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

李存勖集中騎兵掩護晉軍後撤,這其中未嘗沒有誘使吳軍主動進攻的企圖,此時吳軍兵力尚未全部集結,貿然進攻之下,晉軍再傾力反擊,或許還能一舉得勝。

可惜他的企圖終究還是落空了,楊渥非常的慎重的保持防守態勢,坐觀晉軍後撤。

對於這樣的結果,李存勖心中並未感到太多的失望,因爲這本來就在他的預料之中。

既然吳軍不肯貿然進攻,那晉軍就只能繼續後撤了。

此時距離劉家村的渡口還有大約五十里的路程,若是行軍速度較快的話,大軍只需要一天時間就能趕到。

不過畢竟是敵方軍前撤軍,晉軍當然不能以那麼快的速度行軍,否則一旦遭到突襲,全軍都會崩潰。

此外,之前一天的急行軍和激烈戰鬥,也使得晉軍將士疲憊不堪,現在即便想要加快行軍速度也難以做到,只能緩緩前進。

而吳軍一方那就更加不急了,一直等到晉軍撤退了近二十里路程時,楊渥才下令全軍追擊,以騎兵爲先導,步軍跟隨在後,不過始終保持着二十里的距離,既不靠近,也不拉遠。

若是追擊的距離太近了,那反而有可能遭到敵軍突襲,而保持二十里的路程,又有柴克宏統領的騎兵在一旁保護,自然不必擔心敵軍騎兵突襲。

此外,大軍緩緩前進,還能順便等一等後續的援軍,並讓疲憊的將士稍微休息一下,何樂而不爲呢?

至於說晉軍會不會溜掉的問題,那就更不用擔心了。

因爲晉軍再怎麼厲害,他們也不會飛,當他們後撤到黃河邊上時,面對那般天塹,晉軍也只能緩緩渡河。

所以吳軍纔會顯得不緊不慢,一路上跟隨在晉軍後面,晉軍前進,他們也前進;晉軍停下來休整,他們也休整,總之始終保持着二十里的距離。

到當天晚上時,晉軍最終只前行了三十多里路程,但天色已經完全黑了,而且晉軍將士也實在累得不行。

爲了在渡河的時候大軍還有足夠體力作戰,李存勖也不得不下令全軍停下來紮營休整。

而吳軍一方在得到消息後,同樣下令紮營。

不過爲了防止晉軍逃脫,楊渥命柴克宏派出大量騎兵充當斥候,隨時監視敵軍的動向。

晉軍一方當然不肯被吳軍斥候隨意窺視,所以也派出大量遊騎四處出擊,圍剿吳軍的斥候。

可以想象今晚的夜色之中,必將會有無數的戰鬥發生,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最終會無聲無息的倒下。

但這一切卻不是楊渥應該關注的了。

經過一整天的慘烈大戰後,他此時也非常疲憊了,剛剛吃了晚飯後,便將軍中大事交給李簡處置,自己則早早的回到營帳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當天色重新明亮起來時,楊渥重新醒過來。

此時,經過一整夜的行軍,又有兩萬多援軍趕來匯合,吳軍的兵力已經完全壓倒了對方。

不過即便如此,楊渥也沒打算現在就與晉軍決戰。

他一邊喝着剛剛煮好的早餐粥,一邊詢問道:“晉軍昨晚上可有什麼動靜嗎?”

“回稟大王,晉軍昨晚上除了騎兵在圍剿我軍斥候外,其主力都在營地裡休整,並沒有什麼動靜。”柴克宏連忙答道。

楊渥點了點頭,又問道:“那麼我軍將士昨晚休息得如何?”

“大王,將士們休息得很好,一個個臉上都神采奕奕的。大王,咱們什麼時候進攻敵營?很多將士們都在詢問呢。”

開口回答之人乃是吳博,朱虔佑雖然已經醒來,不過傷勢太重,此時被送回平陰休養,而他麾下衆將死傷慘重,資歷最老的李章已經戰死,所以此時由吳博負責指揮。

聽說將士們求戰心切,楊渥頓時滿意的笑起來。

“很好,看來將士們被壓着打了一整天,現在到了反擊的時候,大家都已經等不及了。”

