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

天啓五年(1625年),九月十四日,大同鍊鐵作坊區。

比起徐晨兩個月前看到的模樣,鍊鐵作坊變得更大了,多了兩個翻砂鑄模的作坊,能打造的鐵器種類多了一倍多,學徒也變得更多了,有六十餘人在這裡忙碌,規模擴大了一倍,訂購各種鋼鐵製品的商販,和運輸煤礦,鐵礦馬車壓出了一條結實的黃土小道。

鋼鐵作坊外甚至出現了一個小型的棚戶區,都是附近村民來賣茶和各種吃食的鋪子,這種鋪子非常簡陋,用幾個木料和稻草搭建的,勉強只能遮風擋雨,不過對村民來說,這些是一家的收入來源。

在徐晨的強烈要求下,鍊鐵作坊由家族式的學徒制,變成了僱傭制。大鐵錘的三個老學徒成爲了技術鐵匠,每月的工錢是二兩,研發出提升效率的技術有獎金,年底有分紅。

次一等的學徒工錢是一兩,而鋼鐵作坊建立後招募的學徒,實習期的工錢是五錢,三個月後考覈轉正提升到一兩。

所以在鋼鐵廠當差,哪怕是學徒都算是一份高薪的差事,這些學徒不缺錢,休息時想要吃點好的,加上訂購鋼鐵製品的商販帶動,就有了鋼鐵作坊外的這個小型棚戶區了。

而在鋼鐵廠的不遠處,有一個規模不小的的磚窯,這個磚窯主要是負責給鍊鐵廠燒製高品質的耐火磚和給大同工業區燒製建築用的青磚。

從規模上來說,磚窯廠更大,陰乾磚坯的廠房就比鋼鐵廠大了三倍,磚窯煙囪的高度甚至都壓過了鋼鐵廠一籌。

僱傭工匠更多,正式的磚窯師傅有20個,而一些不需要技術的打磚坯工種,則廉價僱傭當地村民,計件付費,100塊磚胚給5文錢,再包一頓午餐,這對附近的村民來說已經是高薪的差事了。

爲了搶奪在磚窯廠當差的機會,附近的三個村子先是打跑了其他的競爭對手,而後他們三個村子之間又混戰了好幾場,青壯都傷了十幾個。

最後抗旱會出面調停,三個村子,每個村子出三十個人,這才解決了這個矛盾。

鋼鐵工業區雖然現在只有兩個作坊,把臨時工算上去也只有上百人。但卻有效帶動了四周幾個村子的商品經濟。

只要工業區的發展不被打斷,就會成爲四周新的經濟中心。

徐晨來到鋼鐵廠找到大鐵錘,開口說道:“打井隊還需訂購一批鐵棍。這鐵棍質量可得好些,既要兼顧韌性,又得有足夠的硬度。爲減輕重量,做成中空的便可,但絕不能有縫隙。只要質量上乘,價錢方面,你無需顧慮。”

徐晨當初多訂鐵棍,本就想着必要之時,將這些鐵棍鑽孔,做成火槍管。可這時代的生鐵,質量着實太差,還帶着一條縫,實在是難以滿足徐晨對武力裝備的需求,現在有自己的高爐了,自然要把要求定高一點。

大鐵錘聽了,不禁遲疑道:“您這諸多條件,怎的像是要打造槍管一般?”

大鐵錘也是打造過火槍,若是徐晨真要鐵棍用來壓水,做成實心的便好,那價格還更加便宜。可如今徐晨所說的標準,明擺着是衝着做槍管去的呀。

徐晨笑道:“鐵錘師傅想多了,這就是壓水用的鐵管,做結實一點纔好用。”

大鐵錘想了想,還是不要多管閒事的好,這段時間大同社風頭正盛,連萬馬堂,野狼幫都被他們滅了,哪裡是他能對得起的。

而且現在大同社也是他最大的客戶,自從鋼鐵廠建立起來,大同社在他這裡定了5000把鐮刀,上百個打穀機,三百根一丈長的鐵管,五百多壓井水龍頭,鍊鐵廠的七成收入都靠着大同社一家支持。大鐵錘不可能得罪自己最大的買家。

徐成看着大鐵錘不追問鐵管的用途之後,繼續下訂單道:“除了鐵管之外,我們大同社還要訂200臺打穀機,500個梨頭,鐵鍬,耙,鋤各訂上千個,只要質量好,以後訂單不成問題。”

大鐵錘喜道:“俺一定用最好的料給先生打這些農具。”

俺就是個打鐵的,至於客官做什麼,俺就管不着。

大鐵錘看着徐晨離開的身影,再看看自己寶貝的高爐,喃喃自語道:“兩千斤的高爐是不是有點小了?”

