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

對於李神福的能力,楊渥當然很清楚,讓朱思勍跟隨他去攻打杜洪,這基本上就是在爲他提供立功的機會。

朱思勍要想迅速升爲都指揮使,最大的難點在於他的資歷不夠,去年的時候他還是楊渥身邊一個曾經擔任過營指揮的侍衛統領,短短一年時間就升遷爲了指揮使,這升遷速度已經夠快了。

不過資歷這種東西是需要時間來熬的,楊渥現在等不了那麼久,他打算今年之前就完成軍隊整編,而要想在軍隊整編過程中爲自己的親信將領撈到足夠好處,那就要在整編前儘量將他們的級別提拔起來。而熬資歷既然來不及,那就只能以功績來補了。

和楊行密又聊了一會後,楊渥告辭離開。

剛出了書房,便見到範遇一臉喜意的過來道:“世子殿下,有好消息啊!”

範遇自從當了負責整個淮南情報的長劍都指揮使後,便留在楊行密身邊,不過在他眼中還是楊渥更加親近一些。

“哦,不知是什麼好消息?”楊渥緩步走回自己的院子,一邊走一邊對範遇說着。

“年初殿下不是讓屬下派人去閩地尋找占城稻嗎?如今派去的人已經回來了!”

“什麼?已經回來了?可曾找到我說的占城稻?”楊渥大喜,連忙問道。

“是的,已經找到了,而且這次還帶回了一些種子。”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爲本,商爲末”的話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爲至理,即便是宋朝號稱商業如何發達,但農業的發展依然被放在了首位。

江南之地之所以在宋朝後成爲天下最爲繁華的地區,與江南農業的迅速發展也離不開關係。這其中,占城稻的推廣對於江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占城稻是出產於中南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以其原產地,位於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爲名,又稱爲早禾或佔禾,屬於早秈稻。

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

楊渥記得,這種優良的稻種就是在這個時期傳入閩地的,歷史上一百年後,北宋時期,1011年,宋真宗因江淮、兩浙地區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達三萬斛,分別在長江、淮河以及兩浙地區推廣,極大的提高了作物產量。

自此以後,水稻才真正成爲中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這種作物產量非常高,農民撒下去的種子通常可以收穫二十倍左右的稻穀。這與小麥四倍於種子的產量相比顯然是非常可觀。再加上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氣候溫暖溼潤,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甚至三季,這意味着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種植的水稻要比小麥多出好幾倍。

若是能在淮南先行推廣這種占城稻,讓淮南的糧食產量大大提高,或許也就不會遇到之前楊行密說的廣陵糧倉快空了的情況吧。

所以在年初的時候,楊渥便讓範遇派人前往閩地尋找稻種,並且告訴他,如果在閩地找不到,那就算尋到占城去也一定要找到。沒想到還真的在閩地找到了。

“總共帶回來多少種子?”楊渥連忙問道。

“是這樣的,屬下派去的人在閩地雖然找到了占城稻,不過當地種植的人也不多,能夠提供的種子還不到一百斤,如今已經運回來了。不過這點種子實在太少,所以咱們的人決定通過在泉州那邊認識的一個經常跑占城的商人,親自跑一趟占城,到那裡去購買稻種。”

“哦!”楊渥有些失望,不過這個結果倒也正常,歷史上宋真宗能在閩地一次性取得三萬斛稻種,那是因爲占城稻傳到閩地已經有一百多年時間了,種植的面積比如今大多了。

不過大規模推廣占城稻可不是一件小事,農民早就習慣了種植原本的本土稻種,突然改種別的稻種,若是到時候水土不服導致顆粒無收怎麼辦?即便楊渥是淮南節度留後,是吳王的世子,但要強行推廣這麼重要的事情在節度使府中肯定也會有較大爭議。

如今既然已經有一百斤稻種運到,就可以先種植這些稻種,用事實來說服淮南的主要官員,讓他們同意自己的計劃。

當然,要試種乃至推廣占城稻,楊渥自然沒有那個時間親自去做,所以他必須找到一個對此上心,又在淮南具有一定威望的人來做才行。而這個人楊渥也想到了,那便是掌書記高勗。

高勗素來對農業發展非常重視,當初楊行密剛剛平定淮南時,他便多次建議楊行密勸課農桑。而且他擔當掌書記的職務多年,作爲楊行密的心腹謀士,在淮南威望深厚,是作爲推廣占城稻的極佳人選。

想到這,楊渥重振精神,匆匆拉着範遇道:“走,隨我去見高書記!”

高勗正在書房不遠處的一間房裡辦公,剛進去,只見房內正有十餘個小吏在忙前忙後,高勗本人也非常忙碌,時不時對那些小吏吩咐着。

見到楊渥進來,高勗連忙起身道:“世子殿下大駕光臨,老朽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哪裡的事,倒是我打擾了高書記辦公纔是。高書記如今很忙嗎?我如今有件重要的事情需要與先生商議一下。”楊渥點頭笑道。

高勗微微一猶豫,道:“老朽還有一件重要的公務需要及時處理,耽誤不得,若是世子殿下的事情不急的話,還請殿下稍等片刻如何?”

楊渥一愣,見旁邊範遇像是要發火的樣子,連忙給他打眼色制止,笑了笑道:“既然如此,那高書記先忙,我的事情不急,就先在隔壁等候高書記。”

回到隔壁房間,範遇有些不滿的道:“殿下,這高書記也太不近人情了吧?仗着自己是大王心腹,資歷又老,連殿下也敢如此怠慢。”

楊渥搖頭笑道:“也算不上怠慢,事情有輕重緩急,高書記執掌節度使府各種具體事務,想必是真有什麼急事不能耽擱吧。”

他看得出來,高勗真的不是有意怠慢他,而且他爲人謙遜守禮,過去楊渥還只是個小孩子時,高勗便從沒怠慢過,不可能說到了如今楊渥被冊封爲節度留後了反而去怠慢他。

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二章 人選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六百零二章晉王
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二章 人選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六百零二章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