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

減輕樑軍的壓力,讓戴思遠能率軍南下與吳軍交鋒?這個主意看上去很不錯,李存勖剛剛宣佈便得到衆將的一致認可。

然而一提到放棄德勝南城,衆將就不怎麼樂意了。

當初爲了修築德勝南城,晉軍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損失了多少將士,才成功將城池修建起來,並且牢牢的釘在黃河南岸,讓樑軍爲之頭痛。

現在直接就放棄德勝南城,衆將一個個都不怎麼情願。

更重要的是,若是放棄德勝南城的話,那麼晉軍所控制的渡口就只有楊劉渡這一個地方了,而且楊劉渡在鄆州境內,距離樑國的核心地區較遠,將來即便晉軍南下也不得不在楊劉渡與吳軍或者樑軍交戰。

“諸位將軍要明白一點,樑軍目前雖然面臨來自吳軍的壓力,但他們更加警惕的卻是我軍。若是咱們不放棄德勝南城,光將大軍主力調走,如何能讓樑軍放心的調集主力南下?既然做好了決定要讓樑軍和吳軍相互消耗,一個德勝南城都捨不得放棄,這如何能行?”

李存審是極力贊同先平定河北,再渡河南下的將領,所以他對李存勖的決定極爲擁護。

不過李嗣源卻是極力主張南下與吳軍爭奪中原的將領,當年胡柳坡一戰,晉軍一開始被打得大敗,混亂之中李嗣源與其他軍隊失去聯繫,於是率領麾下向北渡過黃河,返回河北。

等渡河之後,他才得知李存勖被包圍在胡柳坡,晉軍局勢極爲危急,關鍵時候依靠騎兵的奮勇反擊,這才大敗樑軍,取得慘勝。

在那時,晉軍的衆多大將之中除了李嗣源外,其他將領都跟在李存勖身邊力戰,老將周德威更是戰死,唯獨他一人渡河北返。

事後李存勖對他的態度頓時冷淡了許多,他自己更是心中羞愧,一直想要立下奇功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所以如今晉軍衆將之中,最爲激進,也最喜歡冒險的將領,除了李存勖外就是李嗣源了。

他站起來大聲反對道:“大王,若是放棄德勝城,那我軍的渡口就只有楊劉這一處;到時候吳軍只要集中兵力圍攻楊劉,就能輕易將我軍擋在河北,從而達到獨佔中原的目的。難道大王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嗎?”

李存勖臉色陰晴不定,放棄德勝的危害他何嘗不知道,鄆州如今正在被吳軍圍攻,一旦鄆州失守,吳軍就能進圍楊劉渡。

更重要的是,吳軍向來以水軍稱雄於世,只要將鄆州拿下,吳軍水軍就能沿着大運河一路北進,開到黃河中來。

到時候吳軍以強大的水軍封鎖黃河,這可比樑軍的黃河防線更加堅固,也更加難以突破。

只要將黃河封鎖了,接下來吳軍就能從容對付樑國,進而單獨將中原吞併。

而若是留下德勝渡口的話,因爲德勝渡口有鐵索貫穿黃河兩岸,可以阻擋吳軍水軍,再加上南北兩座德勝城之間的浮橋連接,晉軍從這裡渡河南下的難度要小得多。

“那以你之見,孤應該如何讓樑軍放心下來,進而調兵對付吳軍呢?”李存勖沉聲問道。

“大王何必將希望寄託在樑軍上面?末將聽說如今吳軍正在攻打鄆州,若是大王允許的話,末將願率領五千精兵渡河南下,突襲吳軍,奪取鄆州!”李嗣源大聲道。

“什麼?突襲吳軍,奪取鄆州?”衆將都被他的提議嚇了一跳。

шшш▪ ttka n▪ ¢ O “敢問將軍,且不說五千人能不能做到擊敗吳軍,奪取鄆州,就算做到了,那麼接下來呢?接下來將軍又打算怎麼做?若是不能徹底擊敗吳軍,光擊敗鄆州城外的那支吳軍又有什麼用處?”李存審皺眉問道。

“接下來,將吳國與樑國之間的兩國大戰,轉變爲三國大戰。我軍以少量軍隊牽制吳軍,讓吳軍不能盡全力攻打樑國,同時大王統帥主力平定鎮州。等大王平定鎮州之後,再率主力渡河,與吳軍一決高下!”李嗣源大聲道。

