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

“什麼?以段凝爲招討使?此事萬萬不可啊!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段凝能力平庸,決不能讓他統領大軍!”

“王彥章沒有過錯,陛下怎能無故將其免職?”

……

崇政殿中,當朱友貞宣佈自己的決議後,朝中衆臣頓時就不淡定了。

這段時期王彥章的表現固然沒什麼突出之處,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的能力不行。

比如當初那一次,趁着吳軍沒做防備就發起突擊,打了吳軍一個措手不及,若不是王彥儔堅持抵抗,以及劉仁贍的果斷決定,差點就讓樑軍取得勝利。

宋州被吳軍攻佔的時候,樑軍援兵尚未到達寧陵,自然不能將責任全部推脫到王彥章身上。

至於之後朱友貞命其奪回宋州,這就更加不能怪罪王彥章了。

要知道那時候樑軍一方總兵力也就五萬人,而吳軍一方的兵力卻有六萬步兵,還有三千騎兵,吳軍的將領也是能力出衆的李承鼎等人,而不是什麼無能之將,再加上有宋州堅城依託,在這種局面下換了誰都不可能完成朱友貞交代的任務。

王彥章雖然受了些挫折,但他能保住樑軍主力,沒有受到多大損失,這已經表現很不錯了,並沒有什麼過失之處。

反觀段凝,此人向來表現平平,除了擅長奉迎外,沒什麼過人之處。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此人資歷實在太淺,而且沒有戰功,那些功臣宿將們如何能服氣?

所以朱友貞無故將王彥章撤職,換上段凝,這個決定當即就遭到了衆臣的反對。

朱友貞臉色陰沉,一聲不吭。

趙巖開口道:“王彥章自擔任招討使以來,一直損兵折將,如今留在寧陵逡巡不前,畏敵怯戰,這難道不是過錯嗎?”

“不錯,吳軍四處出擊,攻城略地,他身爲招討使卻駐軍寧陵,坐視吳軍逞兇,這就是失職之罪,怎麼能說他無罪呢?”一旁,張漢傑附和道。

李振大怒道:“吳軍勢大,我軍兵少,換了誰去都只能做到王彥章那種程度,而且如今王將軍駐軍寧陵,焉知他就不是等待戰機呢?”

“軍隊的將帥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如今我朝的局勢危急,陛下怎麼還能如此草率的做決定呢?”敬翔大聲勸諫道。

天下兵馬副元帥、趙王張全義更是站出來道:“老臣做天下兵馬副元帥,雖然年紀已經老了,但足以爲陛下抵禦吳軍。段凝不過是個晚輩,他的功名不能服人,衆臣對此議論紛紛,若是陛下執意讓此人爲將,恐怕要給國家帶來憂患。還請陛下三思。”

朱友貞默然。

王彥章有沒有過失,他心裡當然清楚,他當然知道王彥章的表現其實沒多少問題。

只不過一來他心中還存着幻想,希望能有像白起、李牧那種絕世名將出現,一舉扭轉戰局。

如今王彥章的表現雖然不錯,但明顯不是那種能扭轉戰局的名將。

而段凝的話,雖然朱友貞也不知道此人到底能不能行,不過既然張漢傑二人極力推薦,他當然想要試一試,或許此人真能扭轉戰局呢?

至於罷免王彥章的第二點原因,那就純粹是出於對老將的不信任了。

自從楊師厚病逝之後,朱友貞一直在提防着那些老將,生怕他們之中再出一個像楊師厚那樣的人物,凌駕於皇權之上;再加上張漢傑二人不停的勸說,所以即便知道王彥章沒多少過失,但他依然決定將其罷免。

不過,眼見衆臣極力反對任用段凝,一時間朱友貞也有些遲疑起來。

他沉吟片刻後,終於開口道:“段凝當初擔任招討副使,向來有功,他並非諸位愛卿所說的那麼無能,諸位愛卿不要誇大其詞。至於王彥章,此人爲將驍勇,所向無前,雖然小有過錯,但瑕不掩瑜,還是可以重用的。”

“這樣吧,朕命其擔任鄆州救援使,讓他與董璋一同領兵救援鄆州。”

朱友貞最後的決定依舊是罷免王彥章,以段凝接任爲招討使;同時爲了安撫衆臣以及王彥章,他又任命王彥章爲鄆州救援使,算是給衆臣一個面子。

這樣的結果敬翔等人自然不滿意,他還想站出來提出反對,朱友貞卻神情堅決道:“夠了,這是朕的最後決定,諸位愛卿無需再言!”

