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

孫鶴的死諫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九月十三日,燕王劉守光在幽州稱帝,國號大燕,改元應天。

之前被劉守光打入監獄的王瞳被任命爲左相,齊澀爲右相,史彥羣爲御使大夫。

然而就在他登基稱帝的這一天,契丹人大舉入寇,於當日攻破平州,大肆擄掠,消息傳來,燕國百姓盡皆驚恐。

而隨着劉守光稱帝的消息傳開,北方局勢迅速發生改變,。

晉王李存勖在得知消息後,放聲大笑說:“只怕等到劉守光讓人占卜自己在位的年數時,孤就已經取而代之了!”

不過李存勖並沒有急着出兵,而是在張承業的建議下,先派太原少尹李承勳出使幽州,向劉守光表示祝賀,以進一步驕縱其心;同時,李存勖下令各部做好準備,隨時都可能出兵。

同一時間,朱溫也率領大軍抵達相州,準備隨時出兵阻擾晉軍對燕國的進攻。

自從潞州之戰以來,這幾年裡樑軍和晉軍交戰已經接連兵敗,若是再加上這之前與淮南軍交戰時遭受的敗仗,可以說樑軍已經很久沒有取得一次重大勝利了。

這就導致樑軍將士士氣低迷,許多士兵都對晉軍充滿畏懼之意。

這一次朱溫“御駕親征”,目的就是想要打一場大勝仗,以掃除頹勢,鼓舞將士們的士氣。

然而,朱溫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晉軍卻沒有像朱溫預料的那樣迅速出兵,反而是各種晉軍大舉南下的謠言,讓樑軍驚恐不已,許多士兵都選擇了逃亡,即便是用嚴厲的軍法都難以制止。

朱溫的性子本來就急躁易怒,加上這幾年戰局不利,心情更是煩悶,一些功臣老將都會因爲一點小小過錯就遭到最嚴厲的懲罰,甚至是掉了腦袋,這使得本來就有些不穩的樑軍上下更加人心惶惶。

晉軍尚未打過來,士氣就已經如此低迷了;若是等晉軍打過來了,那樑軍豈不是要直接潰敗了?

