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

晉軍大營裡,衆將此時的臉色都非常難看,許多人甚至已經流露出驚慌的目光。

吳軍的援軍來得太快了,即便是李存勖已經儘量將吳軍到來的時間估計得早一些,但最後的結果卻還是出乎他的意料。

事實上這樣的結果本來也算正常,畢竟被晉軍包圍起來的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吳軍的最高統帥吳王楊渥,在這種情況下,各部吳軍若是不發了瘋一般的趕來救援,那纔是怪事。

要說晉軍唯一存在的問題,或許就是他們未能及時攻破吳軍的防線吧,尤其是最後關頭的突然崩潰,實在是太折損士氣和耽誤時間了,否則晉軍未必就沒有希望取勝。

如今擺在晉軍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就是立即決戰。

此時吳軍一方趕來的援軍並不多,整體兵力雖然佔有一點優勢,但並非絕對,若是決戰的話,晉軍還有一絲取勝的機會。

然而李存勖卻明白,在大軍士氣低落,而敵軍卻士氣高昂,且敵軍隨時還有更多援軍趕到的情況下,要想取得勝利,唯一的機會就在於楊渥會犯一些低級錯誤,但問題是這可能嗎?至少李存勖認爲不大可能。

此時任誰都能看到吳軍的優勢所在,只要堅守等待援軍進一步到達,那麼吳軍就能取得徹底的勝利,在這種時候想要擊潰吳軍,其難度猶如登天一般。

既然決戰不可取,那麼就只能選擇第二種應對之法了,那就是立即撤軍。

現在吳軍援軍不多,若是趁此時機果斷撤兵,或許還能安然回到河北。

在劉家村渡口那裡,當初渡河的船隻還在,晉軍的水軍也保留着,若是能抵達渡口處,在水軍的全力配合下,應該能將一部分軍隊撤回河北去。

畢竟渡河南下的時候,那些船隻不僅要運送三萬五千軍隊渡河,同時還要運送他們的糧草輜重,軍械鎧甲,以及騎兵的馬匹等,需要的時間自然很長。

而如今經過一番激戰後,各部晉軍加起來已經摺損了一萬餘人,需要渡河的兵力大爲減少,再加上關鍵時刻可以放棄那些物質和騎兵的戰馬,這樣的話或許能將剩餘大精銳將士運送回河北,最大程度的保存實力。

然而這樣做的話,不僅意味着承認此戰的徹底失敗,同時也意味着楊劉南城中李周率領的一萬多守軍、鄆州城內李嗣源率領的五千精銳,最後都會被放棄。

更意味着晉軍的南進策略的徹底失敗。

在付出了這麼慘重的代價後,在損失了這麼多的精銳後,最終卻什麼都沒有得到,李存勖想象不出將來會是什麼樣子的,更想象不出回到河北後又將面臨何等命運。

決戰?取勝的希望太過渺茫,反而有較大可能全軍覆沒與此,這樣冒險的決定李存勖不敢去做。

撤退?付出的慘烈代價全都白費,父子兩代人數十年艱苦奮戰的夢想將成爲幻影,這樣的決定李存勖不願去做。

面對這兩難的抉擇,便是向來果決的李存勖此時也變得猶豫起來,坐在那裡閉目沉思,半天都沒有開口。

一旁,剛剛率部趕到這裡的石敬瑭頓時坐不住了。

他小心翼翼的提醒道:“大王,此時敵軍援軍正在不斷的趕來,不管是撤兵還是決戰,還請大王早做決斷!”

他昨天率領五千騎兵,在另外三千相對老弱的步軍的配合下,負責大軍的右翼,不僅要牽制柴克宏率領的五千騎兵,同時還要牽制朱思勍率領的五千步軍。

吳國的騎兵雖然名聲不如晉國騎兵響亮,同時培養騎兵的難度也遠遠高於晉國,但他們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真打起來的時候卻未必就比晉國騎兵差。

而朱思勍的五千步軍更是實力遠在晉軍三千步軍之上。

在得知吳王楊渥率領的中軍陷入晉軍包圍,正在苦苦支撐時,不管是柴克宏還是朱思勍都如同發瘋了一般的猛攻,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趕去支援。

