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

杭州。

自從錢鏐率軍出征以後,兩浙的軍政大事就由錢鏐的第三個兒子,曾經在武勇都之亂中立下大功的錢傳瑛負責。

此時,越王府的議事廳裡,兩浙的衆多官員正在爭吵不休。

就在今天上午,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越王錢鏐在率軍撤軍回杭州的路上,遭到淮南騎兵突襲,大軍潰敗,損失慘重,如今正撤往德清縣,讓杭州這邊出兵接應。

且不說錢鏐是如何戰敗的,如今的情況又如何了,如今讓衆人爭議的地方集中在兩點上,第一點是由何人領兵前去接應;第二點則是用多少兵力去接應。

兩浙的大將不少,有能力擔任此任務的將領同樣不少,然而大部分都隨錢鏐率軍出征了,剩下來的又各自在越州等地駐守,以防止地方勢力乘機作亂,此時留在杭州的卻是一個沒有。

至於說兵力,湖州之戰前錢鏐有大軍六萬,其中三萬隨錢鏐出征,剩餘三萬人中又分守各地,留守杭州的兵力不過一萬人,無論如何分配都有些不足。

更重要的是,此次淮南大軍南下,兵力至少有四萬人,若是前去接應的大軍也被淮南軍擊敗了,那麼連杭州都有失陷的危險。

此時,衆多官員爭吵了許久,卻始終拿不出一個主意來。

這時,一直閉目不言的羅隱終於忍不住了:“夠了,這裡到底是你們說了算還是三公子說了算?你們在此吵鬧,完全就是浪費時間,置大王的安危於不顧。三公子,以老夫之見,此時大家再怎麼爭吵都沒有意義,還是請三公子獨自拿定主意!”

老頭子急吼吼的讓衆人閉嘴,轉眼卻將問題推給了錢傳瑛,沒辦法,事情實在重大,誰都不敢輕易拿定主意,便是羅隱也不敢。

錢傳瑛今年不過二十多歲,生的英氣逼人,卻是個極有主張之人,聽了羅隱的話也絲毫沒有客氣便道:“諸位,此時爭吵,的確沒有意義。父親既然命我署理節度使府大權,如今局勢危急,我不能坐視。”

“我意有三點,其一,我將親自率領八千大軍前往接應;其二,我走之後,杭州諸多事物,皆有我七弟傳灌署理;其三,傳令睦州、明州、台州、婺州四地,調集四州之兵趕赴杭州勤王;越州之兵暫且不動。”

他話音剛落,各種反應的聲音便此起彼伏,對於前面兩點,大家都沒有什麼爭議,事實上之前也有人提出過,錢傳瑛雖然沒有獨自統領大軍的經驗,但此時的杭州卻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爭議的地方主要在於第三點,在這種時候調集各州兵力回杭州,豈不是將四州棄之不顧嗎?

要知道這四個州可都是錢鏐一手一腳打下來的,如此輕易就放棄了,豈不可惜?

“三公子,此時調集四州之兵,無異於將大王披荊斬棘纔打下的基業一朝敗盡啊!”一位老者惶恐不安的道,“三公子,大王的來信中也只提到遭到淮南騎兵突襲,並沒有提到淮南大軍南下的消息。更何況,此時不是還有江西鍾傳以及北方樑王都在派兵圍攻淮南嗎?淮南未必會全力南下對付我們啊!大王只要在德清休整一下,然後返回,光靠那點淮南騎兵,根本奈何不了我軍啊!”

“夠了!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淮南若是不全力南下,我們便是將四州兵力調到杭州來又何妨?若是他們大軍壓境,便是沒有將四州兵力調來,到時候淮南分兵進攻這四州,難道這四州又能堅守住嗎?”錢傳瑛沉聲問道:“大家要明白一點,如今關鍵的問題在於,湖州大敗,導致我軍兵力折損太大,如今根本就無力再守住如今這麼多地盤!必須收縮兵力,堅守杭州、越州兩地!”

錢傳瑛能被錢鏐留下來署理兩浙大小軍政事物,頭腦還是很清醒的,一番話說出來,當即便讓衆人啞口無言。

羅隱嘆了口氣道:“三公子所言甚是,老夫這就去召七公子前來聽命!”

