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

此時的太子楊炅早就已經成親了,娶的太子妃乃是李承鼎的女兒。

李承鼎之前一心想要保持中立,不願摻和到儲君之爭裡面來,不過他身爲吳國頭號功臣李神福的長子,如今又是吳國的統兵大將,哪裡是他想避開就能避開的。

而楊渥對於如今的太子楊炅也較爲滿意,或許他做不了開拓之君,但要做個守成之君卻是綽綽有餘的。

對於如今的吳國來說,統一天下的重任很可能在楊渥時代就能完成,接下來的吳國並不需要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反而需要一個能將吳國基業傳遞下去的守成之君。

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極爲興盛,但最終卻二世而亡,缺的就是一個能守成的君主。

只要政權能夠成功傳承兩三代人,那麼吳國這個朝代基本就能穩定下來。

楊炅的性格較爲溫潤,又極爲重視文治,這樣的人若是繼承皇位的話,或許不能進一步擴充吳國的地盤,但至少將來不會瞎折騰,不至於出現像楊廣那種過度使用民力,結果導致天下大亂的情況。

再加上楊炅又是嫡長子,所以楊渥當然希望他將來能夠成功繼位。

這一次討伐蜀國,對於楊炅來說無疑是一個鍛鍊能力、提升威望的好時機,所以楊渥當即就決定將由他來領兵。

不過楊炅畢竟太年輕了,而且之前沒有領兵的經驗,所以除了楊炅外,還必須給他配一個副統帥才行。

這個副統帥的人選,楊渥很快就想到了老將周本。

就能力和威望而言,周本擔任大軍統帥肯定是足夠的,此外他還是楊炅的外公,有他照顧着,不用擔心兩人之間發生矛盾。

唯一值得擔心的便是,如今周本的年齡都六十多歲了,他還能率軍遠征嗎?

楊渥當即便將自己的想法向衆人提出來,並詢問周本本人的意見。

周本當即便大聲道:“陛下多慮了,老臣如今還能毫不費力的開三石弓,如何領不得軍?若是陛下不放心的話,老臣願立下軍令狀,不用半年,最多三個月就能將蜀國拿下;若是不能,老臣甘願受罰!”

楊渥聽了頓時哭笑不得,這些老傢伙難道一個個都這麼喜歡逞能嗎?而且軍令狀這種東西豈是兒戲,怎麼能隨便立下?

而且歷史上一般像這樣不服老的,最後的下場往往都不怎麼好,所以此時楊渥反而有些後悔起來。

不過一來話已經說出口,而且周本本人也堅持要領兵,二來除了周本外,最合適的領兵人選也就李承鼎一個,但李承鼎如今還擔負着懷州、衛州、澤州、孟州這四州的防守重任,輕易離開不得,除此之外就沒有比周本更合適的領兵人選了。

所以猶豫了片刻後,楊渥最終還是決定讓周本領兵。

不過考慮到歷史上後唐伐前蜀時的實際領兵之人乃是郭崇韜,楊渥也決定這一次也讓郭崇韜擔任大軍的軍師;若是再加上駐守關中的柴再用,想來也出不了問題。

除了北路大軍的統帥外,南路的統兵將領人選很快也確定下來由劉信擔任。

這樣一來,南路由劉信統領三萬大軍從歸州入蜀,北路則由楊炅、周本、郭崇韜、柴再用四人共統領五萬大軍從鳳翔發起進攻,南北夾擊,定能一舉將蜀國拿下。

計議已定後,吳國的戰爭機器很快就運轉起來,各路大軍開始調動。

南路軍那邊,吳軍一直都有三萬禁軍駐守在江陵府到峽州一線,隨時都可以動用,真正需要調集兵力的是北路軍。

目前吳國在關中的駐軍並不多,只有三萬人,而北路軍按照計劃將有五萬兵力,此外關中還必須留下足夠兵力防守,所以除了原本的駐軍外,至少還需要調動三萬人過來。

這麼多的兵力調動,自然不可能瞞過蜀國;再加上去年派張延翰出使蜀國,固然是摸清了蜀國的情況,但同時也讓蜀國起了警惕之心,加強了利州、梓州等地的防備。

爲了儘可能的迷惑蜀國,讓蜀國放鬆警惕,在調集軍隊的同時,楊渥又對外放出謠言,聲稱即將出兵討伐唐國;與此同時,楊渥又派遣張延翰再次出使蜀國,並以敵國之禮向王衍寫了封信。

信的開頭,楊渥用的是“大吳皇帝致書大蜀皇帝”這個稱呼,而信的內容也多是傳達兩家交好之意。

楊渥甚至還專門讓張延翰帶了一些吳國特有的珍玩等送給王衍作爲禮物,以示交好。

這樣的舉動若是王建還在的話,肯定瞞不過他,但王衍雖然繼承了蜀國的基業,卻顯然沒有繼承王建的狡詐。

在見到楊渥的書信,又收到楊渥送去的禮物後,王衍果然大喜,對身邊親信之人說道:“看來吳國目前急着攻滅唐國,對咱們蜀國並沒有企圖;朝中百官之前要朕加強防備,如今看來是他們多想了。”

