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

洛陽城中,氣氛十分緊張,街道上到處都是來回巡查的差役和士兵,一股肅殺之氣瀰漫在城中每個人的心中。

吳軍北伐,這個驚天消息在前兩天傳到這裡來之後,城中的軍民就一直處在惶恐之中,甚至不少人還想着趁機作亂;好在民衆雖然慌亂,但朝廷尚未出現大的動盪,在各部的強力措施下,洛陽的局面總算得到緩和。

然而大家都知道,只要吳國北伐的行動不能被阻止,那麼洛陽遲早還是會陷入動亂之中。

此時,崇政院內,爭吵了兩三天的朝議依舊沒有拿出一個可行措施,各方意見相互爭執不休,莫衷一是。

身爲皇帝的朱友貞更是臉色陰沉難看,看着下方衆臣的爭吵而心煩意亂。

“吳軍北伐來勢洶洶,如今南面鄧州、沁州、蔡州、穎州等地都不戰而降,亳州更是在一開始就被敵軍攻佔;如今局勢險峻,敵軍正在大舉圍攻宋州,末將認爲此時應當派一員大將率北線大軍南下,火速救援宋州!”

這是主張派黃河沿線大軍南下抵擋吳軍的大臣的理由。

“北線大軍必須留下來防備晉軍,即便李存勖調動部分兵力去攻打張文禮,但剩下的軍力依舊很強,我軍必須留下來防備。若是調動北線大軍南下,到時候晉軍趁虛而入,豈不是大事休矣!”

這是反對派北線大軍南下的大臣所持的理由。

此外,有一些大臣主張割讓部分地盤給吳國,雙方展開和談的。

也有一些人主張派人與晉王李存勖和談,以集中兵力南下先對付吳軍的。

當然,還有一些人主張直接放棄中原,將黃河沿線大軍直接撤回洛陽,讓晉軍南下與吳軍交戰,樑軍則坐收漁利的。

各種觀點紛亂嘈雜,讓朱友貞聽得心亂神迷,根本不知道該聽誰的好。

在現在這個時候,即便是已經回到洛陽的張漢傑,他的意見和另一個心腹趙巖的意見同樣有所不同,而李振和敬翔等人的主張同樣存在分歧。

整個朝堂完全亂套了,這也是爲什麼吳軍北伐的消息已經傳來兩三天時間了,但朝堂上依舊拿不出一個決策的原因。

望着衆臣的紛亂,朱友貞忍不住在心中感慨:“若是先帝尚在,或許他根本不會有這麼多的猶豫,直接就帶着大軍南下親征了吧!”

不過隨即他又想到,若是朱溫尚在,或許樑國根本就不會落到現在的局面。

他伸手撫住額頭,輕輕的揉動起來。

不遠處,崇政院使李振見此情形連忙大聲道:“各位肅靜,天子面前,如此吵鬧像什麼樣子?”

衆臣這才停下吵鬧,看向上方的朱友貞。

“陛下,當此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吳國北伐,這乃是關係到我朝國運的大事,豈能讓那些不知所謂之臣胡言亂語,擾亂朝綱?臣以爲如今陛下獨斷專心,無需詢問太多意見。”李振大聲說道。

“不錯,陛下,到了現在這個時候,您就應該乾坤獨斷,無需過問衆臣之見!若是再這麼吵鬧下去,只怕要不了多久宋州那邊就失陷了。”一旁趙巖等人也連忙附和道。

朱友貞聞言點了點頭,現在這個時候的確不是爭論的時候,而且各方人的意見雜亂,給出的理由看上去都很充分,他是真不敢輕易做出決定。

就算趙巖、張漢傑等人是他的心腹,但此時他也不敢過多相信二人。

不過李振二人的話還是讓他聽到心眼裡面了,現在不是讓各方講理由的時候,各方意見的支持者都已經爭論了兩三天,有什麼理由想必都說出來,再爭論下去也沒有什麼新見解,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

目前要做的是做出決定,而不是聽從各方意見。

但到底該聽從哪兩三個人的意見,這卻是個問題。

衆臣之中,如今的主要觀點就是三種,第一種是從北線大軍中調集部分兵力,由一員大將領兵南下,嘗試解圍宋州;若是能夠擊敗吳軍,那時候樑軍必然士氣大振,說不定還能繼續南下,收復失地,保住中原。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乃是最多的,包括朱友貞本人也是這個觀點。

