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

“閣老如今身體不適,還要多多休養纔是,不能操勞政務。不過孤這裡卻是有一份差事讓閣老來做,不知閣老意下如何?”一句話就剝奪了高勖的首輔權利後,楊渥卻是突然說道。

“不知大王有何差遣,只要老臣能夠做到,定當竭誠去辦!”高勖有些虛弱的說道。

“閣老放心,這件事對你來說並不難!你也知道,孤的太子如今已經快五歲了,也是該給他找個合適的老師了,孤準備由閣老來擔任這個太師之位,負責教導太子,不知閣老意下如何?”

“讓老臣來做太師?”高勖眼神一亮。

wWW★ тt kān★ ¢ 〇

以吳國如今欣欣向榮的態勢,將來開創一個偉大王朝都是有可能的。

但要將這個王朝傳承下去,那就必須有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楊炅作爲如今吳國的王太子,不僅是楊渥的嫡長子,同時還是他唯一的一個兒子,從哪個角度來看楊炅都應該是將來的繼承人。

所以目前自然是要重點培養,將其教導爲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高勖之前聽了楊渥的話,還以爲自己接下來就只能回家養病去了,雖說他也不覺得有什麼不滿,但心中總是有些遺憾;沒想到突然被賦予了這項重任,自然心中極爲高興。

“大王願意將如此重任交託給老臣,老臣自然是甘之如飴,豈有不願意的道理?”

楊渥滿意的笑道:“既然如此,那麼太子將來的培養,孤可就交給太師了!當然,太師。如今還是以休養身體爲主,教導太子不過是閒暇之餘的事情!另外,太子畢竟年幼頑劣,若是他玩鬧起來不肯用功,太師只管管教,無需有任何顧忌!若是他不服管教,孤定然饒不了他!”

“大王之言老臣銘記在心,定會好好教導太子!以太子的聰穎,定會好好學習的!”高勖連忙答道。

以楊炅如今的年紀,主要還是以讀書識字爲主,這些事情本來是不需要高勖親自教導的,不過如今他正好需要養病,所以楊渥也就將這些事情都交給他了。

有了太師,三師中的的太傅和太保自然也要確立。

對此楊渥乾脆也極爲省事的任命周隱爲太傅,以李承嗣爲太保。

至於三孤,暫時卻沒有確定下來。

安撫了高勖之後,楊渥命侍衛扶他回家中休養,同時命太醫直接去高府居住,以隨時看護病情,防止意外;此外,楊渥又從宮中賞賜了大批適合治療的藥材,以示優待。

楊渥如此厚遇,自然讓高勖等人心中感動,爲自己跟隨了一個寬厚的明君而感到高興。

不過,關於高勖病倒之後該由誰來接替,卻是讓許多人有了一些心思。

所以或許如今內閣的幾個學士沒有爭奪的想法,但其他人卻未必如此了。

雖說有資格代替高勖處理政務的人依舊只有如今內閣的那幾個大臣,但對其他人來說,他們也有自己支持和親近的人。

所以他們當然是更加希望與他們親近的人來代替高勖。

第二天,中極殿上,朝會之時。

“如今高閣老病倒,不能處理政務,孤打算讓工部陳尚書來代高閣老處理政務,諸位可有異議?”

衆臣沒有想到的是,朝會剛剛開始,楊渥並沒有與他們商量,便拿出了自己的主張。

在以往,像這種重要的人事任命雖說最終也是由楊渥來拿定主意,不過他一般都會和其他人商議一番再做決定,像今天這樣獨自拿主意的卻是很少。

不過更讓衆臣感到驚訝的是楊渥選擇讓陳彥謙來接替高勖處理政務。

按理說,高勖病倒,那就應該由僅次於高勖的周隱來接替;即便不用周隱來代替,那麼在六部尚書中,也有幾個資歷威望都比陳彥謙高的,足以代替高勖來處理政務。

所以衆臣想不明白爲什麼楊渥會用陳彥謙。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明白這其中的原因,比如內閣中的諸位大臣就都很清楚,陳彥謙乃是楊渥一手選拔,一手培養出來的,可以說是楊渥真正的親信之人。

相比之下,如今的內閣之中的衆臣,還沒有一個是楊渥自己培養的親信,全都是當初追隨楊行密的老臣。

這麼算的話,楊渥會讓自己的親信來接替高勖,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誰也不好反對什麼。

內閣之臣都沒人反對,其他衆臣心中雖然還有疑問,但此時也沒有幾人敢出來反對了。

見此,楊渥直接宣佈由太師高勖繼續兼任首輔大學士的職務,但以安心養病爲主,平時不處理公務。

同時又命工部尚書陳彥謙爲東閣大學士,暫時代高勖處理朝中政務。

這個任命一出,許多人便明白,楊渥這是準備讓陳彥謙來接高勖的班。

想到陳彥謙在擔任工部尚書之前一直不顯山不露水,除了營建金陵城的功勞外,並沒有其他顯著的功勞,如今竟然一下子就成了“代丞相”,衆臣心中免不得有些嫉妒。

“陳彥謙既然升任東閣大學士了,那麼他的工部尚書一職也就空缺出來了。孤以爲,應當由主持過捍海堰工程的泰州刺史楊信來擔任,諸位可有異議?”