而石敬瑭自然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他率領部衆組成堅固的防線,堅決攔截,整整一天的時間裡,吳軍都未能前進半步,這期間石敬瑭面對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不過等到天色快亮的時候,他突然得到消息說,有一支五千人吳軍已經繞過他的防線,向南方趕去了。

這支軍隊其實便是王儼儔和周鄴率領的援軍,他們一路上都在繞道,沒有與晉軍糾纏,一路南下,反而趕在柴克宏和朱思勍的前頭去了。

但石敬瑭卻不知道這是從楊劉南城趕來的援軍,他還以爲是對面的吳軍分兵了,所以他也選擇分兵去攔截。

結果等到他發現自己搞錯了,吳軍並沒有分兵時,防線已經被突破了。

這下石敬瑭只好且戰且退,最後趕來與李存勖匯合。

經過一整天的激戰,他麾下將士同樣傷亡極大,原本八千步騎軍此時只剩下不到五千人,尤其是作爲主戰力的騎兵折損不少,還有許多騎兵將士失去了戰馬,只能步戰。

面對石敬瑭的提醒,李存勖擡頭看了一眼,用沙啞的聲音問道:“石將軍,你覺得咱們現在若是與敵軍決戰,有機會取勝嗎?”

“這個……”石敬瑭有些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李存勖道:“有什麼話你只管說,孤難道是聽不得真話的人嗎?”

對於石敬瑭這個原本李嗣源麾下的將領,李存勖此前並不怎麼看重,最多隻是覺得此人善於騎射,所以將他調到自己身邊充當侍衛,但李嗣源卻對此人極爲器重,請求將石敬瑭調到軍中。

那時李存勖已經從李嗣源身邊將李紹榮(元行欽)要過來了,所以面對李嗣源的請求也不好拒絕。

不過這一次渡河大戰,卻讓李存勖看到了此人的能力,所以對他也很器重起來。

只聽石敬瑭斟酌了一下,這才小心答道:“大王,請恕末將直言,此時若是決戰,我軍取勝的希望並不大。”

若是在其他時候石敬瑭這麼說,其他將領比如趙在禮、李紹榮等人肯定要站出來激烈反對;但此時這些人都沒有說什麼,反而目光中流露出贊同之色,很明顯他們也認爲此時決戰對他們不利。

見到如此情形,李存勖自然是大失所望:“看來衆將都認爲此時打不得,那麼孤即便強行決戰,又有何用?”

想到這,雖然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甘,但李存勖最後還是在理智的作用下艱難做出決定:“傳令,撤兵!”

衆將聽了頓時鬆了口氣,紛紛呼道:“大王英明!”

……

既然做出了撤兵的決定,李存勖頓時又變得果決起來,重新恢復了往日的鎮定與從容。

撤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敵軍陣前撤兵,那就更加危險了。

歷史上因爲撤兵時發生意外,結果導致全軍潰敗,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李存勖身經百戰,自然知道此時要做好周祥的準備才行。

他從容下達撤退命令,安排好各部將士撤兵的先後順序,並且決定親自率領騎兵斷後,保證大軍的安全。

當然,除了部署撤兵外,李存勖也沒有忘記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派出信使去給鄆州城中的李嗣源和楊劉南城的李周傳信,讓他們不要等待援軍了,立即率部突圍,或許還有殺出重圍的機會。

雖然李存勖也知道在吳軍的重重圍困之下,這些信使很難突破封鎖將消息傳遞進去,但他也只能如此了。

很快,在李存勖的親自率領下,晉軍的騎兵全部集結起來,組成進攻的陣勢,彷彿決戰即將開始一般。

但與此同時,第一支撤退的軍隊卻已經得到命令,做好撤退的準備。

……

山坡下面,吳軍將領同樣已經匯合起來,在中軍簡陋的營帳裡商議軍情。

一夜的激戰讓各部將領都滿是疲憊之色,即便是李簡、周鄴、王儼儔等並沒有經歷大戰的將領,也因爲連夜的趕路而感到疲倦。

不過大戰即將來臨的場面卻讓他們的精神顯得較爲亢奮。

此時周本派出的後續援軍尚未抵達,而李簡帶來的援軍也只有一萬人,與晉軍相比兵力上的優勢並不大,唯一的優勢就在士氣上。

所以在這種情形下,許多將領都主張繼續採取防守態勢,以拖延時間爲主,只要等到更多援軍到來,今日一戰就能取得最後勝利。

即便是楊渥也覺得,現在不應該繼續冒險,而應該首先保證勝利。

就在這時,外面侍衛匆匆進來稟報:“大王,諸位將軍,敵軍騎兵正在集結!”

