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

蔡州城中另一座軍營裡。

“將軍,以末將之見,如今的蔡州城中除了王存外,別的將領都不可能與將軍抗衡。所以末將覺得,將軍不如先下手爲強,先將這個王存給殺掉,免得夜長夢多啊!”

“不錯,末將覺得那王存平時就是個狡詐之徒,如今這種局勢下他不可能沒有野心,但他卻整天裝作一副忠於陛下的樣子,這是騙誰呢?”

……

衆將議論紛紛,不少人都覺得應該先行對王存下手。

在幹掉王存之後,城中其他將領的威望都低了很多,根本不可能與劉行琮對抗。

到時候即便沒有吳軍撐腰,劉行琮自己也足夠掌控局勢了。

當然,他們也知道,最終要想在蔡州立足,他們還是需要吳國的援助。

“好了,都安靜下來!”這時,站在衆將中間的劉行琮開口道。

這人臉上有一道疤痕穿過眼睛,直到下顎,一隻左眼明顯是廢了,白色的眼珠子看上去極爲嚇人。

他臉上的橫肉更是比別人身上的肌肉都要結實,站在那裡,配着他那厚厚的身板,活脫脫一個暴徒形象。

也怪不得王存等人暗中都會鄙視此人,覺得他除了打打殺殺外什麼都不懂。

“諸位將軍所言都在理,不過諸位還是太小看那王存了,此人的確是陰險狡詐,他在暗中與多少人有勾連,這連本將也不知道。所以要對王存那廝動手必須小心纔是。”

劉行琮聲音比較粗,不過說起話來卻是慢條斯理的,與他那身材一點都不符合,說出來的話更是顯得極有條理。

其實這也正常,能夠做到他這個級別的,有幾個是真的只懂得殺人的傻子?

衆將之中,王行之前見衆將都在勸劉行琮先下手,他自然心中高興,以爲王存交給他的任務能夠輕鬆完成。

不過聽了劉行琮之言後,衆將卻是安靜下來,一個個都不怎麼說話。

王行見此,知道自己需要開口說話了。

“將軍,那王存雖然暗中收買了不少人,不過論起實際實力來,他自然是比不上將軍的。”

“若是將軍一直隱忍不發,且不說這會讓王存有機會收買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等到吳軍到來之後,大家還有機會發財嗎?”

劉行琮一愣,顯然被王行給問住了。

衆將同樣有些皺眉,顯然想到了這個問題。

大家冒着掉腦袋的危險造反是爲了什麼?還不是爲了升官發財!

想升官的話,那就必須以蔡州作爲賀禮向吳國邀功,這纔有機會升官。

不過發財的話,那就容易多了。

蔡州經過這十多年的安定發展,經濟已經恢復了不少,城中百姓也有了不少積蓄。

只要允許將士們在城中搶掠,那麼不僅他們這些將領能夠大發一筆,那些追隨他們的普通將士也能因此大幅提升士氣。

而對劉行琮來說,正如王存所料的那樣,他的確是一個極爲貪鄙之人。

他本來就是蔡州本地人,當年還參加過秦宗權的軍隊,秦宗權失敗之後才改投樑軍的。

有當年在蔡州軍中的經歷,蔡州軍的種種惡習他自然是都見識過。

在平時,樑國的軍法還是比較嚴格的,軍隊除非是征戰在外,否則在自己人的地盤裡是不能隨意劫掠的。

所以這些年來劉行琮也只能屈服於樑國的軍法。

不過如今既然決定反抗樑國了,他自然也不會再遵守樑軍的軍紀。

至於吳軍的軍紀,他如今都還沒有徹底投靠吳國,所以吳軍軍紀自然也不能約束到他。

當然,若是吳軍都抵達蔡州城了,當着吳軍的面劉行琮還是不敢太亂來的,他將來畢竟還要依靠吳軍才能求得生存,自然不能讓吳軍對他感到反感。

所以當王行提出要趁着吳軍到來之前就提前發動,將局勢掌控住時,劉行琮頓時心動起來。

這時,王行又補充道:“此外,將軍可不要忘了,將來將軍要想求的蔡州刺史的職位,那也要表現出足夠的實力來才行。”

“若是將軍連蔡州都不能控制,還需要依靠吳軍的幫助,到時候吳國人只怕也會看不起將軍的!”