……

德清縣城樓之上。

錢鏐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率領大軍南征北戰,不僅擊敗了那幾個不服他的地方刺史,還率軍北上,數次擊敗淮南軍。而且,在夢中,不僅湖州沒有丟失,連蘇州也還在他的手中。

不僅如此,他還向朝廷派出使者,請求天子冊封他爲吳越王,雖然被天子拒絕了;不過經過樑王朱全忠的從中斡旋,他最終被改封爲吳王。

再後來,樑王朱全忠篡位自立,他上表稱臣,被封爲吳越王,並且兼任淮南節度使;又過了許多年後,他的謀士羅隱勸他登基稱帝,卻被他拒絕了;他在衆多忠臣良將的擁立下,建立了吳越國。

然而,就在他最爲得意之時,夢中的情景忽然一變,變成了他被數萬淮南大軍圍困在一座小縣城裡面,脫困不得。

“大王,快醒醒!大王,快醒醒!”

這時候,身邊忽然傳來一陣驚呼,接着,錢鏐漸漸清醒過來。

“唔,是方將軍啊,有什麼事嗎?”錢鏐腦袋依舊有些昏昏沉沉的,這兩天實在累壞了,居然在城樓上靠着桌子就睡着了。

“大王,楊渥率領的淮南大軍主力已經到了!”方永珍神情凝重,面沉似水。

“什麼?他怎麼可能這麼快就趕到了?”錢鏐大驚失色。

要知道按照他在湖州時得到的消息,此時淮南大軍最多能趕到湖州就不錯了,怎麼可能趕到這裡來?難道他們都長了翅膀不成?

錢鏐連忙起身,隨着方永珍來到欄杆處,向遠處眺望,只見遠處沙塵揚起,旌旗蔽空,一看就知道至少有數萬大軍前來,從規模上看,只有可能是淮南主力到了。

錢鏐眼前一黑,差點站立不穩。

德清只是一個小縣城,城牆不高,城外護城河也不寬,想要依託這裡抵擋住淮南軍的進攻無疑是癡人說夢。

更重要的是,德清其實並不是錢鏐麾下的縣,而是湖州下面的縣。一個多月前,錢鏐率軍攻湖州時,德清縣令自知無法抵抗,便提前逃走了,同時被帶走的,還有城中的錢糧。

也就是說,即便錢鏐有足夠兵力,德清也沒有足夠的錢糧供他堅守。

儘快突圍纔是唯一的辦法!

“杭州那邊有消息了嗎?前來接應的大軍什麼時候能到?”錢鏐勉強鎮定下來,沉聲問道。

“還沒有!按照時間來算,即便杭州那邊得到消息後便立即出發,只怕也要到天黑時才能趕到。”方永珍搖頭道。

局勢的確很危急,守?不可能守住;逃?敵軍有騎兵,根本逃不過他們;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選擇堅守還是選擇逃跑,他們都必須儘快做出決定。

此時淮南軍主力剛剛出現在地平線處,從他們的速度上看,最多半個時辰,他們就能趕到城下來,然後開始將城池徹底圍困起來。

“方將軍,如今該怎麼辦?”錢鏐長長的嘆了口氣。

方永珍雙眉緊鎖,沉吟片刻才道:“立即突圍!大王,從當初的消息來看,淮南大軍有四萬人;而德清只是一座小縣城,以敵軍的兵力,完全能夠將德清圍得水泄不通,到時候即便杭州那邊的援軍趕到,也很難撕破敵軍的防線接應我軍出去。”

“甚至,若是楊渥有心的話,他完全可以以德清爲誘餌,誘使我軍接應部隊前來,然後集中兵力圍城打援!”

“圍城打援?”聽到這個詞,錢鏐不禁心中一沉。

方永珍說的是完全有可能的,楊渥自從出仕爲將以來,便以詭計多端著稱,在戰場上向來不拘泥於常勢,若是真的將錢鏐圍困在德清城中,極有可能會像方永珍說的那樣,以錢鏐爲誘餌,逐步消滅兩浙生力軍,最後再攻克德清,一舉消滅錢鏐勢力。

“那你的意思是,立刻突圍?”

“不錯,乘着敵軍尚未到達,立即突圍!”方永珍沉聲道。

立即突圍也是一招險棋,從德清到杭州還有五十多里路程,在敵軍騎兵的追殺之下,甚至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連他錢鏐都未必能逃出昇天;不過若是留在這裡也極有可能被敵軍來個甕中捉鱉,逃出去的希望更加稀少。

“大王,時間不等人,此時萬萬不能猶豫,留下來必敗無疑啊!”見錢鏐還沒下定決心,方永珍連連勸道。

“好,傳令全軍,立即突圍!”在方永珍的勸說下,錢鏐終於做出了決斷,讓傳令兵去傳達命令。

這時,方永珍卻忽然道:“大王,淮南騎兵早就在四座城門處巡遊,若是簡單的突圍,只怕難以逃脫,還請大王將身上甲冑與末將調換。末將願先行出城,爲大王引開敵軍!”