朱溫雖然年老昏聵,但也沒有到愚蠢的地步。

他當然直到如今的樑軍士氣如此低迷,根本難以與晉軍交戰;所以在得到確切的消息,晉軍並沒有南下之後,朱溫也只好撤軍回去休整。

一場計劃中的“大勝”就這樣還沒開始就匆匆結束了。

北方的局勢變化畢竟與吳國離得較遠,影響不大。

而此時的金陵城中,今年的科舉州試剛剛結束,接下來就是評卷的時候。

按照規定,科舉分爲各州的州試,各省的省試,以及會試、殿試,這四個層級。

其中州試由各州舉行,評卷之人一般都是各州的刺史或者長史等官員。

而今年金陵府的州試因爲有不少北方優秀學子參加的緣故,所以比以往的考生質量要高了不少,在最後商定州試排名時也就更加的難以抉擇。

此時,這次金陵府州試的兩位主考官就在爲最終排名而爭執不休。

引起這場爭論的,是三個考生,一個爲江西洪州籍考生,名爲柳邵巖,才學算是不錯;另外兩個考生卻都是北方來的士子,一個名爲張延翰,一個爲常夢錫。

這三人若是論才學的話,張延翰和常夢錫二人的才學應該比柳邵巖要強上一些,而常夢錫的答卷又是三人中做得最好的。

至於其他考生,成績又要比這三人更差一籌。

所以金陵長史汪臺符認爲,應該以常夢錫爲第一名,張延翰第二,以柳邵巖爲第三。

而宋齊丘一開始的打算卻是以柳邵巖爲第一,常夢錫和張延翰次之。

宋齊丘之所以這麼安排,一方面因爲他覺得,金陵州試的前兩名不能都被北方士子給得了去;而另一方面,柳邵巖畢竟是洪州人,與宋齊丘是同鄉。

這個時代的人地域觀念極爲嚴重,同鄉之人更是相互扶持,所以宋齊丘想要將自己的同鄉柳邵巖放在第一位也算正常。

本來楊渥之前已經暗地裡警告過宋齊丘,讓他不要和汪臺符鬧得太難看;但之後他卻因爲事務繁忙,竟忘了再派人去警告汪臺符。

結果宋齊丘這邊倒是因爲楊渥的警告而收斂不少,但汪臺符那邊卻是依舊視宋齊丘有如仇寇。

雙方的爭吵雖然因爲宋齊丘的忍讓而減少許多,但兩人之間的火氣卻是越來越足。

這一次,若是汪臺符好好和宋齊丘說,或許宋齊丘也不會堅持自己的主張,畢竟常夢錫二人的才學的確是在柳邵巖之上的,他即便想要照顧同鄉之人,但也不願做得太過。

可惜的是,汪臺符卻是一個急躁脾氣,他見宋齊丘想安排自己同鄉爲第一,當即便譏笑起來,指責宋齊丘不顧公正,一心謀私,有結黨營私之嫌疑。

更重要的是,汪臺符還是當着其他下屬的面這樣指責的,這讓宋齊丘的臉面如何放得下?

宋齊丘如今年紀雖然才二十多歲,卻已經是正四品的金陵府府尹,又深受楊渥看重,得以旁聽內閣的一些決議。

如此深受器重的一個人,心中自然有些傲氣,再加上他本來性格就很急躁,此時火氣充滿頭腦,哪裡還顧得上楊渥的警告?

當即便以自己主考官的身份,強行將柳邵巖定爲第一名。

這氣倒是出了,不過回到自己的府宅後,宋齊丘的心裡卻是有些不安起來。

“那汪臺符的性子向來是不服輸的人,這次的事情只怕不會這麼輕易結束,說不定他就會將事情給鬧大了。”

“若是一般的事情,鬧大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這次的事情,真要說出去只怕我也未必佔理啊!”他的心中有些擔憂的想着。

的確,他是可以對其他人解釋說,之所以將柳邵巖定爲第一名,固然有不想讓北方外來人將前兩名都給包攬的原因在裡面,但問題是,其他人會這麼看嗎?

其他人看到的,僅僅是柳邵巖乃是江西洪州人,與他是同鄉;而他卻非要將自己的同鄉定爲第一名,甚至不顧常夢錫和張延翰二人的考試成績的確在柳邵巖之上的事實。

便是他自己都不能否認自己懷有私心,其他人會相信他是出於公心嗎?

“唉,這件事有些考慮不周了!”回想起當初楊渥給他的無聲警告,宋齊丘心中頓時有些後悔起來。

“罷了,這州試的最後排名畢竟還沒有最後提交上去,要改還來得及。明天一大早就去改過來就是,讓那常夢錫爲第一名又何妨?”他在心中最後決定。

打定了主意後,宋齊丘反而輕鬆下來。

“也不知道爲何,大王既然親自警告我,就不可能不派人去警告那汪臺符。難道說大王忙碌之中忘了,還是說,汪臺符根本不顧大王的警告?”

“嗯,應該是大王忘了吧!”宋齊丘心中推測着。

就在這時,汪府的僕人匆匆進來稟報道:“老爺,剛纔有人過來送了一封信,說是給老爺您的。”

“給我的信?可知是什麼人寫的?”宋齊丘有些奇怪的問道。

“那人只是將信送給了門房就離開了。”

“將那信拿來給我!”宋齊丘吩咐道。

從僕人手中接過一封書信,打開之後,卻見上面只有寥寥數語。

然而宋齊丘的臉色在看過信後卻是極爲難看起來。

“汪臺符,你欺人太甚!”宋齊丘大怒道。

也怪不得他如此氣憤,在信中,汪臺符專門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聞足下齊先聖以立名,超亞聖以稱字……”。

這句話簡直是把宋齊丘往死裡罵啊!

聖人孔夫子名孔丘,宋齊丘的名字卻是“齊丘”,這是要和孔聖人齊名嗎?

還有宋齊丘的字是“超回”,這意思不是說要“超過亞聖顏回”嗎!

所以汪臺符這句話實在太過刻薄,宋齊丘哪裡受得住這種辱罵,當場就摔了杯子。

名,是自己的父親取的,這是不能更改的,否則就是不孝;但字,卻是宋齊丘自己取的,自然可以更改。

被汪臺符這麼一番刻薄的取笑之後,宋齊丘雖然心中大怒,但也不得不將自己的字改成“子嵩”。

但從此之後,宋齊丘也徹底與汪臺符鬧翻了,兩人的關係徹底變得勢同水火起來。

至於第二天去了衙門後,他也沒有改變州試的最終排名,而是將柳邵巖定爲了第一名。?