“是啊,將軍若是連蔡州都需要吳軍的幫助,到時候將軍又有什麼底氣要吳王冊封您爲蔡州刺史呢?”其他將領也在一旁勸說。

劉行琮心中頓時感到一沉,不由得更加傾向於提前造反來。

可惜他不知道的是,就連他的心腹都已經被王存收買了,他的所有舉動都在王存的掌控之中,他所謂的造反更只是王存自己上位的踏腳石而已。

二月初七,劉行琮在蔡州城中起兵造反,準備先發制人幹掉順化軍指揮使王存。

然而這次造反在一開始就出現變故,暴亂的士兵在失去約束後,並沒有按照劉行琮的命令去攻打順化軍營地,而是立即衝上街頭四處搶掠。

這也是每次兵亂時基本都會發生了事情,受到傷害的往往都是那些無辜的百姓,可惜沒有誰願意站出來爲他們說話。

在兵亂的第二天,當劉行琮終於收攏士兵,準備進攻王存的時候,他的心腹部將王行突然背叛,趁着他沒有注意時將其殺死。

接着,王存又出來招撫劉行琮的餘部,並且宣佈這些亂兵們在之前一天裡搶到的東西都歸他們自己所有;而跟隨劉行琮造反的將士也得到了既往不咎的保證。

這兩道命令一下,那些本來還因爲主將被殺而感到人心惶惶的造反將士們頓時歡聲鼓舞起來,再也沒有誰會提起爲劉行琮報仇之類的話。

不僅如此,王存的部衆也開始加入對百姓的劫掠中來。

他的手下人自然不願放過這個發財時機,結果城中百姓再次遭受橫禍。

到了兵亂的第三天,王存這才下令整頓秩序,嚴肅軍令,並且派兵巡視街道,禁止任何人再度搶掠。

到這天晚上時,蔡州城中的動亂完全結束,那些劉行琮的心腹部將不是被殺,就是被王存收編。

這場只持續了三天的鬧劇就這樣以極快的速度結束了,除了一開始外,其餘大部分時間士兵都在忙着搶掠。

最終王存成功掌控了整個蔡州,將士們也跟着發了一筆大財,算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唯有城中百姓和已經死去的劉行琮倒了大黴。

而此時,王安率領的五千吳軍纔剛剛到達新蔡,距離蔡州還有一百多里路程。

得知蔡州城中的變故之後,王安除了感嘆一聲“劉行琮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外,也沒有別的辦法。

他的兵力畢竟只有這麼點,想要攻城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至於等待後續的李簡再發兵前來,只怕那時候樑軍的後續軍隊也到了。

不過到底還是心存着一絲僥倖,所以王安並沒有立刻撤軍回去,而是暫時駐兵在新蔡城外,想看看還沒有新的變故發生。

可惜在幾天之後,蔡州城中的局勢完全被王存所掌控,並沒有出現新的機會。

倒是留守開封的博王朱友文在得知蔡州變亂的消息後,立即就發兵討伐,可惜後來被朱溫派人制止了。

對朱溫來說,王存雖然是打着鎮壓劉行琮暴亂的名義起兵的,不過他的心思到底如何,朱溫自然也明白。

但就如同王存所預料的那樣,此時朱溫若是對蔡州逼迫得太緊,那麼蔡州就有可能倒向吳國一方。

所以朱溫最終也只能捏着鼻子任命王存爲新的蔡州刺史。

到了此時,蔡州局勢塵埃落定,吳軍也沒有了繼續入侵的立場,只好撤軍回去。

……

蔡州兵亂的消息迅速被傳到了金陵,引得朝堂衆臣一個個都嘆息不已,覺得如此良機卻最終功虧一簣,實在有些可惜。

不過在衆臣的嘆息之中,也有人看到了一些不同之處。

“大王,各位大人,此次蔡州變亂雖然的確可惜,不過諸位也沒必要太在意!”郭崇韜捋着下巴上的一小撮鬍鬚,臉帶笑意向衆人說道。

陳彥謙也向衆人大聲道:“不錯,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這一次僅僅是一個高邑之敗,就使得蔡州出現動盪,那劉行琮更是有意主動來投。”

“雖然這一次失敗了,不過等以後樑國勢力更加衰落的時候,肯定會有更多人主動歸順我朝的!”