“你……”錢鏐感動得無以復加,在這種時候,還能時刻以他爲重,如此忠臣,豈能不讓他動容?

“大王,兩浙可以沒有末將,卻不能沒有大王。”方永珍神色平靜,甚至還帶着一絲笑意道:“而且,實不相瞞,大王的甲冑頗有威儀,末將覬覦很久了,如今難得有機會能穿在身上顯一顯威風,難道大王連末將這點請求都不准許嗎?”

方永珍一邊說着,一邊讓親自上前爲錢鏐脫下鎧甲,口中說着:“大王,得罪了!”

錢鏐嘆了口氣,只能任由方永珍行動,此時,不管什麼語言都是蒼白的。就像方永珍說的那樣,兩浙若是失去了方永珍,還可以選拔別的將領出來代替;但若是失去了錢鏐,又有誰能代替呢?

他的兒子雖然衆多,甚至年滿十五歲的都有七個,然而,在這種時候,若是失去了錢鏐,他的諸多兒子誰也沒有那個能力擋住淮南的進攻。

那些分駐各地的將領們也只會聽命於他,只有他多年的積威才能鎮住那些將領,讓他們乖乖聽命;換了他的任何一個兒子,都不能做到這一點。

方永珍換好了錢鏐的盔甲,又幫錢鏐穿上自己的盔甲,這才笑問道:“大王看末將穿這身盔甲,可有大王的威儀嗎?”

錢鏐默然,片刻後才突然道:“若是被敵軍俘虜了,那你便降了吧!淮南如今蒸蒸日上,以你的能力,到了淮南軍中肯定會受到重用的!”

方永珍一愣,不由笑道:“大王說笑了,末將忠於大王,此心不悔,豈會隨便投靠淮南?而且末將早就聽成及說過,說淮南節度使府的伙食很不錯,他當年在吳王那裡當俘虜時可沒少吃,末將說不得也能去吃一次。”

成及當年被淮南俘虜,卻堅決不降,準備碰壁自盡,結果被楊行密攔下,受到禮遇;後來錢鏐也俘虜了淮南大將,便將成及交換了回去。

方永珍在這時候提到成及,顯然是說自己會像成及一樣,在淮南節度使府等着錢鏐將他換回去。

錢鏐苦笑,到了此時能不能安然回到杭州都不知道,哪裡能想那麼遠,不過此時卻只能勉強笑道:“那方將軍就等孤來贖人吧!”

與此同時,麾下衆將得到命令開始整頓兵馬,連日的激戰和行軍帶來的疲憊,自然不可能這麼快就休整好,但到了此時,也顧不得那麼多了。

隨着戰鼓擂響,第一批近千人出城向南突圍,不過方永珍卻沒有隨這一批出城。

果然,在城外巡遊的淮南騎兵也有防備,同樣只分出一部分兵力前去追擊,其餘人依舊堵在城下。

這時候,第二批數百人出城突圍,淮南騎兵同樣分兵追擊,大部分兵力還是留在城下。

接着,方永珍親自率領一千多兵力大舉出城,當頭一人,身着一身耀眼鎧甲,胯下寶馬,渾身黑色皮毛。據淮南抓到的俘虜辨認,此人正是“錢鏐”。

這一下,淮南騎兵不再猶豫,大舉出動追擊。

“世子有令,活着錢鏐者,賞錢萬貫!官升三級!”只聽城下敵軍騎兵大聲呼喊着,呼嘯而去。

錢鏐不由大怒,心道自己的賞錢怎麼只有一萬貫,加上升三級官,這也太對不住自己身份了?

隨即,他又苦笑,這都什麼時候了,他怎麼還在想這個。

淮南騎兵既然被吸引走了,錢鏐也不敢怠慢,連忙率領城中剩餘的不到千人的軍隊出城突圍,一路向南,直奔杭州而去。

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零八章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二章 人選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五十章 悠閒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四章 朱廣德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十三章 溫馨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十二章 合議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
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零八章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二章 人選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五十章 悠閒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四章 朱廣德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十三章 溫馨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十二章 合議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