宋齊丘畢竟是楊渥看重的“紅人”,其他屬官雖然對他最後決定的排名有些微詞,但也沒有誰公然鬧事,畢竟這也只是一次州試而已,重要性是遠遠沒有會試和殿試重的。

宋齊丘即便有些私心,但對於那些考生來說造成的危害也不大,所以沒有誰願意爲了這點事情而和他過不去。

江陵城中。

經過高季昌這幾年的苦心經營,這座千年古城終於恢復了一些昔日的繁盛氣象。

如今雖說天下大亂,各方勢力相互征戰不休,但對於來往的商旅卻是始終沒有禁止。

各方勢力不僅允許正常的商貿往來,甚至有的勢力還會組織官辦的商隊前往其他勢力進行貿易。

而江陵地處南北和東西的交通要道,自然也是商貿繁盛之地,不管是從樑國南下的商人,還是前往吳國的蜀國商人等,都會選擇在這裡落腳。

這麼多的商貿往來,不僅促進了江陵的繁華,同時也使得打探消息變得容易了許多。

劉家酒館中,此時便坐滿了各地的行商。

“聽說最近岐王派大將劉知俊在青泥嶺與蜀軍交戰,結果蜀軍被打得大敗,損兵折將數以萬計,連蜀軍的大將王宗浩都淹死在嘉陵江中,唐道襲更是一路逃到了興元府去!”一個抄着一口蜀地口音的商人,小聲的和身旁的朋友說着。

“這劉知俊果然不愧是名震天下的大將,當初在樑國時,就常常以少勝多,接連擊敗岐軍;如今到了岐國,沒想到他同樣能以少勝多,大敗蜀軍,果然是名不虛傳啊!”另一人聞言之後有些敬佩的感嘆道。

自從今年三月份,十二萬蜀軍出興元府和岐軍交戰以來,蜀軍接連取得勝利,奪取了岐國的不少地盤。

岐國畢竟與樑國征戰多年,地少兵寡,而且將士疲憊,所以打不過養精蓄銳已有多年的蜀軍也算正常。

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岐王派劉知俊領兵攻打蜀軍竟然獲得了一場大勝,一舉扭轉了戰局,迫使蜀軍轉攻爲守。

當然,劉知俊雖然獲得了一次勝利,但光靠這一場大勝還是不能改變蜀強而岐弱的局勢,蜀軍的兵力同樣遠遠在岐軍之上。

最重要的是,岐國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以後,財力、物力、人力等已經快要枯竭了。

但蜀國卻是物產豐富,國富民強,加上人口較爲充足,其整體國力遠遠在岐國之上。

換言之,岐國若是損失一萬兵力,或許在短時間內只能補充一千人;而蜀國卻能補充三四千人,甚至更多。

這就導致了岐國不能持久,而蜀國卻能長期交戰。

所以,從長遠看,蜀國依舊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只不過,因爲這次劉知俊的大勝,蜀軍將要取勝的時間就要拖得更長了。

在酒館的角落裡,一個錦衣中年人和一個黑袍老者正在對坐飲酒,一旁衆多身材高大的侍衛都在小心的警戒着,顯然這兩個人的身份並非一般。

兩人雖然在對坐飲酒,但他們卻時不時的擡頭傾聽,顯然也在關注蜀國與岐國交戰的戰況。

“前輩,如今蜀軍的主力都被用去對付岐王了,而楚王馬殷又如此無能,竟然這麼快就兵敗投降了。如今局勢,又當如何?”那錦衣中年人面帶憂慮的輕聲問道。

“唉,那馬殷畢竟不是咱們的人,他要投降,誰又能管得着呢!只可惜,原本還以爲他能再堅持幾年,但如今看來……”黑袍老者的臉色同樣有些不好看。

這兩人正是荊南節度使高季昌和他的謀士樑震。

這次馬殷的突然投降,不僅極大的震動了朱溫,對高季昌這個江陵之主更是首當其衝。

畢竟傻子都知道,在迫降了馬殷之後,接下來吳國的下一個目標必然就是江陵。

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十章 王茂章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
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十章 王茂章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