畢竟現在樑國雖然勢弱,但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若是直接放棄南方,退守洛陽,這讓朱友貞心中有些不甘心。

而且晉軍抽調一部分兵力去攻打鎮州,這也讓北線樑軍的壓力減輕不少,有能力抽調部分兵力南下。

所以衆臣之中,包括李振、趙巖都是這種觀點。

而第二種意見,放棄黃河防線,直接退守洛陽,將晉軍放進來,讓晉軍和吳軍交戰,樑軍坐收漁利。

持有這種觀點的主要是以老臣敬翔爲代表的少數人,不過因爲敬翔在朝中的威望較高,再加上之前樑國就有退守關中、洛陽的計劃,所以使得這種觀點同樣有較強說服力。

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朱友貞的另一位心腹張漢傑,他的意見竟然和敬翔一樣,也是主張直接退守洛陽,這就讓朱友貞感到十分驚訝了。

而第三種意見就是割地求和,當然不是向晉國求和,而是向吳國求和。

畢竟之前吳國和樑國和平相處多年,有着和談的可能性;而晉國一方卻與樑國征戰多年,雙方積怨太深,想要求和都很難。

持有這種觀點的大臣認爲,只要晉國和吳國南北夾擊樑國的總體局勢沒有改變,那麼樑國失去中原就是遲早之事。

若是現在派北線樑軍南下抵抗吳軍,即便是這一次成功擋住了吳軍,下一次吳軍北伐時也很難擋住;而若是一旦失敗,那麼樑軍如今剩下的少數精銳軍隊也將損耗一空,到時候連退守洛陽都難以做到。

這部分大臣認爲,目前樑國的總體策略就是退守洛陽、關中等地,但因爲吳軍北伐來得太突然,許多準備都沒有做好,比如遷移人口,囤積錢糧等等,這些事情都還是剛剛提上議程,結果吳軍就打過來了。

所以現在應該和吳國和談,爲做準備爭取時間。

這三種意見就是目前朝堂上最重要的三種意見,至於其他意見,朱友貞連想都沒想就在心中將其否決了。

從本心上來說,朱友貞自然最贊同第一種意見,如今樑國並非沒有一戰之力,若是不打一仗就退守洛陽,或者派人與吳國和談認輸,那樣他心中都會感到不甘心。

但就像敬翔所說的那樣,派兵南下與吳軍一戰的話,很可能會將樑軍如今最後的精銳軍隊也葬送掉,這種風險朱友貞必須得考慮。

至於和談的方案,他們給出的理由倒是很充足,就算朱友貞也難以反駁派人和談的好處。

但這個方案最大的問題就是很難實現。

吳國準備這麼多年才突然北伐,興師動衆數十萬大軍,連吳王楊渥都親自領兵了,如今更是勢如破竹,一路上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就奪取了大片領地,怎麼可能在現在這種局勢下接受和談的請求?

即便是樑國提出割地也沒用,因爲吳國可以自行取得那些地盤,而且不需要付出多大代價,這根本就不能作爲樑國的籌碼。

所以在朱友貞等人看來,所謂求和的舉動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反而會極大影響到樑軍上下的士氣,並且進一步助長吳軍的氣焰。

想到這,朱友貞頓時在心中將和談的想法給掐滅了。

“是打還是直接退守?”他心中沉吟。

下方衆臣見朱友貞陷入沉思,也都沒有開口打擾,一個個肅然而立,或是低頭沉思,或是閉目養神,或是靜靜等待結果。

他們都知道現在再爭論也沒用,除非有誰能突然拿出什麼決定性的理由來,一舉說服其他人,但顯然這樣的理由是不可能存在的。

過了許久之後,朱友貞終於做出決定,道:“朕意已決,吳軍來勢洶洶,若是不打一仗就退守洛陽,到時候我軍必然士氣大挫,就算是堅守洛陽也難以做到;此外,如今退守洛陽、關中的計劃纔剛剛開始,遷移人口、錢糧等都準備都沒有做好,這些都需要時間。”

