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

“節帥如今要做的,首先就是親自前往吳王軍中請降,並且最好主動提出留在吳軍之中,以安吳王之心。”樑震提點道。

高季昌點了點頭,雖然親自去吳軍之中請降可能會有自投羅網的危險,不過事到如今他即便躲藏起來也沒用,不如主動去投降。

“除了主動前往吳軍軍營請降外,節帥還有另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勸降陸思鐸。”

“勸降陸將軍?讓他與本帥一同去投降吳軍?”

“不錯,此時陸思鐸一定也收到了襄陵兵敗的消息,他肯定也在遲疑不絕,若是節帥能成功勸說他,讓他與節帥一同投降吳軍,這就是大功一件。”樑震反對使用武力與吳軍一起內外夾擊消滅陸思鐸,因爲那樣會引來吳王的反感,不過若是勸降陸思鐸的話,那就只有功勞而不會引來反感。

“至於降吳之後該如何應對,那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總的來說,節帥身爲一方節度使,只要主動請降,吳王一開始必然會對節帥表示禮遇;若是今後節帥能夠安分守己,不要做任何容易引來猜疑的事情,尤其是與倪江軍等舊部不要有絲毫牽連,時間久了,或許吳王的猜疑就會逐漸淡去。”

高季昌聽了連連點頭,他知道樑震說的都是正理,若是投降吳國之後還經常與那些舊部聯繫,只怕任誰也不會容忍這樣的人。

下定決心後,他當即帶着幾個親信侍衛出城前往陸思鐸的軍營,勸說他一同投降吳國。

……

開封城外,此時已經是襄陵戰後的第三天,吳軍抵達開封的第二天。

中軍營帳內,楊渥一邊翻看着近期從各處發來的最新,一邊漫不經心的向範遇問道:“前往霍彥威、陸思鐸等處的勸降使者還沒回來嗎?”

“回稟大王,陸思鐸那邊目前還沒有消息傳來,不過去勸降霍彥威的使者已經回來了。”

“使者怎麼說?那霍彥威準備投降嗎?”

“大王,那霍彥威讓自己的心腹幕僚出面接見使者,他自己卻以有事在忙爲理由,沒有接見使者。”

“嗯?”楊渥有些詫異,即便霍彥威再怎麼忙,也不會真的忙到連接見吳國使者的時間都沒有的地步,除非他根本就不想見。

“看來此人是拒絕投降了?孤倒是沒想到這霍彥威都到這個時候了居然還不投降,難道他覺得樑國還有希望撐下去不成?”

“臣也有些疑惑,據使者回報說,那霍彥威雖然沒有接見他,但霍彥威麾下的衆多將領卻極爲熱情的招待使者,那個霍彥威的幕僚更是時刻陪同在使者身邊,對使者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範遇道。

“哈哈哈……孤明白了,原來此人是這個打算。”楊渥聽了後頓時醒悟過來,道:“既然如此,那孤就暫時不理會他。”

範遇依舊有些不明白,見此楊渥解釋道:“你難道忘了齊州劉遵之不成?霍彥威的打算和劉遵之應該差不多,無非是打算等樑國覆滅之後再投降。”

“原來如此,多謝大王指點。”

“其他地方呢,有沒有什麼新的消息?尤其是河北的,晉軍目前有什麼新情況沒?”楊渥接着問道。

隨着樑國主力被消滅,樑國覆滅已成必然之事,接下來天下局勢將會進入晉、吳爭霸的新階段。

晉國這個敵人與樑國相比,其軍力上要強大不少,不過整體國力卻有所不如。

除此之外,樑國受到吳國和晉國的南北兩面夾擊,而晉國同樣廣受北方契丹人的襲擾,相比之下反而只有吳國在南方完全沒有敵人,能夠集中全力北上,這是吳國的一大優勢。

除了這個優勢以外,吳國的綜合國力在統合了樑國舊地以後,必然會達到新的高度,打持久戰的能力將比樑國更強,再加上吳國的核心區域在淮河以南,只要淮河以南的地區沒有遭到破壞,吳國就能放手與晉國爭霸。

