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結社與大義

徐晨雖只是略述了部分想法,卻已然令劉永等人爲其宏大的想法震驚不已,然後內心又升起一股參與救國救民事業的激動之情。

陳子昂忽而出聲道:“常言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先生既有革新天下的壯志,何不適時成立會黨?藉此宣揚先生之志,召集更多志同道合之士,如此方爲上策啊。”

劉永亦點頭稱是,道:“成立會黨確有必要,如此一來,咱們所行之事便師出有名。某深以爲然。”

當下正值明末,受東林黨影響,大航海時代帶來的紅利讓江南地區經濟繁榮,當地結社、結黨之風盛行,東林黨,復社就是其中優秀的代表,還有很多小的上色,因爲規模和影響力小,並沒有記錄在歷史當中。

而北方經濟相對滯後,大多依附於東林黨,抵抗皇權對自身利益的侵害,但這並不意味着北方不想有代表自身利益的發聲之人。

李文兵接口道:“某同樣贊成此舉。只是,東林黨以反對礦監稅使掠奪、輕徭薄賦、發展經濟等大義爲旗幟,咱們若要結社,所依憑的大義又當爲何呢?”

徐晨神色莊重,大聲說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諸子百家所共同追尋的至高理念,便是大同之境。我等結社,絕非爲了一己私利,亦非爲了某一家族之利,而是要讓天下百姓皆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學。我等所結之社,便名爲大同社,旨在踐行天下爲公、天下大同的崇高理念。”

現在雖然不能說造反,但卻要佔據道德的高地,後世有一個很有名的梗。

說爲什麼劉邦能輕易獲取天下,曹操就拼了半輩子,也只佔據了北方,撇開兩人的政治軍事能力不談。

兩人的格局一開始差距就很大。劉邦看到始皇帝的車隊想的大丈夫當是如此。

而曹操最開始想當的是大漢的徵西將軍,雙方在立旗的時候格局的差距就出現了。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雖然讓其平定了北方,但借了大漢的大義是要還的,曹操有很大一部分地盤都是忠心漢室的小諸侯歸附他得到的,像關中,河南,河東地區,後期曹操主要的精力都用在內鬥和清理漢室的忠臣身上了。

徐晨不想面對曹操一樣的困境,立下的大義就不能依附在大明朝廷之下。大同這個名字也不是他胡亂取的,這是他思慮許久,用來擊碎大明家天下的鐵錘。

東林黨的大義就在皇權之下,他們先天就沒有辦法對抗皇權。

但公天下的思想天然就在道德上碾壓家天下,還是歷代儒家最高的追求,大明朝廷不會懷疑他們結社,等時機成熟。

他們起義就沒有思想和道德上的包袱。

“好!”劉永等人激動不已,紛紛拍手叫好。

他們心中皆想,此理念較之東林黨,實在高遠許多,在大義名分上,已然天然佔據上風。

胡益堂面露疑惑,問道:“此大義固然極好,只是太過高遠。可咱們究竟該如何將其付諸實踐呢?”

衆人皆知,東林黨雖有諸多不足,但確實做到了他們所宣揚之事。掌權之時,當真廢除了礦監稅,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東南地區的賦役負擔。

然而,其帶來的後果亦是顯著。

朝廷稅收銳減,國庫日益空虛,九邊的士兵已兩年未曾領到糧餉,在遼東戰場上更是屢戰屢敗,整個大明王朝已然搖搖欲墜。

如今他們將大義定位於實現天下大同,但若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施行辦法,這大同社恐將淪爲天下人的笑柄。

徐晨神色篤定,緩緩道:“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欲實現天下大同,物質充裕乃是前提。”

劉永等人紛紛點頭,對這番話深以爲然。

徐晨接着說道:“欲使物質充裕,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生產力?”

這個詞他們有點不懂,製造產業的力度?

