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

米脂縣書鋪

徐晨帶着賀老六和他閨女一起回來,正好和東叔撞上了。這段時間徐晨忙,他也非常忙,忙着排版《英雄記武侯篇》,要盯着印刷廠,等他回到書鋪卻發現多了兩個人,繡娘擔心被東叔趕走,手中拿着掃把,不斷打掃,不敢有一絲停歇。

徐晨說了賀老六和他閨女的事情。

東叔嘆息道:“陝西每年賣身爲奴者不可計數,光米脂縣就數以百計,晨哥兒又能救幾人。”

徐晨嘆息道:“能救一個算一個吧。”

雖然做了一件好事但他的內心依舊鬱悶,因爲和秀娘交流之後,他知道在飄香院還有十幾和她差不多的女童,他能救一個秀娘,但救不了千千萬萬的秀娘,除非他掀桌子把飄香院徹底給拆了。

至於造明朝的反,他沒有心理負擔,只是現在的時機還沒有到,現在農戶還有一點存糧,大部分的農戶還能活下去,光米脂上千流民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徐晨自己也要找志同道合之人,而這也是他同意加入詩會的原因,農戶流民是受到壓迫的人,他們最有意願改變大明的世道,但他們短視,沒有知識,缺乏組織,容易變成流寇,徐晨不想自己也變成李自成。

在這個時代有知識的還是讀書人,雖然他們是大明的受益者,但總是會有一些熱血還沒有涼的青年願意改變這個不公的世道,而徐晨就是想要在詩會當中找同志。

東叔道:“做事還需量力而爲,汝施粥行爲已經引起本土鄉紳不滿了,縣裡也打算停下施粥,汝有多少錢,能養的活這上千流民?”

徐晨做的事情是在打米脂縣士紳的臉,他們籌集了五百石的糧食,但施的粥光滑如鏡,碗底下有幾麥子都能數的清楚,而徐晨的粥冷卻之後能做到插筷不倒,本來他們是想賺點名聲的,現在全變成了罵名了。

二就是他們也擔心流民在米脂縣彙集,本來這些流民在米脂吃了幾頓米粥之後,抓完了野外的野獸,啃光了樹皮草根,爲了活下去也會向南繼續遷移,但現在因爲徐晨施粥,流民全部待在城外,還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了,這就是在米脂縣人爲製造危機了。

誰都知道徐晨一個人施粥是不可能養活上千人的,徐晨停下來之後,生米鬥米恩的道理他們還是懂的,吃多了稠粥的流民還願意吃他們的粥,這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要是這些流民不滿,變成盜賊會禍害鄉里,要是造反圍攻縣城,即便是失敗了,對米脂縣官吏也是一個重大的事故。

所以徐晨的所作所爲是損害了米脂縣官紳的利益的。

徐晨道:“侄兒已經想到解決米脂流民之道。”

東叔不相信道:“此事可不得枉語。”

徐晨道:“侄兒是江南人,家中一起購買過大型紡紗車,能以此紡20紗錠,侄兒打算在米脂建立一個大型紡紗廠,就招攬這些流民爲工匠。”

“紡紗車能僱幾個人,這可是上千流民。”東叔瞭然的點點頭,徐晨身形,一身的學問就不是等閒家族培養出來的,他早就猜測徐晨出自江南的豪族,甚至很有可能是松江府徐閣老的族人。

他和徐晨交流的時候就發現,對各種典籍信手拈來,對朝廷內部的事務,政策和人員的變動比他還熟悉,這必定是祖上爲官,而且是爲高官才能這麼熟悉朝廷的政務。

他面徐晨如螢火面對皓月一般,有一種自己被碾壓之感,他現在有點理解徐庶的人面對諸葛亮時的無奈。

徐晨道:“蘇州、松江等地已經出現了幾百人的大型紡織廠,侄兒這個更大一些,但競爭卻沒有江南激烈,可以養得活這些流民。”

