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

如果說吳軍之中,最有名的智將乃是李神福的話,那麼楚軍之中最有名的智將就應該是王環。

或許在整個天下的衆多武將之中,王環根本算不上什麼名將,比起吳國的李神福、周本、王茂章等將領來,名氣要差了很多,但他在楚軍之中卻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他取得的戰績同樣非常耀眼。

這一次馬殷讓他負責領兵,便是希望他能不負衆望,趁着這次吳軍輪換引發的混亂,獲取一次勝利,以報去年高安之戰的失利之仇。

若是能夠趁機再奪取幾座城池,那就是更好的事情。

王環生性謹慎,他率軍到了萍鄉之後,並沒有立即發動進攻,而是多方派出斥候打探消息。

不僅是通往袁州的道路上佈置了斥候,其他方向,甚至是楚軍身後的方向都沒有放過偵查。

此外,王環還迅速派兵扼守周邊要道,在許多險要之地都派兵駐守,以防止敵軍援兵的突襲。

等到這些準備做好後,王環纔不緊不慢的開始攻城。

萍鄉只是一個小縣城,城中雖然只有三千廂軍駐守,但因爲縣城較小的緣故,三千人也足夠守住所有城牆了。

唯一的缺陷就是城牆的高度不夠,楚軍可以修建大型的攻城器械,然後居高臨下對吳軍發起進攻。

當然,這種大型器械的修建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李德誠的判斷是沒有問題的,楚軍想要在短時間內攻破城池的確難以做到。

不過王環顯然不是一般的人,他並沒有按部就班的發起攻城戰,而是將大軍分成多個部分輪流攻城,已達到讓守軍疲於奔命,最終筋疲力盡而無力抵擋的目的。

這種車輪戰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王環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的車輪戰安排得非常緊湊,在兩次攻城部隊的銜接上做得非常精準,往往上一輪攻城剛剛結束,下一輪攻城就已經開始了,不給守軍任何休整的機會。

這樣一來,雖然守軍將領同樣將部隊進行輪換,以保證士兵得到休整,不過守軍將領的能力顯然比不上王環,在輪換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漏洞,差點就讓楚軍攻破了城池。

雖然守軍將士在援軍即將趕到的激勵之下奮起抵抗,但僅僅三天時間守軍便已經被打得疲憊不堪了了。

這些吳軍守軍畢竟只是沒經過多少訓練的廂軍,而且基本都是從當初袁州刺史彭彥章的降兵中挑選出來的士兵,而不是驍勇善戰的禁軍將士,所以在王環的這種戰法下,很快就有些堅持不下去。

這天,王環正在指揮大軍進行攻城,突然間,卻有斥候前來彙報。

“啓稟將軍,我軍在東南方向十里的萍南寨附近發現有敵軍斥候活動的跡象,不過我們沒有與之交手,所以目前還不知道敵軍斥候的來源以及他們的目的!”

“東南方向?爲何是東南方向?”王環聽了之後當即皺起了眉頭。

若是一般人,即便聽說東南方向出現敵軍斥候的蹤跡,一般也不會引起足夠的注意。

這是因爲萍鄉位於袁州的西南方向,按理說敵軍即便會派出援兵,那也應該是從東北方向的袁州而來纔對,而不應該是來自東南方向的吉州那邊。

所以一般人在吉州方向即便發現了敵軍斥候,只怕也會覺得那是敵軍斥候迷路了或者出現了別的原因纔到那裡去的,從而忽視了這個消息。

不過王環顯然不會忽視這條消息。

在經過進一步的分析之後,他覺得,應該有一支敵軍從吉州方向向他們這邊潛伏過來了,敵軍之所以從吉州出兵救援,而不是從袁州出兵,應該是爲了達到突襲效果,所以故意捨近求遠。

“吉州的軍隊,卻極速趕到這裡來,這是想要突襲本將啊,不過這也要看看本將答應不答應!”王環不由得冷笑起來。

……

王環僅僅憑藉吳軍斥候的活動就判斷出敵軍可能對他們發起突襲,這顯然是他謹慎的性格和優異的智謀在起作用,不過作爲他的對手的劉崇景可就遭殃了。

劉崇景一心想要建立功勞,所以在率軍成功潛伏到萍鄉後,卻是沒有立即突破敵軍圍困入城與守軍匯合,而是選擇了繼續留在這裡等待突襲敵軍的機會。

他的野心極大,不僅想要一舉解除萍鄉之圍,更是想要一舉擊敗兩萬楚軍,建立像周本象牙潭大捷那樣的不世之功,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冒險潛伏,並且等待時機。