衆將聞言紛紛沉吟起來,便是李存審對他這個建議也認真思考起來。

以少量軍隊突襲鄆州,防止吳軍水軍進入黃河,同時又能牽制吳軍,減輕樑軍的壓力;與此同時,因爲動用的軍隊不多,不會影響到鎮州的戰事,李存勖可以等鎮州平定之後再渡河南下。

看上去這個建議比之前李存勖的那個決定還要好些,不僅能把握主動權,而且不用放棄德勝渡口這個關鍵點;然而這個方案中需要冒險的地方卻太多了。

首先就是如何擊敗吳軍,奪取鄆州的問題。

鄆州城外攻城的吳軍到底有多少兵力,這個很難說,若是讓李嗣源率領五千兵力去偷襲他們,到底能否取勝誰都不敢保證;即便取勝了,又該如何奪取鄆州,這同樣是個問題,總不能寄希望於鄆州守軍直接投降吧?

除此之外,奪取鄆州之後,若是吳軍集中兵力圍攻鄆州,以五千兵力又能堅守多久?若是堅守不住,需要援軍的時候,若恰好那時候晉軍主力被鎮州或者契丹人牽制住了,總不能指望樑軍來救援鄆州吧?

總之,李嗣源的主張看上去不錯,但冒險的地方實在太多,便是同樣喜歡冒險的李存勖在仔細思考後都搖了搖頭道:“總管的提議雖好,但太過冒險,請恕孤不能同意你的決定。”

李嗣源聽了不由得有些失望,不過他也知道自己的建議太冒險,被李存勖拒絕很正常。

“孤決定,按照之前所說的,放棄德勝南城渡口,同時在楊劉渡北岸築城,與南岸城池相呼應,加強楊劉渡的守備。”李存勖最終還是宣佈道。

他緩緩遍視衆將,下令道:“李存審聽令。”

“末將在。”

“孤率軍離開後,命你鎮守德勝北城,時刻監視南方吳、樑交戰動靜。”

“末將領命。”李存審抱拳道。

李存勖接着看向李嗣源道:“李嗣源聽令。”

“末將在。”

“命你負責在楊劉北岸築城一事,同時負責楊劉一線大小軍務,不得有絲毫懈怠。”

“末將領命。”李嗣源心中一喜,連忙答道。

放棄了德勝南城,這就意味着晉軍的重點將會轉移到楊劉渡這邊來,而李嗣源作爲楊劉渡這邊的負責人,地位自然是水漲船高。

當然,權利擴大的同時,也意味着責任增加,若是不能保住楊劉渡這個關鍵點,那他將來受到的罪責也就更大了。

李存勖做出決定後,各將領很快就按照他的安排開始調動軍力。

十月中旬,還不等晉軍有所行動,就有新的消息傳來,定州義武軍發生兵變,北平王王處直被他的義子王都所囚禁。

原來,當初王處直沒有兒子,後來收留了一個名叫“劉雲朗”的孩子作爲自己的兒子,並且取名爲王都。

這個王都長大之後,非常善於阿諛奉承,深受王處直的喜歡;後來王處直更是專門新建了一支軍隊讓王都統帥。

在收留王都後,王處直後來又有了一個非嫡出的兒子,名爲王鬱。

與王都不同,這個王鬱雖然是王處直的親兒子,但一直不受王處直喜愛,後來乾脆就投奔晉國,李克用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並且先後予以提拔,如今擔任新州團練使。