通過和這些流民的交流,徐晨發現他們可以說是失業了,而後他改變思路,想到了可以讓流民變成工匠,給他們找一條出路。

而這段時間徐晨還真想了很多安置這些流民的產業,像挖煤礦,製造蜂窩煤,壟斷整個米脂縣的燃料市場,也給米脂縣自然環境減輕一些壓力,還有建設一個鋼鐵廠,等起義的時候正好變成兵工廠,還有想要帶領這些流民屯墾,暗中練兵,囤積糧草。

但這些花費的錢財太多了,根本不是徐晨能承受的,最後他想到了紡織業,投資少,見效快,利潤高,競爭壓力低,而且紡織廠賺的錢,他可以擴大生產,用紡織業賺的錢建設鋼鐵廠,屯田,修整水利設施。

最後他考察了米脂紡織業的現狀,局面對他非常有利,米脂乃至整個陝西還處於男耕女織的小農社會狀態當中,像江南地區那種幾百人的紡織廠,在這裡是沒有的,因爲小農經濟沒有被破壞,就沒有條件出現這樣的大型手工業紡織廠,而江南還是靠海外市場發展情況的。

而且徐晨還找到了新的藍海市場,大明朝可能是棉,麻,絲綢等紡織業太發達,尤其是棉紡業,壓制了羊毛紡織業的發展,總之徐晨在米脂沒有看到過羊毛布,羊毛毯子,羊皮襖子倒是隨處可見。

所以他的紡織廠可以紡羊毛線,而後教米脂百姓打毛衣,而此時大明處於小冰河時期,北方百姓天然需要廉價的保暖物品,她們可以購買幾團毛線,爲自己家人打造毛衣。

還可以紡織羊毛布,羊毛具有良好的保暖性、透氣性和彈性。它通常用於製作衣物,如外套、大衣、褲子、裙子、襯衫等。

由於這個行業幾乎沒有人進入,徐晨在短時間內是沒有競爭對手的,憑北方龐大的市場,養上千流民是綽綽有餘的。

這幾天徐晨已經在回憶珍妮紡紗車的圖紙和視頻,感謝Up主的科普,這麼偏僻的視頻他居然有印象。

東叔點頭道:“汝在米脂也應當置辦產業,不過晨哥兒最好考個功名,如此纔好融入士林。”

徐晨點頭,他知道這是東叔的好意,但他卻不打算考科舉,有這時間,他還不如多賺點錢,多練兩個兵,爲將來早做打算。

第78章 ,公堂對質第85章 ,均田第34章 ,抗旱會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43章,發工錢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87章,修水壩與均田帶來的渏漣第78章 ,公堂對質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32章,發展壯大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9章 ,減租談判第77章,輿論先行第13章,知易行難第69章,戰前定策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8章 ,公堂對質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6章,組織架構第63章 ,生存危機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13章,知易行難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33章,回村打井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53章,重民社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1章,神醫第53章,重民社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57章,日新月異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69章,戰前定策第78章 ,公堂對質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57章,日新月異第10章,古今相同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87章,修水壩與均田帶來的渏漣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66章,村長被抓第77章,輿論先行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2章 ,燒烤
第78章 ,公堂對質第85章 ,均田第34章 ,抗旱會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43章,發工錢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87章,修水壩與均田帶來的渏漣第78章 ,公堂對質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32章,發展壯大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9章 ,減租談判第77章,輿論先行第13章,知易行難第69章,戰前定策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8章 ,公堂對質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6章,組織架構第63章 ,生存危機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13章,知易行難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33章,回村打井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53章,重民社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1章,神醫第53章,重民社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57章,日新月異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69章,戰前定策第78章 ,公堂對質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57章,日新月異第10章,古今相同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87章,修水壩與均田帶來的渏漣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66章,村長被抓第77章,輿論先行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2章 ,燒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