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

高季昌和樑震二人僅僅通過一些簡單的細節,就能分析出隱藏在李章背後的人,這份能力的確是高明。

不過也正是因爲分析出了李章身後另有他人,高季昌二人反而對吳軍的實力更加忌憚,甚至有些懷疑吳軍這一次是不是有什麼陰謀。

畢竟吳軍主力雖然離開了,而且按照分析,他們應該是去對付援軍的,但誰能保證吳軍在暗地裡沒有留下一些兵力呢?

若是吳軍暗中隱藏兵力,等到江陵守軍出城一戰時,突然發起突襲,到時候一場潰敗都是有可能的,甚至於連江陵城都有可能被吳軍趁機奪取。

一想到這個結果,高季昌二人都有些不寒而慄。

樑震更是詢問起來道:“倪將軍,聽說吳軍的營地修建得很小,裡面在一般情況下只能容納三千,再加上兩座衛城裡面的兩千兵力,總共也就是五千兵力,是這樣嗎?”

倪可福點頭答道:“不錯,按照斥候打探到的消息,的確如此。”

樑震緩緩說道:“既然如此,那就更不可輕易出城與敵軍交戰了!”

倪可福問道:“先生是覺得,敵軍故意營造一種兵力空虛的樣子,來引我軍出城一戰嗎?”

“不錯!老夫覺得吳軍應該就是這麼想的。”樑震點了點頭。

但隨即,他又說道:“不過也有可能與咱們的推測相反,若是敵軍兵力的確不多,卻故意如此,讓咱們心生顧慮,不敢出城一戰,這也是有可能的!”

“空城計?”高季昌問道。

樑震點了點頭,嘆息道:“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虛虛實實,誰也無法摸清楚敵軍的實際實力啊!”

高季昌臉色同樣有些陰沉。

他們之前和周宗說了很多,但得到的消息中,有的似乎表明吳軍兵力較少,有的恰好相反,表明的是吳軍的兵力衆多。

正是因此,他們反而不敢肯定吳軍到底實力如何。

一旁,倪可福卻是忍不住問道:“節帥,既然摸不清敵軍虛實,那麼爲何不派兵去試探一番呢?”

高季昌想了想後,搖頭道:“試探一番?談何容易!咱們若是派太多兵力出城,就有可能被敵軍所趁;若是派的兵力不多,又難以達到試探的目的!”

按照之前的分析,吳軍的兵力怎麼說也應該有個六七千人才對,而且吳軍的兵力都是精銳禁軍,戰力要比守軍強上不少。

這樣一來,若是想達到試探的目的,那麼守軍至少也要出動一萬兵力纔有可能。

但若是吳軍真的有什麼陷阱的話,那麼一萬人也值得吳軍出手了,畢竟守軍總數也就兩萬左右。

兵力不足,這纔是高季昌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

高季昌目光閃爍,沉吟許久,卻是無法做出決定。

不過隨即,他向樑震拱手道:“前輩,本帥的確不知道該如何決斷,還請前輩教我!”

樑震苦笑道:“老夫又何嘗不是如此?”

他仔細想了許久,這才道:“節帥,咱們可以這麼分析:如今的局勢,敵軍有沒有陷阱的可能性都很大。”

“若是敵軍的確兵力空虛,而我軍也沒有對敵軍發起進攻,那麼對咱們的影響並不大,對我軍的援軍或許有一定的影響,但也不會太大。”

“畢竟即便是敵軍兵力較少,咱們也未必能逼迫敵軍回援。”

高季昌點了點頭表示認可,又神情嚴肅的認真傾聽着。

“反過來,若是敵軍的確有陰謀,而我軍卻一腳踏了進去,那麼我軍輕則損兵折將,重則連江陵都有可能失去!”樑震緩緩說道,語氣雖然平淡,但十分沉穩。

高季昌聽明白了他的意思,無非就是兩者的收益與風險的不同罷了。

若是中了敵軍的計謀,他們將會損失慘重;反過來,即便他們擊敗了敵軍,收益也不會太大。

明白了樑震的意思後,高季昌終於做出決斷。

“三天後的一戰,就以我軍未準備好爲理由,直接拒絕了吧!咱們還是老老實實的守住江陵,坐看咱們的援軍和吳軍交戰!”高季昌看向衆人,沉聲說道。

衆將雖然心中還有些不甘心,但高季昌已經做出了決定,而且他們自己也沒有把握擊敗吳軍,所以最後也只能接受主帥的安排。

第二天,高季昌派人前往吳軍營地,向吳軍通報了他的決定。

面對高季昌的使者,楊渥並沒有直接出面,而是讓李章代爲接見。

在得知高季昌最後的決定後,楊渥臉上露出一個“我就知道如此”的表情。

朱瑾等人卻是好奇的問道:“大王,不知道萬一敵軍真的出城與我軍一戰的話,大王有個辦法取得必勝?”