在鋼鐵廠下完訂單之後,徐晨又來到磚窯廠。

磚窯廠管事劉文雄帶着徐晨視察。

劉文雄指着還在冒煙的燒窯爐自豪道:“先生,現在我們的磚窯廠每四天能燒製上萬塊青磚,已經是米脂最大的磚窯作坊,有力的支持了大同工業區建設需求。”

米脂原本有兩家磚窯廠,屬於那種幾十年的老字號,不過小農經濟,能建造磚房的人並不多,所以那兩個磚窯規模極其小,一次燒磚也只能燒個兩三千塊,而且還是每5~10天才能出一爐磚。

這個效率能滿足平時建房需求,但卻遠遠不能滿足大同工業區的建設需求了。所以徐晨纔要建設屬於大同社的磚窯,建成之日容量就是那些老字號的三倍,效率是那些老字號的四五倍。

徐晨看着有點空蕩蕩的作坊問道:“不是說你們僱傭了上百農戶,怎麼沒有看到他們?”

劉文雄道:“製造磚胚的速度遠遠超過了磚窯燒製的速度,所以每四天他們纔會來一次。”

徐晨想了想道:“還是要想辦法提升效率,我聽說過南方有一種橫窯,可以提升窯洞內部的容量,燒製更多的磚,文雄可以帶領工匠師傅試一試。”

劉文雄道:“遵命。”

四天一萬塊,這效率還是太低了,這要建一個工匠小區,還不知道要建設到什麼時候去。

李文斌他們的行動讓徐晨的危機感加深了,他從小接觸到的影像資料,讓他從來都是以人性最惡的方向去想米脂地主,大同社已經殺了他們兩條狗腿子,還打算減租減息,米脂的地主只怕已經磨刀霍霍的準備對付他們了。

此時他還沒有辦法分地來收籠民心,那麼只能用房子來收籠工業區工匠的心。

護衛隊不需要對付千軍萬馬,只需要能對付得了幾十上百個家丁即可。

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10章,古今相同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48章 ,除惡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36章 ,欣欣向榮第10章,古今相同第64章,改變第13章,知易行難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33章,回村打井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章 ,燒烤第47章,上門敲詐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85章 ,均田第53章,重民社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58章,足餉第7章,流民第78章 ,公堂對質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49章,輿論攻勢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33章,回村打井第48章 ,除惡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69章,戰前定策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34章 ,抗旱會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19章,不能跪天子的時候,纔想着要平等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7章,流民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43章,發工錢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33章,回村打井第57章,日新月異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77章,輿論先行第30章 ,半桶水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53章,重民社第85章 ,均田第79章 ,減租談判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77章,輿論先行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49章,輿論攻勢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69章,戰前定策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13章,知易行難第64章,改變第70章,伏擊戰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
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10章,古今相同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48章 ,除惡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36章 ,欣欣向榮第10章,古今相同第64章,改變第13章,知易行難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33章,回村打井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章 ,燒烤第47章,上門敲詐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85章 ,均田第53章,重民社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58章,足餉第7章,流民第78章 ,公堂對質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49章,輿論攻勢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33章,回村打井第48章 ,除惡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69章,戰前定策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34章 ,抗旱會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19章,不能跪天子的時候,纔想着要平等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7章,流民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43章,發工錢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33章,回村打井第57章,日新月異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77章,輿論先行第30章 ,半桶水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53章,重民社第85章 ,均田第79章 ,減租談判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77章,輿論先行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49章,輿論攻勢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69章,戰前定策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13章,知易行難第64章,改變第70章,伏擊戰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