衆將聽了紛紛神色一震,當即出了營帳,向晉軍陣營望去。

只見對面陣營中,密密麻麻的敵軍騎兵已經完全集結起來,彷彿鋪天蓋地一般,氣勢極爲駭人,讓人根本數不清到底有多少騎兵。

望着這般場面,便是久經戰場的李簡等老將也都感到震撼。

“這,這得有多少騎兵啊?晉國不愧是是晉國,光是這等騎兵規模就足以震懾四方啊!”衆將紛紛感慨。

是的,吳軍的騎兵若是全部加在一起同樣有上萬人,但問題是吳國的騎兵一般都是分散使用,每一次大戰最多也就投入四五千騎兵,像晉軍這樣集中上萬騎兵的場面,他們的確沒有見識過。

李簡當即懇求道:“大王,看來李存勖不甘心失敗,他還想繼續進攻。請大王立即返回山坡上坐鎮,末將等誓死奮戰,定要擊退敵軍!”

朱思勍等將領也都道:“請大王坐鎮後方觀戰,末將等定當誓死奮戰!”

敵軍上萬騎兵集結在一起,場面固然很可怕,但吳軍一方也不會畏懼。

一來吳軍原本就有大量騎兵,可以作爲機動兵力牽制一部分敵軍;二來吳軍的步軍早就組成陣勢,足以抵擋騎兵的衝鋒。

在面對陣型嚴整的步軍大陣時,騎兵的優勢其實並不大,甚至若是貿然衝鋒的話還有可能被打得大敗。

比如當年劉裕以三千步軍憑藉卻月陣大敗北魏的三萬鐵騎,依靠的就是強弓勁弩的威力。

如今吳軍同樣組成步兵大陣,背靠山坡,以強攻勁弩堅守陣線,自然不會畏懼敵軍。

當然,這般大戰一旦展開,場面肯定會有危險存在,所以衆將都勸楊渥回到山坡上安全的地方去。

楊渥卻笑道:“不然,敵軍看似要進攻了,但實則卻是要撤退了。若是孤所料不錯的話,要不了多久,敵軍就要撤了。”

“敵軍要撤兵?”衆將紛紛表示不信。

現在晉軍的實力還很強,與吳軍決戰未必就會輸;但若是撤兵的話,那就是直接認輸了,而且楊劉南城和鄆州也直接放棄;以李存勖那喜好冒險的性格,他會這麼做嗎?

楊渥卻笑道:“李存勖或許會有不甘心,他雖然是喜好冒險之人,但他卻不是傻子。此時決戰他取勝的機會並不大,他不會那樣做的。”

看了衆將一眼,他接着道:“此外,即便李存勖想要冒險,但他麾下的衆將卻未必願意冒險。所以孤料他必然是要撤退了。”

其實說到底還是之前最後關頭的那次突然崩潰,給晉軍士氣帶來的打擊實在太大了。

當他們取得那麼巨大的優勢時,都未能獲取最後勝利,反而如同夢幻一般被敵軍的反衝鋒給擊潰,這樣的打擊令晉軍衆將至今如在夢中。

包括李存勖本人在內,此時都對自身的實力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所以他纔會做出撤兵的決定。

吳軍這邊,衆將對楊渥的判斷將信將疑,不過沒過多久,隨着第一支晉軍開始撤退,接下來更多的晉軍都在撤退,這一下衆將再無懷疑。

李簡當即站出來道:“大王,晉軍雖然在撤退,不過他們實力尚存,且有精銳騎兵斷後,若是貿然追擊只怕容易被伏擊。末將認爲,應該等待後續援軍抵達再做打算。”

楊渥點了點頭,道:“追擊是一定的,不過此事的確不能太急迫。咱們暫時只要先咬住敵軍就行,等到黃河邊上,那時纔是敵軍覆滅之時!”

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二十八章 逃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五十四章 婚事
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二十八章 逃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五十四章 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