若是他一到達萍鄉便開始全力突擊,以吳軍禁軍的驍勇,再加上王環在猝不及防之下沒有來得及作出部署,只怕真的只能看着他突入城中去與守軍匯合。

但劉崇景這麼一停下來等待時機,並且向楚軍派出斥候以打探消息尋找機會,最終反而給了楚軍發現他們並且做好準備可能。

於是王環當即做出佈置,他一面派兵繼續攻城,以迷惑吳軍的斥候;一面又暗中設下伏兵,等待吳軍來攻。

劉崇景既然想要獨自建立大功,自然不能等待太久,不然若是等到李德誠的袁州守軍抵達,楚軍見破城機會已經失去,只怕就會撤兵而去,到時候他這次出兵就徒勞無功了。

所以在焦慮不安的等待了兩天多後,當楚軍因爲做出調整而出現了一些混亂時,劉崇景當機立斷,決定率軍突擊,結果不出意外的一頭撞進了敵軍的包圍之中,損失非常慘重。

好在劉崇景也並非完全是無能之將,在危機時候他見機不妙,當機立斷選擇突圍。

而王環雖然成功伏擊了劉崇景,不過他的包圍圈此時尚未完全成型,所以讓吳軍最終成功逃出了包圍。

不過吳軍所付出的代價卻是損失了一千三百多人,另外還有五百多人被楚軍俘虜,而且逃出去的吳軍還有不少士兵與主力失散。

最終當劉崇景收拾殘兵時,卻只有八百多人跟在身邊,而且其中很多人都帶着傷勢。

望着周圍的殘兵,劉崇景不禁慾哭無淚,他本來以爲自己能夠獲得一次像象牙潭之戰那樣的大勝,但事實卻是如此殘酷!

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在沒有得到上級允許的情況下私自出兵的,若是他能夠取勝那也就罷了,如今慘敗而歸,他不能想象回去之後會受到何等待遇。

是罷官免職?還是被押送金陵問罪?亦或者楊渥看在他父親劉威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行?

有些失魂落魄的劉崇景一邊後悔着自己這次爲什麼要不聽勸告出兵,一邊又感嘆着上天不公,時運不濟。

在這種感傷之下,劉崇景渾渾噩噩的帶着八百殘兵開始返回他的駐地永興。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王環在俘虜了五百多吳軍將士之後,當即下令將這些俘虜押送到萍鄉城下去,在守軍面前遊行示衆;並且派人告訴守軍,他們的援兵已經被擊敗了,萍鄉已經成了一座孤城,讓他們趕緊投降!

城中的那些守軍,本來就是從以前的袁州軍隊中選出來的,對吳國的忠心自然不足;其領兵將領也是一個在象牙潭之戰後主動投降的袁州將領,同樣不是吳國的舊將。

當他們見到幾百名禁軍俘虜被帶到城下時,頓時便以爲他們的援軍真的被擊敗了,萍鄉已經沒了援軍。

結果,七月中旬,當李德誠率領援軍從袁州出兵時,萍鄉這邊的守軍卻已經向楚軍投降了!

更爲可怕的是,此時的李德誠還不知道萍鄉守軍已經投降的消息,還在按照原定的救援計劃迅速向萍鄉進發,結果還在行軍途中的吳軍,在距離萍鄉十五里的地方遭到楚軍伏擊,損失三千多人才得以逃脫!

李德誠當即率領殘兵退守袁州,士氣大振的楚軍得勝不饒人,又趁機進圍袁州,並且做出一副準備攻城的架勢。

如此慘重的損失,可以說給剛剛立國不久的吳國以當頭棒喝!

而此時的劉崇景,卻早就在兵敗之後便逃回永興去了。

消息傳到洪州後,劉信不敢怠慢。

袁州不比萍鄉,這可是一座州城。

若是萍鄉失陷了,那不過是一座小小縣城,算不了什麼,以後再奪回來就是了。

但若是袁州失陷,那事情就大了,那可是吳國乃至之前的淮南很多年都沒有過的州城失陷的事情,將會造成的震動可不是一個萍鄉縣城能比。

所以劉信當即從洪州親自領兵救援袁州。

至於劉崇景,關於他私自出兵的消息在多日之前就已經由陶敬昭彙報到劉信這裡了。

劉崇景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宋國公劉威的長子,所以當初劉信得知劉崇景私自出兵的消息後也是非常爲難,最後決定靜等消息,等這一戰的結果出來之後再做處置。

沒想到最終等到的卻是這麼個結果。

以劉崇景特殊的身份,再加上他以臨機應變爲理由進行申辯,劉信不敢隨意處置他,只好派人飛速將劉崇景私自出兵以至於兵敗的消息傳回金陵,準備由楊渥親自決斷這件事情。

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十三章 溫馨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十三章 溫馨更新計劃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零八章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
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十三章 溫馨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十三章 溫馨更新計劃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零八章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