敬翔等人只好作罷,一個個默然不語。

退朝之後,敬翔看着同樣頭髮發白,臉上充滿憂慮的李振道:“看來要不了多久吳軍就要打到洛陽來,我等將來又能逃往何處呢?”

“陛下聽信奸臣之言,對我等老臣深懷猜忌,我等縱然有報國之心,奈何陛下不聽,又有何用?”李振同樣嘆息。

一旁,張全義聽了兩人之言,卻只是嘆息一聲,便匆匆忙忙返回自己府上。

剛回府,他便急忙吩咐身邊侍從道:“去,將繼祚叫來書房,就說老夫有事找他。”說完,便快步走向書房。

“是。”

不一會兒,他的長子張繼祚便來到書房。

“父親,你找我?”

“嗯,來了?坐吧。”張全義神情平靜。

張繼祚連忙在下手處恭敬坐下。

等他坐下後,張全義卻是愣愣的低頭髮呆,許久都沒有開口說話。

張繼祚忍不住問道:“父親找孩兒來,不知所爲何事?”

張全義這才嘆道:“大梁要完了,咱們也要另謀出路了。”

“什麼?大梁要完了?不是說要退守關中,坐觀晉吳相爭,等待將來東山再起嗎?”張繼祚大驚道。

樑國朝廷當初作出的退守關中、洛陽的計劃,這或許在底層官民那裡還很少有人得知,不過張全義身爲天下兵馬副元帥,封爵趙王,對這個計劃自然是瞭解的,他的長子張繼祚同樣知道這個計劃。

若是樑國願意退守關中的話,關中易守難攻,只要守住潼關,就能保證後方無憂,這樣樑國既能避免被吳軍和晉軍兩面夾擊,又能休養生息,同時還能讓吳國和晉國爲了爭奪中原而打得兩敗俱傷,可以說是上上之策。

對此計劃,張全義當初也是極力贊同,認爲若是樑國怎能按照計劃退守,或許樑國將來還有再度崛起的一日。

不過如今,張全義卻是深感失望,對樑國前途不再看好。

“退守關中?你看陛下現在像是要退守關中的樣子嗎?”張全義冷笑道:“若陛下真要退守關中,那他就應該趁着吳軍目前還在分兵攻略各處的時機,將各地錢糧儘可能的轉移到關中去。”

“但現在呢?陛下絲毫沒有這方面的意思,各地錢糧絲毫沒有集中起來的意思,反而在集中兵力與吳軍決戰,這哪裡是退守?這完全就是在賭國運!”

“這個……”張繼祚啞然,遲疑道:“陛下的意思或許是先擊退吳軍,再從容轉移錢糧吧。”

“擊退吳軍?陛下怎麼就這麼自信能取得勝利?萬一失敗的話,我軍精銳盡喪,還談何堅守洛陽,談何堅守關中?這簡直是在瞎胡鬧,遲早要亡國!”張全義氣得大聲怒斥道。

張繼祚苦笑道:“父親怎麼就知道我軍必敗?要知道隨着晉軍主力退去,如今我軍可以集中十二萬大軍,比在宋州的吳軍要多一倍,難道就不可能是我軍取得勝利嗎?”

“取勝?怎麼可能?”張全義站起來,搖頭道:“在宋州的吳軍的確只有六萬多人,但他們有宋州這座堅城在,我軍要擊敗他們談何容易?”

“而且你不能光看着宋州一地,他們的東路軍離得遠且不說,但西路吳軍不下十萬之衆,如今已經將許州包圍,隨時可以北上支援宋州。”

“此外,吳王楊渥這幾個月一直駐軍宋州,沒有輕易離開,你認爲這是爲什麼?”

“這個,孩兒不知,父親覺得是爲什麼?”張繼祚好奇問道。

“很簡單,吳王手中還有預備軍,由他親自掌握;一旦哪一處戰場局勢有變,他就能隨時領兵支援。陛下只看到宋州的吳軍不多,卻忘了吳軍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坐視我軍以優勢兵力圍攻宋州?”