“所以朕決定,從北線抽調四萬大軍,再加上洛陽禁軍一萬人,南下救援宋州!”朱友貞大聲宣佈道。

“臣等遵旨!”衆臣連忙大聲應道。

到了現在這種時候,即便朱友貞的決定讓不少人都感到不滿,但大家還是選擇了遵照他的旨意,即便是敬翔等人也沒有再出言反駁。

不過接下來,關於南下的大軍統兵將領人選上,衆臣又開始了新的爭論。

“臣以爲應當由北面招討副使段凝將軍負責統兵南下!”張漢傑一個閃身,首先站出來提出自己的人選。

段凝原本在樑軍之中聲明不顯,能力也不出衆,而且並非朱溫時代的功勳老將。

此人一開始僅僅是澠池縣主簿,因爲擅長逢迎,這才受到朱溫的重用;後來更是因爲其妹爲被朱溫納入宮中,所以成爲朱溫的心腹,一路提拔,成爲懷州刺史。

不過說到底此人並沒有多少才能,在朱溫死後這些年並沒有什麼突出表現;但此人一貫擅長逢迎,這幾年就靠上了張漢傑,所以張漢傑纔會推薦他。

一旁趙巖聞言也連忙站出來道:“陛下,臣也推薦段凝將軍,段將軍向來忠於職守,這些年擔任北面招討副使所向有功,若是以其統兵南下,必能取勝!”

趙巖和張漢傑原本就是同夥,兩人雖然偶爾有意見不一的情況,但大體上兩人的主張卻是相同的;而且段凝除了向張漢傑賄賂外,自然也少不得賄賂趙巖,所以他當然也要出來支持段凝。

不過李振和敬翔二人卻是臉色都黑了,段凝是什麼人他們怎麼可能不知道,不過是一個善於逢迎,沒什麼實際能力的庸才罷了。

如今吳軍來勢洶洶,局勢何等險峻,若是讓段凝這種庸才領兵南下,只怕南下的大軍就真的要葬送了。

李振連忙站出來,滿臉急切道:“陛下萬萬不可,段凝此人能力平庸,並非將才,而且這些年他也沒有實際領兵過,不過是作爲監軍罷了,沒什麼作戰經驗。若是陛下以此人爲將,則大軍危矣!”

敬翔更是直接說道:“陛下,若是以段凝爲將,臣敢斷言,大軍必敗!”

朱友貞聽了不置可否,道:“是嗎?那麼以二位之見,朕該以何人爲將?”

敬翔道:“臣舉薦北面招討副使王彥章將軍,王將軍忠勇能幹,又兼驍勇善戰,若是以其爲將,必能大振軍心,解宋州之圍!”

“不錯,王將軍深得軍心,其用兵之能,便是先帝當年都曾經稱讚過。如今局勢險惡,必須有王將軍這種老將統兵,方能確保無憂!”一旁李振同聲進諫。

“王彥章?”朱友貞頓時來了興趣。

的確,王彥章這些年一直奮戰在北線,與晉軍交戰奮不顧身,經常身先士卒,深得軍心,便是朱友貞都知道這是一員猛將,而且統兵能力也很強。

而張漢傑他們推薦的段凝卻沒什麼名氣,這些年雖然擔任北面招討副使,但更多的時候是充當監軍的職責,並沒有起到領兵的作用。

不管是統兵才能,還是統兵的經驗等,都遠遠無法與王彥章相比。

所以在聽到敬翔、李振二人舉薦的人選後,心中立即就偏向於王彥章。

這下趙巖、張漢傑二人卻是急了,他們推薦段凝的原因,一個是因爲段凝給他們好處,另一個就是不想讓王彥章統兵。

張漢傑自然不用說,與王彥章已經公開鬧翻了,而趙巖也聽說過王彥章說的話,什麼“返回洛陽後必除此二賊”,這“二賊”是誰?還不就是說的他和張漢傑二人嗎?

如今王彥章乃是一員老將,資歷深厚,功勳卓著,張漢傑二人即便想對付他也需要費很大精力;但若是真的讓王彥章統兵擊敗吳軍,解除洛陽之圍,到時候王彥章率領得勝之軍返回洛陽,他們兩個說不得就真要被當做“二賊”給除掉了。

所以一見朱友貞的神色已經偏向於王彥章,他們二人連忙一起站出來道:“陛下不可!”

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二十章 詢問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章 人選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
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二十章 詢問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章 人選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