而晉國的核心區域比如魏州等地,都距離黃河不遠,再加上晉國常年征戰,河北殘破,難以久戰。

從這個角度來看,吳國顯然要比晉國佔有更多的優勢,只要楊渥不犯大錯,集中兵力從容佈置,晉吳爭霸的優勢一方將會在吳國這邊。

“回稟大王,河北那邊的消息還是早些天的,晉王親自率領的五千精銳騎兵已經擊敗契丹人,目前還在追擊敵軍,據說已經到了幽州。不過臣覺得,在襄陵一戰的消息傳到河北後,晉王肯定會以最快的速度趕回魏州的。”範遇答道。

這時,外面侍衛進來稟報:“大王,派入城中勸降的使者已經回來了,目前在營帳外等候大王召見。”

“讓他進來吧。”楊渥點頭道。

昨日吳軍抵達開封后,楊渥就派人進城嘗試勸降戴思遠,如今過了一天使者纔回來。

“大王,戴思遠雖然客氣的接見了臣,但他對臣的勸降卻是明確拒絕了。”不一會兒,使者進來,向楊渥行禮後,直接將出使結果稟報。

“拒絕了嗎?”楊渥不以爲意,開封城中只有萬人守衛,這點兵力根本不足以擋住吳軍的進攻,甚至若是楊渥有意的話,還可以繞過開封,大軍直撲洛陽。

只要將洛陽打下來,區區一個戴思遠根本就沒什麼值得在意的。

將勸降使者打發下去後,楊渥開始考慮要不要繞道直接進攻洛陽,畢竟目前從各處得到的消息都表明洛陽守軍不多,只要大軍兵臨城下,洛陽開城投降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唯一可慮的是,一旦吳軍主力去了洛陽,等到樑國徹底覆滅之後,戴思遠目前控制的滑州、濮州等地會不會直接投降晉國,引晉軍南下與吳國對抗。

楊渥沉吟片刻,未能拿定主意,當即下令道:“來人,去請郭樞密,劉將軍,李將軍、米將軍等各位將軍前來商議軍情。”

沒過多久,衆將紛紛到來。

“孤打算率領主力大軍繞過開封,直接進攻洛陽,但孤又擔心滑州、濮州這兩地在樑國滅亡之後投降晉國,引晉軍南下,諸位有什麼好的應對之法嗎?”

衆將一陣沉默,吳國的政策相比於晉國,對武將的限制顯然要多得多。

在晉國,那些主要將領基本上都是一方節度使。

比如昭義節度使李嗣昭,他麾下統領了璐州、澤州兩地,比如大同節度使李存章,他統領雲州、蔚州、應州三地,此外還有橫海節度使、天雄節度使等,都是由晉軍大將擔任;還有些將領比如閻寶,他雖然沒有實際地盤,但掛着天平節度使的頭銜。

總之,武將在晉國的權利地位是很高的,擁有很大的自主權;而在吳國,武將卻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楊渥相信,若是有選擇的話,很多將領都更加傾向於投降晉國而不是吳國。

當初楊渥堅持要用兵將山東各州全部攻下來,而不是等到樑國滅亡後再去接收,就是擔心他們將來倒向晉國。

如今楊渥若是繞過開封,直攻洛陽,將滑州、濮州留在身後,若是將來這兩地直接投降晉國,引晉軍渡河南下,這個問題楊渥必須得提前想好。

“大王,要不開封就先不理會,先派兵將滑州、濮州兩地攻下來?這兩地的守軍同樣不多,分兵去攻的話應該要不了多長時間。”沉吟片刻後,康延孝開口道。

晉國可不是那麼好對付的,尤其是康延孝等樑軍降將,他們更是深切領教過晉軍的厲害,不想放棄黃河天險。

“分兵去取只怕不妥,分兵則勢弱,滑州和濮州兩地守軍雖然不多,但兩地城池都很堅固,要將其攻下來並非那麼容易,萬一遷延日久,反而容易被敵所趁。”有將領站出來提出反對意見。

楊渥向那人看去,卻見提出反對之人乃是劉仁贍,頓時問道:“那以你之見,我軍又該如何?”

“大王,以末將的意見,咱們其實不需要管滑州和濮州,就算他們投降晉國,引晉軍南下也成不了什麼大事,大王無需在意。”劉仁贍道。

“嗯?說說你的理由?”