衆臣聽了臉色纔好了許多。

的確,如今樑國大致上還能維持穩定,再加上朱溫還在,樑國自然難以亂起來。

但將來朱溫不在了,樑國失去了這位梟雄的帶領,其局勢必然會更加動盪。

別的不說,楊渥就知道歷史上在朱溫被其子所弒後,樑國內部爲了爭奪皇位曾經有一段劇烈動盪的時期。

在這段時期內,晉軍固然是趁機大舉入侵,一連奪取了大片樑國領地;樑國內部更是人心惶惶。

在樑國與吳國交界的地區,就有不少人主動南投,其中就有一些乃是樑國的地方官員。

所以說這次蔡州之變的確只是一個開始,將來這種事情只會越來越多。

“看來對朝中衆臣來說,他們雖然看着吳國一日日的興盛起來,但“中原”這個概念對他們還是有着極大的影響力,讓他們下意識的覺得樑國就應該代表着強盛,以至於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如今樑國的衰微和吳國的強盛啊!”楊渥看着衆臣的欣喜神色,心中暗暗想着。

前段時間他的昭容何依依給他生下一個兒子,這也是他的第二個兒子,讓整個吳國上下一片歡呼。

當初楊渥雖然已經有了一個長子,而且還是嫡長子,年僅三歲就被冊封爲王太子。

不過一個兒子畢竟還是不保險,在這個年代,別說是不到十歲的小孩子,就算已經成年的人都隨時有可能病亡,光一個兒子若是夭折了怎麼辦?

所以以前後宮遲遲沒有新的子嗣誕生,這讓許多大臣心中有些不安。

如今第二個兒子的出生正好讓衆臣放心不少。

此外,更讓楊渥感到高興的是,他的另一個妃子徐氏,最近也懷了身孕,這就意味着不久之後他將再多一個孩子。

等到這些子嗣一個個長大後,吳國的傳承纔算徹底穩固下來。

正當楊渥在心中想着心事之時,樞密院副使嚴可求突然站出來道:

“大王,以前南方各國若是有刺史來投,大王一般都會在留用一段時間後就改爲他用。這一點只怕會讓那些有意歸順大王的樑國地方刺史等心懷顧慮。所以臣請大王將這一點加以變更!”

楊渥聽了頓時有些不悅,“變更?那麼嚴卿打算如何變更?”

“大王可以向那些主動來投之人許諾,若是地方刺史來投,在加入吳國之後他們的職務不發生任何變更,可以繼續擔任地方刺史,並且他們手中的權利也不會發生任何改變,一切都按照他們之前在樑國時的來,以安其心!”嚴可求道。

“那麼若是敵方將領來投呢?孤是不是也要按照他們原本的職務給他們安排職位?然後讓他們像以前那樣目無軍紀?”楊渥聽了更加不悅,當即提高了聲音道。

那些主動來投的敵方刺史或者將軍們,一般都帶着一些桀驁不訓,畢竟他們在原本所處的樑國中都有些極大的權利。

樑國的地方刺史一般都是同時執掌着軍權、司法、稅收、人事等大權,這與淮南當初軍政分離之前是一樣的。

若是向這些人保證一切照舊,那麼當初楊渥在吳國辛辛苦苦推行的軍政分離的措施,豈不是一切都要被推翻了?

此外,若是向這些外來者開了口子,那麼原本吳國的大臣們也要求同樣待遇,這樣一來整個吳國還不得亂套了。

所以楊渥對於嚴可求的提議極爲不滿,不過他更加好奇的是,以嚴可求的聰明才智,不至於看不到這麼做的後果,那麼他爲什麼還會這樣提議呢?

想一會兒沒有想出嚴可求的目的,楊渥當即道:“嚴卿,你要記住,軍政分離乃是我國的國策,這一點不可商議!”

“至於說吸引更多人來歸順之事,只要我吳國足夠強盛,又何必擔心沒有人來歸順呢?”

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章 家宴(上)第十三章 溫馨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
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章 家宴(上)第十三章 溫馨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