王衍身邊的親信都是些阿諛奉承之輩,哪裡懂得軍國大事?聽了王衍之言後不僅不加以勸阻,反而道:“陛下所言甚是,我國有山川險阻,又有數十萬強兵,吳國哪裡敢來進攻?那些大臣們之所以要陛下加強防備,不過是想趁機擴大自己手中的權利罷了。”

王衍這人貪圖享樂,但有一件事他還沒有完全糊塗,那就是兵權要死死抓在自己手中,不能隨意下放,以免地方勢力坐大。

此時聽了親信之言,頓時覺得極爲有理,當即便下令,將之前調往邊境的各路軍隊悉數調回成都,同時又下令派遣歐陽彬爲使者出使吳國,同樣用敵國之禮致書楊渥,稱“大蜀皇帝上書大吳皇帝”,並傳達交好之意。

三月,張延翰與歐陽彬一同抵達洛陽,在得知王衍的舉動後,楊渥頓時大笑起來:“王建一世梟雄,沒想到生的兒子確是如此無用,實在給他老子丟臉啊!”

此時吳軍已經完成了集結,同時糧草積蓄也已經準備妥當。

於是,當楊渥在洛陽接見蜀國使者歐陽彬時,吳國的大軍卻已經從鳳翔和峽州兩地同時對蜀國發起進攻了。

此時,鳳翔城外,楊炅、周本、柴再用、郭崇韜還有李從儼等人都匯聚在此。

望着源源不斷的吳國大軍正在向前進發,楊炅心中不勝感慨。

“昔年父皇十六歲就領兵征戰,十八歲時就率軍平定田覠、朱延壽、安仁義三人的叛亂,之後不久又率軍攻滅了越國,並領軍北伐,威震華夏;而我如今二十歲了,居然才第一次領兵上戰場,實在差的太遠啊!”

不過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當初楊渥初領兵時,麾下不過數千人;而如今楊炅初次領兵就有五萬大軍歸他指揮,可見如今吳國與當初相比,實力增強了不知多少倍。

這一次討伐蜀國,南路軍那邊自不用說,走的乃是由歸州沿長江逆流而上的道路;而北路軍這邊則是從鳳翔出大散關,先攻取鳳州、興州兩地,之後再出兵奪取三泉縣,攻打興元府。

等到佔領興元府後,再進一步南下發起進攻。

這個用兵方略其實說穿了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一路上若是敵軍堅守城池的話,吳軍就不得不發起強攻;但蜀國原本就有山川險固作爲憑恃,所以強攻敵城原本也是計劃之中的。

“作爲前鋒出徵霍彥威的已經率領一萬軍隊向威武城出發了,按照時間來算,此時應該有消息傳來是。”楊炅心中想着。

威武城便是蜀國在鳳州北面建立的堡壘,乃是蜀軍對抗岐軍的最前沿;吳軍要攻打鳳州,首先便要攻打威武城。

這時,跟隨在一旁的李從儼開口詢問道:“太子殿下可是在擔心接下來的戰事?”

這一次大戰,雖說吳國也準備了大批糧草作爲軍用,但要運到鳳翔來還是件麻煩事;所以爲了儘可能的減輕後勤負擔,楊渥便下令讓李從儼擔任轉運使,負責後勤供應,也算是間接的在消耗鳳翔的實力,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面對楊渥的詔令,李從儼卻沒有絲毫怨言,而是竭盡全力的供應大軍糧草,不僅如此,這一次伐蜀國,李從儼還派出了五千軍隊隨吳軍一同出征。

看上去,李從儼似乎對朝廷極爲忠心,這種態度讓楊渥極爲滿意。

“對於戰事孤倒是不擔心,以我軍之強盛,豈有不勝的道理?孤所擔心的是,若是敵軍堅守城池,我軍就不得不強攻,到時候不知該有多少將士要戰死沙場了!”聽了李從儼的問話,楊炅在馬背上嘆息道。

一旁,周本聽了後頓時不以爲然的道:“殿下仁慈,不過正所謂慈不掌兵,只要能討平蜀國,即便付出些傷亡又能如何?”

就在這時,前方有信使策馬朝這邊飛奔而來,一路上都在大聲喊道:“前方捷報,敵軍不戰而降,我軍已經攻佔威武城!”

“什麼?已經攻佔威武城了?”楊炅等人聽了頓時大喜過望。

威武城乃是此次出兵的第一戰,能夠兵不血刃將其拿下,這肯定是一個好兆頭。

(下午還有一章)

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六章 家宴(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
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六章 家宴(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