“大王忘了,我軍與樑軍可是不同的,樑軍的水軍雖然比晉軍要強一點,但優勢並不明顯,而我軍的水軍實力卻遠遠不是樑軍能比,更不是晉軍能比。樑軍需要沿黃河進行防守,但我軍卻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只要我軍的水軍進入黃河,將黃河水道完全封鎖起來,那麼渡河南下的晉軍失去後方支援,即便兵力再多,也勢必爲我軍所擒。所以末將斷言,即便滑州、濮州兩地投降晉國,晉軍也不敢從這兩處地方南下。”劉仁贍肅然答道。

康延孝皺眉,反駁道:“那依照劉將軍的意思,我軍豈不是不需要防備晉軍,反而可以放任晉軍南下,然後以水軍封鎖其後方,將南下的晉軍包圍消滅了?”

若真是如此的話,反而可以用來設下陷阱,坑晉軍一把。

劉仁贍搖頭道:“在下並不是這個意思,在下只是說晉軍未必敢於南下。若是晉軍能夠在黃河上建立浮橋,並用鐵索將河道封鎖起來,防止我軍水軍衝擊浮橋的話,那麼晉軍南下也就不成問題了。”

“鄆州?劉將軍擔心的乃是鄆州嗎?”李承鼎聽明白他的意思,頓時問道。

“正是,修建浮橋和鐵索需要一定的時間,若是晉軍從滑州、濮州渡河的話,根本來不及修建,我軍的水軍就能殺到,將黃河封鎖起來;但楊劉渡那邊晉軍已經修建了浮橋,並且以鐵索將黃河水道封鎖,我軍水軍在短時間內難以衝擊到浮橋。”

“只要浮橋是安全的,那麼晉軍就能放手南下。所以末將覺得,若是晉軍要渡河南下,必然會選擇在楊劉渡渡河,而不是在滑州、濮州兩地冒險渡河。”

聽完劉仁贍的分析,衆將頓時對其刮目相看,覺得此人不愧是年輕一輩將領中最爲傑出的一個,單單這份見識就遠非常人能比。

楊渥心中更是深感欣慰,歷史上的劉仁贍與王彥章差不多,更多的是因爲忠義而聞名,在用兵能力上,因爲沒有足夠的戰例,所以並不足以看出其領兵能力如何。

不過如今看來,劉仁贍在領兵打仗方面還是有其過人之處的。

他轉頭看向劉信道:“目前鎮守鄆州的是何人?此人能力如何?”

“回稟大王,目前負責鎮守鄆州的乃是指揮使王傳丞,此人家學淵源,又多次經歷戰事考驗,立過不少功勞,足以鎮守鄆州。”劉信想了想,開口答道。

在大軍主力西進之後,楊渥便命劉信留下五千軍隊鎮守鄆州。

“家學淵源,此人是何人之後?”楊渥心中一動,問道。

“大王,此人乃是王樞密之子。”

“原來是他家的子弟,那孤倒是放心了。”楊渥聞言點了點頭。

副樞密使王綰性格沉穩老練,做事一絲不苟,雖然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勝在穩重;若王傳丞真的繼承他父親的性格和能力,別的不說,鎮守鄆州還是沒問題的。

所以楊渥原本還打算多派點兵力回守鄆州,但聽了劉信的話後便放下了這個想法。

“雖說晉軍從滑州、濮州兩地渡河的可能性的確不大,但這兩地若是不盡快收取總是讓人不放心。”楊渥接着道:“米將軍,就由你率軍前往收取兩地,先勸降,若是不能勸降就將其圍困起來,等洛陽失陷的消息傳來後再做處理。”

“末將領命。”

楊渥又對劉信道:“劉將軍率軍留下來收取開封,與米將軍一樣,不要貿然進攻,等孤攻取洛陽後再來處置。”

“末將明白。”

楊渥接着看向其他將領,道:“其他將領隨孤一同直攻洛陽,半月之內,定要覆滅僞樑,爲大唐復仇!”

“末將等領命!”衆將臉色興奮,大聲應道。

米志誠和劉信二人雖然不能領兵攻打洛陽,但二人並不感到失望,只要樑國滅亡,難道還會少了他們的功勞不成?

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五十章 悠閒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章 家宴(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十二章 合議
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五十章 悠閒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章 家宴(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十二章 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