻。好在是可以先派官員去談,因此瞿式耜也決定派出兩名官員去南京,看能談出個什麼來。

而爲了爭奪這兩個名額,雙方又經過了好一番爭鬥,最後楚黨、吳黨各佔一個,楚黨派出的是吏科給事中丁時魁,吳黨的人選是吏部侍郎吳貞毓。

就這樣經過了反覆拉劇之多,南明三朝的官員終於全部都在南京彙集,在商毅的主持下,招開南京四方會議。而這時的時間己經到了順治四年(1647年)九月,商毅一直等待的琉球局勢,終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76章 二打山東第55章 火船(一)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56章 火船(二)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43章 提案(下)第148章 新政(一)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38章 軍歌第224章 洞房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80章 佈置(一)第206章 接頭第36章 編制民團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78章 力挽狂瀾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章 應對第118章 海盜(二)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267章 重逢(上)第31章 山東大捷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45章 新年(下)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43章 提案(下)第196章 軍校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205章 北上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章 喜迅(上)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42章 勸降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02章 備戰(四)第206章 接頭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246章 身世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92章 返航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37章 南方情報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1章 深夜靜思
第76章 二打山東第55章 火船(一)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56章 火船(二)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43章 提案(下)第148章 新政(一)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38章 軍歌第224章 洞房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80章 佈置(一)第206章 接頭第36章 編制民團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78章 力挽狂瀾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章 應對第118章 海盜(二)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267章 重逢(上)第31章 山東大捷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45章 新年(下)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43章 提案(下)第196章 軍校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205章 北上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章 喜迅(上)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42章 勸降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02章 備戰(四)第206章 接頭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246章 身世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92章 返航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37章 南方情報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1章 深夜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