“到時候宋州堅城攻不下來,各地吳軍彙集而來,我軍不大敗而歸纔是怪事。”

張全義當年也是一方節度使,與朱溫乃是一個時代的人物,對於帶兵打仗也算熟知,此時一番分析下來,頓時就將吳軍與樑軍的情形分析清楚。

張繼祚愣愣道:“那麼我軍就沒有一點取勝的希望嗎?”

“有,當然有!若是陛下以王彥章爲將的話,我軍還是有一絲取勝希望的,不過現在陛下卻以段凝爲將,以此人的能力,只怕要不了多久我軍就有兵敗的消息傳來。”張全義嘆道。

目前王彥章手中只有不到五萬人,而且士氣低落,而吳軍卻有六萬多人,再加上三千騎兵,在這種情況下王彥章沒有讓吳軍佔到便宜,這就足以說明他的能力。

若是將這次集中的十二萬大軍全部交給王彥章統領,或許還有一絲希望趕在吳軍援兵到來之前擊敗宋州的吳軍。

當然,這種希望也不大,僅僅是有這種可能而已;至少張全義並不認爲取勝的可能有多大。

不過再怎麼希望渺茫,那也是希望,而且就算王彥章領兵兵敗,張全義相信也不會敗得太慘,至少能將樑軍精銳保住,到時候還有機會退保關中。

以潼關的險要地勢,遣精兵加以據守,或許割據關中還有可能。

但現在以段凝爲將,張全義覺得樑軍不僅必敗無疑,而且很有可能被打得全軍覆沒,到時候精銳盡喪,退守洛陽、關中的計劃自然就成了笑談。

這時張繼祚也聽明白了,他有些疑惑道:“陛下當初不是已經同意了要退守關中嗎?現在怎麼又想起和吳軍決戰了?”

“還能爲什麼?心懷僥倖唄!”張全義冷笑道:“若是晉軍主力不退,德勝南城沒有放棄,我軍主力被牽制在黃河一線,陛下見吳軍勢大,我軍難與爭鋒,或許他還會堅持原本的計劃。”

“但現在晉軍主動放棄德勝南城,這就讓陛下看到了集中兵力擊敗吳軍的希望,所以心中就起了僥倖心理。這有什麼奇怪的。”張全義搖了搖頭。

他們這些老臣即便再怎麼苦勸,奈何朱友貞已經認定的事情,他們根本無力勸阻,只能坐視局勢一步步糜爛下去。

討論了許久之後,父子二人都對樑國局勢不報希望。

張繼祚遲疑問道:“父親,不知現在咱們張家該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張全義瞥了自家兒子一眼,道:“你現在就去找幾個信得過的人,設法去與那邊聯絡上。”

“啊!”張繼祚嚇了一跳,道:“父親是說,與吳國接觸?”

“你那麼大聲音幹什麼?生怕不被人聽見嗎?”張全義沒好氣的瞪眼道。

張繼祚對他這副態度深感驚訝。

當初張全義雖然是割據一方的節度使,甚至一度參與過爭霸天下,不過後來投降朱溫後,他便一心一意的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富貴。

所以即便當初朱溫留宿在張家,將張家女眷禍害了個遍,氣得張繼祚差點起兵造反,但張全義卻始終隱忍不發。

這些年樑國局勢日益衰頹,張繼祚曾經提出過暗中派人與吳國聯絡,但張全義卻覺得有可能招來禍害,所以一直沒有許可。

如今他卻主動提出要和吳國接觸,實在讓張繼祚沒有想到。

過了片刻之後,張繼祚反應過來,連忙道:“是,父親,孩兒這就去辦好此事,一定要給咱們張家留好退路。”

張全義點了點頭,接着問道:“你打算和吳國人怎麼聯絡?”

“父親的意思是?”

“記住了,吳國人若是想要得到什麼消息,咱們只要知道的都告訴他們;他們若是想要金銀財寶等,只要咱們有的,都可以許諾;總之,他們有什麼要求,咱們都可以滿足。”

“但有一點,你必須記住,咱們千萬不能答應。”

“敢問父親說的是哪一點?”

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七章 我服了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十二章 合議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二十八章 逃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三百五十六章投降
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七章 我服了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十二章 合議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二十八章 逃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三百五十六章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