王鬱投奔晉國,與王處直不親近,而其他兒子還年幼,這樣一來,王處直乾脆起了心思想要傳位給王都這個養子,將其任命爲節度副使。

等到如今晉軍討伐鎮州,王處直深知脣亡齒寒的道理,擔心鎮州亡了後定州也難以獨存,所以他極力反對晉國討伐鎮州,主張對張文禮進行寬大處理,可惜最終被李存勖拒絕。

這幾個月來一直爲此事擔憂不已的王處直,忽然想起來自己還有個親兒子在新州擔任團練使。

新州位於太原以北,距離大同不遠,靠近契丹人的地盤。

王處直於是偷偷派人去勸王鬱,讓他賄賂契丹人,引契丹人入侵晉國邊境,這樣就能解除鎮州之圍。

可惜王處直的計劃雖然周祥,卻忽略了內部的反對聲音。

對於北方各州來說,契丹人可不是什麼好東西,所以義武軍內部就有不少人反對與契丹人勾連。

更重要的是,王處直爲了讓王鬱答應與契丹人勾結,特地派人向其許諾,將來會將他立爲繼承人。

這下頓時就讓王都感到嚴重威脅,於是王都就與義武軍內部反對勾結契丹人的官員將領聯手,將王處直囚禁起來,並將事情經過告訴李存勖。

得到消息後,李存勖頓時鬆了口氣。

若是義武軍也在這個時候作亂的話,他還真要頭痛許久。

如今王處直被囚禁,義武軍自顧不暇,自然不可能作亂,李存勖只要派人去安撫一番,任命王都爲新的義武軍節度使,則定州自然安穩。

唯一讓李存勖感到擔憂的是,王鬱已經與契丹人勾結了,再加上平州的盧文進勸說,只怕這次契丹入侵已是定局。

一想到又要與契丹人來一場大戰,李存勖不由得感到頭痛。

十月底,晉王李存勖親自率領大軍圍攻鎮州,當晉王旗幟在鎮州城下升起的時候,晉軍頓時士氣大漲,而城中守軍的士氣則大受挫折。

晉王李存勖,這個名號在河北的聲望之重,就如同楊渥在南方一般,即便是各地那些野心勃勃之輩,面對李存勖親自率領的大軍也不能不心懷恐懼。

沒過多久,李存勖便親自指揮大軍接連發動猛烈攻勢,將城中守軍打得苦不堪言。

十一月初,張處瑾派遣心腹幕僚齊儉與弟弟張處琪前往晉軍營地請求投降。

李存勖雖然有心接受,但衆將卻認爲,鎮州之亂必須進行嚴懲,否則如何警示世人,告慰趙王王鎔在天之靈?

若是接受鎮州的投降,那麼該如何處置張處瑾等人?又該如何向趙王舊部交代?

況且史建瑭之仇尚未報,如何能接受張處瑾的投降?

閆寶更是認爲,要不了多久晉軍就能攻破鎮州,將張處瑾等人擒拿歸案,根本沒必要接受其投降。

在衆將一致反對下,李存勖只好作罷,同時派兵加緊攻城,誓要以將張處瑾等人挫骨揚灰。

“晉王果然拒絕了嗎?難道他就不擔心與樑國的戰局嗎?”

鎮州城牆上,望着如同潮水一般退去的晉軍,早就焦頭難額的張處瑾疲憊的靠着城牆坐了下來。

成德軍作爲河朔三鎮之一,能與唐朝朝廷長期對抗的地方勢力,雖然在如今天下算不上什麼大勢力,但其底蘊也是非常深的。

在晉軍發動進攻之前,張處瑾就有意識的在城中儲備大量錢糧物資,足夠守軍使用一年以上;同時張處瑾心裡很清楚,一旦晉軍進攻,他唯有收縮兵力,防守鎮州,等待時局變化纔是唯一出路。

然而如今開戰已有數月,雖然晉軍的進攻都被擊退,但他所期待的變局卻始終沒有出現。

“公子,晉王本人其實對於咱們的請降還是有些心動的,不過他麾下的那些將領們卻極力反對,所以最終晉王拒絕了。”幕僚齊儉道。

“是啊,大哥,如今該怎麼辦?”張處琪擦了一下臉上的汗珠,詢問起來。

張處瑾沉吟不語,這時,齊儉突然道:“對了公子,之前在晉軍營地裡時,偶然聽到一個消息,說是南方吳國已經北伐了,而且吳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下亳州、宋州等地,如今已經快打到黃河邊上了。”

“什麼?吳軍都快打到黃河邊上了?”張處瑾大驚。

這幾個月鎮州被圍得水泄不通,連現在外面的局勢如何都不清楚,張處瑾根本就沒想到中原局勢竟然變化這麼大。

他原本還指望樑軍能派兵來支援,沒想到樑國現在自身難保,居然連宋州這種重要城池都被攻佔了。

不過隨即他又疑惑道:“既然吳軍已經北伐了,那爲何晉軍沒有出兵渡河,反而對咱們死抓着不放?難道晉王願意看到吳軍獨佔中原嗎?”

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九章 夜談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五百章盧枇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
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九章 夜談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五百章盧枇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