還不等衆臣從陳彥謙的突然任命中清醒過來,楊渥接着又拋出了一個新的任命,而且比之前對陳彥謙的任命更加讓人驚訝。

陳彥謙不管怎麼說之前也是工部尚書,而且在擔任工部尚書之前曾經在升州刺史的位置上坐了五年多時間,資歷也差不多了。

但楊信的話,從天佑元年考中進士以來,不過五年時間,就從一個小小的縣令迅速被提拔爲泰州刺史,如今更是一步越過了布政使、巡撫、各部侍郎等級別,一下子就做上工部尚書,這個提拔就有些嚇人了。

當然,楊信的身份也有其特殊之處,那就是楊信乃是楊渥的族兄,是真正的宗室之人。

雖說楊渥並沒有給楊家其他族人爵位,但他們的宗室身份卻得到了承認。

而楊信這一支在楊家衆多族人中又是與楊渥血緣關係最近的一支,再加上他本人的努力和沉穩的性格,所以楊渥纔會突然提拔他。

“臣等沒有異議!”

正當衆臣還在思考這其中的緣由時,內閣的幾個大臣卻已經站出來表態了。

見此情形,其他人自然也只能同意楊渥的決定。

“看來大王如今是想要在文官之中大力提拔親信了!”想着楊渥接連做出的兩個任命,衆臣心中都有了這樣的想法。

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各國立國之後一般都會大肆加封宗室,像朱溫的幾個兒子包括養子和侄子都被封王,王建的兒子同樣也被封王,便是剛剛立國的楚王馬殷,他的所謂左右相國,也都是由他的兩個弟弟擔任的。

而吳國到現在爲止,還只有楊渥的一個弟弟被封王,其他宗室之人基本都沒有爵位,這反而是不正常的。

所以這一次楊渥決意越級提拔楊信爲工部尚書,內閣衆臣纔會一點意見都沒有就同意了。

見自己的兩個任命都很順利的通過了,楊渥心中自然感到滿意。

這一次高勖突然病倒,對他來說既是一個考驗,同時又是一次機會,在內閣之中擴大他自己的親信力量的機會。

……

當楊渥正在忙着安排因爲高勖突然病倒而帶來的各項變動時,金陵城外碼頭邊,十多艘極爲高大的海船緩緩停靠在岸邊。

“大家都小心一點,不要碰壞了!”

“小心一點!”

“大家小心!”

隨着水手們的不斷吆喝,海船最終在碼頭邊停穩了,衆人迅速用長木板將船舷和岸邊連接起來。

“船上運送的到底是什麼,居然這麼小心?”

“應該是什麼貴重的物品吧?聽說我軍攻佔了福州之後,那裡有不少番商,或許是他們運來的一些稀罕物?”

碼頭邊,不少圍觀之人議論紛紛。

不一會兒,只見十幾艘船上傳來一陣馬蹄聲響,接着,在水手的牽引下,不斷有馬匹被運送上了岸邊。

“是馬!這是運馬的船!十幾艘船,只怕能運送上百匹馬吧?”

“應該不止,或許有兩百多匹馬!”衆人更加驚訝起來。

吳國的騎兵經常有乘船渡江的情況,但眼前這些船隻顯然不是在運送騎兵,他們運送的應該是從海外運來的新的馬匹!

吳國缺馬,這一點整個吳國上下官民都知道。

爲了獲得馬匹,朝中大臣們可是費了不少心思,用各種辦法搜刮購買馬匹,但取得的效果卻並不好。

一直到現在,吳國購買馬匹最多的一次也只獲得了五十多匹,這顯然是遠遠不足以滿足軍隊的需求的。

這也就好在這兩年吳國的重心轉到了南方,對於騎兵的需求大爲降低,對付馬殷、王延均等勢力,即便沒有騎兵也沒有多少關係。

不過將來要北伐的話,沒有強大的騎兵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這次一次性獲得兩百多匹馬,雖然數量依舊不多,但比之以前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

(嗯,的確是蔣延徽,已改正。另外,請大家多多支持正版,作者君就靠訂閱,大家都看盜版去了,作者君就只能吃土了。最後,求月票,求推薦票!)

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十二章 合議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章盧枇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十章 悠閒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
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十二章 合議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章盧枇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十章 悠閒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