“上古之時,人們刀耕火種,一畝土地收成不過十幾斤糧食;待到秦漢時期,鐵器得以發展,一畝土地便能產出上百斤糧食;至我大明,如今一畝土地通常能生產二三百斤糧食,江南的水田甚至能產四五百斤糧食。這種進步就是生產力的發展。”

劉永等人恍然大悟的點頭,表示已然領會。

徐晨繼續侃侃而談:“人活於世,不僅需要糧食果腹,還需布匹製衣,要有房屋居住,更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各類物資。就以某所制的織布機爲例,其他地方的織布機一日只能織一匹布,而咱們的織布機卻能織兩匹。倘若天下皆用咱們的織布機,那天下的布匹產量便能增加一倍。若持續改進織布機,使其效率提升三倍、五倍,乃至十倍,天下的財富自然也就增多了,每個人所能獲取的財富亦會更爲豐厚。這在江南地區體現得尤爲明顯,江南之地憑藉龐大的布匹產業,富甲天下。”

“所以,只要堅持不懈地推動產業發展,增加天下的財富,整個天下便會朝着大同世界穩步邁進。咱們大同社的長遠目標,便是推動產業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先讓天下百姓得以飽腹,再使其過上如大地主般富足的生活,最終讓天下百姓皆能依據自身才能,從事自己喜愛之事,真正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學,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郭銘滿臉難以置信之色,道:“如此宏大的大義,當真能夠實現?”

在如今的大明,莫說是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過上大地主般的生活,便是保證不餓死人,都彷彿是遙不可及之事。

徐晨微笑道:“路就在腳下。若不邁出步伐,永遠無法實現目標;但只要我們堅定前行,每前進一步,便是向天下大同靠近一分。咱們的第一步,可先定位於讓這上千流民有飯可吃,不致淪爲餓殍。同時,全力協助米脂縣百姓抗旱救災,確保米脂縣無一人餓死。”

第43章,發工錢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77章,輿論先行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47章,上門敲詐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36章 ,欣欣向榮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47章,上門敲詐第70章,伏擊戰第2章 ,燒烤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26章,組織架構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78章 ,公堂對質第33章,回村打井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32章,發展壯大第7章,流民第79章 ,減租談判第26章,組織架構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36章 ,欣欣向榮第33章,回村打井第36章 ,欣欣向榮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87章,修水壩與均田帶來的渏漣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49章,輿論攻勢第78章 ,公堂對質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58章,足餉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70章,伏擊戰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4章,包稅第81章,分散投資第64章,改變第49章,輿論攻勢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64章,改變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4章,包稅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53章,重民社第49章,輿論攻勢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79章 ,減租談判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30章 ,半桶水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49章,輿論攻勢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81章,分散投資第77章,輿論先行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51章 ,除惡務盡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19章,不能跪天子的時候,纔想着要平等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79章 ,減租談判第10章,古今相同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54章,包稅第68章,出征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
第43章,發工錢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77章,輿論先行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47章,上門敲詐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36章 ,欣欣向榮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47章,上門敲詐第70章,伏擊戰第2章 ,燒烤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26章,組織架構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78章 ,公堂對質第33章,回村打井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32章,發展壯大第7章,流民第79章 ,減租談判第26章,組織架構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36章 ,欣欣向榮第33章,回村打井第36章 ,欣欣向榮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87章,修水壩與均田帶來的渏漣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49章,輿論攻勢第78章 ,公堂對質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58章,足餉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70章,伏擊戰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4章,包稅第81章,分散投資第64章,改變第49章,輿論攻勢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64章,改變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4章,包稅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53章,重民社第49章,輿論攻勢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79章 ,減租談判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30章 ,半桶水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49章,輿論攻勢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81章,分散投資第77章,輿論先行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51章 ,除惡務盡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19章,不能跪天子的時候,纔想着要平等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79章 ,減租談判第10章,古今相同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54章,包稅第68章,出征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