這一次大戰,打得最艱難的就是楊渥親自統領的中軍將士,不僅傷亡慘重,折損了一大半兵力,更是疲憊至極。

如今連這一部的將士們都士氣高昂,求戰心切,其他各部將士的狀況就更不用說。

不過對於將士們的請求,楊渥卻不可能答應。

他沉聲道:“如今敵軍雖在撤退,但實力猶存。正所謂困獸猶鬥,何況人乎?若是咱們現在進攻,敵軍必然拼死反抗,所以此議不可取。”

李簡等將領也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一個個都道:“大王所言甚是,我軍此時雖有優勢,但貿然進攻不可取。不如等待敵軍渡河的時候再半渡而擊,必能大獲全勝!”

朱思勍則謹慎道:“大王,若是能半渡而擊自然最好,不過末將擔心的是,晉王李存勖並非常人,此人驍勇善戰,有勇有謀,只怕他不會給咱們半渡而擊的機會吧。”

楊渥冷笑道:“不給機會?那也由不得他!難道他還想來個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成?那樣的話孤就算睡覺都會笑醒。”

衆將聽了頓時一愣,不過隨即便反應過來,頓時紛紛大笑起來。

是啊,晉軍不渡河又能如何?背水一戰嗎?但那也要看吳軍給不給他背水一戰的機會。

若是他留在黃河邊上不急着渡河,卻想着與吳軍決戰,那吳軍完全可以不理會他,深溝壁壘守住防線,然後慢慢等待後續援軍的到來。

以吳軍目前在鄆州附近的兵力,若是有足夠的時間,甚至集結近二十萬大軍都不是問題,到時候就算晉軍背水一戰,難道他還能一舉擊潰二十萬吳軍不成?那根本不現實。

此外,晉軍這次渡河原本的計劃就是快速突襲取勝,所以攜帶的糧草輜重並不多,只夠大軍幾日所用。

若是在黃河邊上停留太久,吳軍根本不用進攻,只要慢慢圍困就能將他們困死。

所以晉軍如今是沒得選,只能迅速渡河;而迅速渡河的話,就必然會給吳軍半渡而擊的機會。

想明白這些後,衆將的心情頓時變得輕鬆起來。

楊渥卻臉色一沉,肅然道:“不過諸位將軍也要當心,局勢對咱們雖然有利,但若是諸位輕敵大意的話,依舊有可能遭到大敗。在如今這種情形下,諸位將軍務必保持警惕,不能有一絲懈怠!”

衆將連忙收斂笑容,神色鄭重道:“末將等孟浪了,請大王恕罪!”

楊渥擺了擺手,道:“不必了,諸位都各自回去吧,做好自己的指責,只要大家都盡職盡責,此戰我軍必勝!”

……

打發了衆將下去後,楊渥立即帶着侍衛,還有楊琰等人,一同在營地裡巡察起來。

正如吳博所說的那樣,經過一晚上的休息,將士們恢復得很好,此時神采奕奕,顯然士氣非常高昂。

不久,斥候傳來消息說,晉軍已經開始行軍了。

得到消息後,楊渥也傳下命令,讓大軍尾隨出發,依舊保持着二十里的距離緩緩前行。

等到中午的時候,晉軍終於抵達黃河岸邊。

晉王李存勖親自登上登高遠眺,只見前方河水滔滔,自西向東滾滾流去,在午時陽光的照耀下,泛起點點奪目光斑。

望着身後士氣低落的大軍,李存勖臉上滿是陰沉之色。

三天前,他率領大軍在這裡渡河南下,那時候三萬五千精銳大軍,一個個都神采奕奕,臉上洋溢着自信,目光中充滿着對戰鬥的渴望。

而如今,三天時間,僅僅是三天時間,他重新回到這裡,帶領的卻是一支剛剛打了敗仗,正惶恐不安的軍隊,他們臉上充滿迷茫,目光中帶着恐懼,讓人難以想象這就是三天前的那支不可一世的大軍。

在這一刻,李存勖無比的想念一位老將,若是那位老將此時還在的話,或許他會勸住自己,不會讓自己冒險,以至於陷入這般慘狀吧?