他們沒法不好奇,畢竟周宗雖然按照楊渥的吩咐,故意向高季昌說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以讓其感到迷惑,從而不敢輕易出城交戰。

但誰又能保證高季昌真的不敢出城一戰呢?

若是到時候守軍真的大舉出兵,準備按照吳軍下的戰書來一個堂堂正正之戰,到時候吳軍就要頭痛了。

若是真的與敵軍一戰,那麼以七千兵力對抗可能高達兩倍的敵軍,這顯然有些冒險了。

但若是不與敵軍交戰,雖然那樣一來吳軍只要退守營地,敵軍也奈何不了他們,但楊渥的臉面可就丟盡了。

要知道這可是楊渥主動去下的戰書,結果臨到頭來卻避而不戰,傳出去之後定然會被天下人恥笑。

尤其是這還是楊渥本人做出的決定,如今楊渥在這裡的消息還是一個秘密,但今後卻必定會傳出去,到時候丟臉的就不僅是楊渥本人了,便是吳國也會因此而丟臉。

不過楊渥既然敢於去下戰書,那麼就應該有一些把握纔對,可惜他卻沒有說出自己的倚仗。

此時,面對衆將的疑問,楊渥卻是依舊沒有回答,只是笑着說道:“今後你們就會明白了!”

除此之外,他卻再也不肯說什麼了。

……

荊門縣南,圍林驛。

經過三天時間的行軍後,王茂章統領的北路吳軍終於趕到了這裡。

此時天色已黑,而前方距離荊門縣城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王茂章並沒有下令連夜趕路,而是決定在這裡休整一夜,明日再繼續行軍。

對於這個決定,侯瓚、郭崇韜、柴再用等人都沒有表示反對。

樑軍從襄州南下江陵,共有兩條道路可以走。

第一條就是走西面,經過當陽南下。

當年劉備就是走的這條道路,不過曹操在得知消息後,當即率領虎豹騎發起三百里大追擊,最終就是在當陽長阪坡追上劉備,並且將其打得大敗。

可惜在後世,這樣一場經典的騎兵追擊戰,卻在演義裡面成了趙子龍和張飛二人逞能的地方,搞得好像劉備纔是真正的勝利者一般。

而除了走當陽南下這條路外,另一條路就是從荊門南下。

按照打探到的消息,這一次樑軍南下就是選的第二條路線。

寇彥卿之所以會如此選擇,應該是與當陽這條路線相對較爲崎嶇有關。

因爲要經過荊山山脈連綿的山區,寇彥卿擔心吳軍會以少量精銳軍隊把守要道,阻擊樑軍的南下,而以主力繼續攻城。

那樣一來的話,若是樑軍不能及時突破封鎖,那麼江陵就有可能被吳軍提前攻破。

而走荊門這條路線的話,地勢就要平坦許多,行軍速度自然更快,而且還不容易遭到攔截。

當然,寇彥卿選擇這條路線對於吳軍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畢竟平坦的地形不僅有利於敵軍行軍,更有利於吳軍的騎兵發揮。

此時,安下營寨後,王茂章等將領齊聚一堂,開始商議軍情。

首先自然是範遇開口彙報,他作爲長劍都的指揮使,這一次也是親自負責情報。

“咱們現在的位置在圍林驛,距離荊門縣城還有三十五里,以咱們的行軍速度,明天應該就能抵達荊門了。”

“而敵軍方面,按照剛剛打探到的消息,敵軍此時應該已經到了樂鄉,距離荊門縣城應該有七十五里。”

“從敵軍的規模來看,敵軍兵力大致應該在四萬三千人左右,其中騎兵數量不詳。”

……

範遇清晰而又簡略的介紹着打探到的軍情,衆將則紛紛盯着地圖,將剛剛介紹的一些軍情在地圖上標註出來。

荊門附近,同樣有一些山川,部分地區更是較爲險要,這並不利於吳軍的進攻。

而且在荊門西北不到二十里處,還有一座縣城,名爲長林縣,若是被樑軍佔領的話,到時候要擊敗樑軍同樣會變得困難許多。

在仔細分析了形勢後,衆將的臉色都有些凝重。

(今天有些頭痛,所以只有兩更,明天繼續四更)

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三百三十一章薨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十章 悠閒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三百零八章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
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三百三十一章薨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十章 悠閒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三百零八章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