可惜早在三年多以前,那位忠勇的老將便在胡柳陂一戰中陣亡了,與他一同陣亡的還有大量的晉軍精銳。

而那一戰之,同樣是因爲李存勖冒險渡河,想要突襲樑軍才引發的。

如今同樣的冒險,導致了同樣的慘敗。

不過三年多以前的那一戰,晉軍雖然敗了,但在最後關頭他還是率領騎兵反擊,終於擊潰了樑軍,所以嚴格來說應該是慘勝。

那麼如今這一戰他還有機會慘勝嗎?

李存勖看了看身後大軍一眼,又將目光投向了遠處,在那裡,吳王楊渥率領的大軍已經尾隨而至,卻不緊不慢的保持着距離。

當晉軍停下時,吳軍繼續緩緩前進了近十里,當雙方大軍的距離拉近到十五里左右時才停了下來,然後開始挖掘壕溝,佈置防線。

見此情形,李存勖不得不在心中感嘆道:“果然是一點機會都不給啊!”

正如同楊渥預料的那樣,此時的李存勖根本沒得選,只能立即渡河,否則等到吳軍援軍集結,他們面臨的局勢將更加困難。

當然,即便決定要立即渡河,但也要做好各種準備,尤其是必須留下部分兵力斷後,爲大軍爭取一線生機。

而且這斷後的軍隊不僅實力要足夠,要能夠擋住敵軍,且最好是自願才行,否則大軍尚未渡河,斷後的軍隊卻已經被吳軍擊潰了,那種場面無疑將會是一場災難。

“諸位將軍,此時的局勢不用孤多說,大家都很清楚。孤需要有人留下來領兵斷後,不知有哪位將軍願意承擔此重任?”召集衆將後,李存勖沉聲問道。

衆將一片沉默,沒有一個人站出來。

大家都不傻,現在這種情況下留下來斷後,那和送死差不多。

場中沉寂,李存勖的臉色頓時非常難看起來。

他也知道若是自己直接下令某個將領負責斷後,諒那人也不敢抗命不遵。

但那樣的話,對方就未必願意死戰到底了,所以這種事情最好還是遵循自願原則。

見沒人願意站出來,李存勖沉聲道:“既然諸位將軍都不願意斷後,那麼就只有孤親自來斷後了!”

“什麼?”

“不可!”

衆將大驚失色,連忙勸說道:“大王萬金之軀,豈能留下來斷後?若是如此,末將等就算活着逃回河北,又有何面目苟活於世?”

李存勖冷聲道:“若是無人擋住敵軍,大軍渡河就如同走入深淵一般;既然爾等不願留下來斷後,爲何又阻止孤斷後呢?”

衆將這下不敢再推脫,一個個只好站出來道:“大王,末將願領兵斷後,還請大王先行率部渡河。”

尤其是李紹榮和石敬瑭二人,此時更是大聲道:“請大王率軍渡河,末將願率部擋住敵軍,除非末將戰死了,否則定不會讓敵軍一兵一卒突破末將的防線!”

李存勖聽了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他剛纔可不是故意那麼說,而是真有親自率部斷後的想法,不過既然部將願意留下來斷後,他當然也不會拒絕。

他沉吟片刻後道:“既然如此,那便有勞石將軍和趙將軍二位斷後了。”

石敬瑭和趙在禮二人聽後連忙應道:“末將遵命,誓死擋住敵軍!”

李存勖又將目光看向李紹榮,道:“至於你,孤另有重任交給你。”

他指了指遠處河面上,那裡此時正有大批吳軍的船隻在封鎖。

所以晉軍想要渡河,不僅要面臨後方敵軍的追擊,同時也要突破前方吳軍水軍的攔截才行,任務不可謂不重。

好在吳軍的船隻都是些小船,而且兵力也不算太多;而晉軍一方三天前渡河的那些船隻此時尚在,水軍也還有殘存,將這些兵力集中起來,要突破敵軍的封鎖也不會太難。

“孤要交給你的任務就是,率領我軍水軍將士,擋住敵軍水軍,務必不能讓敵軍干擾到大軍渡河,至少也要爭取到一天的時間!”李存勖神色鄭重,肅然說道。

“末將領命!誓死完成任務!”李紹榮大聲應道。

李存勖點了點頭,他緩緩看了衆將一眼,隨即長吸一口氣,大聲道:“傳令各部,立即做好準備;半個時辰以後,大軍開始渡河!”

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更新計劃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
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更新計劃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