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

江陵城外,吳軍大營之內。

經過幾天時間的休養,楊渥的病情不但沒有轉好,反而有些加重的跡象,這讓衆將一個個都有些驚恐不安。

如今的吳國雖然已經走上正軌,楊渥的弟弟的年紀也有十五歲了,但不得不說,楊渥依舊是吳國的支柱。

若是這一次領兵在外時,他突然出現什麼狀況,那對整個吳國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所以由不得衆人不感到驚恐。

好在,經過隨軍御醫的診斷以後,斷定楊渥的病情依舊只是風寒,只要繼續調養,依舊不會有什麼大礙。

那些御醫的診斷不僅非常一致,而且都很肯定不會有錯,所以衆將這才相信了。

而楊渥本人也是自家事自家知道,他雖然病得不淺,但根基卻沒有損傷,遠遠沒有到要擔心後事的地步。

所以他反而是在安撫着衆將,讓他們不要擔心,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

至於軍務,卻是完全交給了衆將來處理,他基本上都沒有過問,一心在自己的營帳裡面養病。

不過今天,衆將在探問病情之後,並沒有直接離去,而是留了下來向楊渥稟報一些重要的事情。

這幾天,吳軍也曾試圖在護城河上搭建浮橋,然而城中的蘇州炮的確不是鬧着玩的,在那些蘇州炮的威脅之下,吳軍的嘗試基本都以失敗告終。

此外,這幾天連續下雨,吳軍乾脆就留在營地裡面休整,並沒有貿然攻城。

而現在衆將要向楊渥稟報的事情,主要就是三個重要的消息。

第一個消息,也是剛剛傳來的捷報,劉信已經成功的拿下虔州城,並且將譚全播等守將悉數捉拿住。

就如同嚴可求當初分析的那樣,在得知吳軍已經退去的消息後,那些自發前來幫助守城的百姓已經離開了虔州,回去忙着自家田地的春耕去了。

而那些城中的守軍,之前雖然擋住了吳軍的進攻,但實際上也到了強弩之末,一個個都是咬牙堅持着;等到那股瘋狂勁過了之後,大家死裡逃生,卻是再也沒有了與吳軍拼命的勇氣。

所以當劉信重新將虔州城包圍起來之後,城中基本上就像一座空城一般,僅僅一次攻城就將其拿下了。

得到這個消息後,楊渥自然是大喜過望。

在此之前,韶州刺史廖爽已經接受吳國的勸降,將韶州完全交給了吳國。

這樣一來,盧光稠當初統領的虔州和韶州兩地,就徹底的落入了吳國手中。

這可是整整謀劃了四年,最終才艱難獲得的成功,楊渥自然會感到高興。

“將俘虜的其他虔州將領,一併押送到金陵去,讓有司對他們進行審判;至於譚全播,這老傢伙就直接押送到江陵這裡來吧,孤倒要親眼看看,這個被稱爲‘小諸葛’的老頭子,到底有什麼本事,能夠將劉信的大軍抵擋住!”高興之後,楊渥當即下令。

對於譚全播,他的確是有一些興趣的。

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居然統領着一羣烏合之衆,就能擋住劉信的大軍,這樣一個人物,楊渥自然想要見一見。

當然,之所以沒有將他與其他人一樣直接送到金陵去審問,主要原因也是因爲此人太老了,而且在南方還有不小的聲望,所以這一次雖然他率軍守城,將吳軍死死抵擋住,但楊渥也沒打算治他的罪。

畢竟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本來就沒有多久可活,自己也沒有必要非要將其治罪。

除了虔州被劉信攻破的消息外,第二個重要消息則是朱溫兵敗的消息。

除了能夠確定朱溫在退回貝州之後病得很重這個消息外,他這一次兵敗的具體經過更是讓人感到驚訝。

統領着十多萬大軍,號稱五十萬大軍的朱溫,竟然被一個假消息就嚇得連夜逃命,最後還在驚慌失措之下迷失了道路,走了一百五十里路程後才逃回冀州,這個消息的確是夠讓人感到驚訝的。

不管怎麼說,朱溫也是唐末以來天下最爲強勢的梟雄,最強大的時期,天下的諸多藩鎮哪一個不是小心翼翼的,便是李克用、李茂貞、楊行密等強大藩鎮,也不敢直接與之對砍。

而如今,這麼一個梟雄卻是在晚年落到如此一個地步,衆將在聽到消息之後,先是感到不信,接着自然是感慨萬千。

楊渥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同樣沉思起來。

“這一次朱溫病重,應該離死就不遠了吧?”

“記得朱溫在歷史上就是今年被其子朱友珪所殺的,但真要說起來,即便朱友珪不殺他,只怕他也活不了多久了。畢竟,朱友珪之所以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將自己父親殺死,說到底還是因爲得知朱溫要將皇位傳給博王朱友文。”

“而以朱溫的脾氣和多疑的性格,若不是確信自己病情太重,已經難以治癒了,他又怎麼可能開始傳位之事呢?”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即便他不被殺,想來也難以活過今年了。”

“只是不知道,這一次的朱溫,到底是會像歷史上那樣被朱友珪所殺,還是他成功傳位給朱友文,然後病死?”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將意味着,朱溫這個橫行天下三十多年的梟雄,已經到了最後的年歲了!”

楊渥在心中想着自己的心思,面上卻是絲毫不顯的與衆將一起議論着朱溫。

吳國乃至之前的淮南,都是與朱溫長期爲敵的勢力,直到現在吳國都還在打着要爲唐朝報仇的名義與樑國對抗,朱溫本人更是被稱爲“弒君逆賊”。

但如今得知他的遭遇之後,衆將在幸災樂禍之餘,同樣免不了帶着一絲唏噓。

如果說劉信攻破虔州乃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朱溫的兵敗與吳國關係不大的話,那麼第三個消息就與衆將有着極大的關係了。

在上一次高季昌派人向寇彥卿、王宗壽求援時提到了吳軍已經攻克兩座衛城的消息後,寇彥卿和王宗壽二人不敢怠慢,當即決定出兵救援江陵。

要知道,當年楊渥第一次北伐之時,正是由寇彥卿在防守宿州,由高季昌在防守潁州。

原本寇彥卿以爲,憑藉自己手中的兵力肯定能夠堅持到援軍抵達的時候,結果沒想到最終卻是被淮南軍在短短時間之內就將城池攻破,而那時候朱溫親自統領的援軍纔剛剛從汴州出發。

如今雖然吳軍纔剛剛攻佔衛城,但寇彥卿也不敢再拖延下去,生怕發生像當年那樣的事情。

他雖然打算讓高季昌和吳軍相互消耗一番,但畢竟守住江陵纔是此戰的重點,他根本不敢去賭。

至於王宗壽,他雖然還想再等待一番,但他也知道,單憑樑軍是不能解除江陵之圍的,若是自己不與樑軍一起出兵,只怕樑軍去了江陵非但不能解圍,反而有可能被吳軍消滅掉。

所以在樑軍出動之後,雖然心中還有些不情願,但王宗壽也只好隨之出兵。

這樣一來,吳軍一直等待的機會就要來臨了。

目前,樑軍的駐地乃是襄州,而蜀軍的駐地則是歸州。

從兩地前往江陵的距離大致上是差不多的,不過蜀軍在來江陵的途中,可以以峽州作爲依託,一路上安全是沒有問題的,糧草輜重也能得到保證;而從襄州南下,卻是沒有這份便利。

當然,即便樑軍的兵力不如蜀軍,更不如吳軍,但吳軍想要在他們與蜀軍匯合之前就將其消滅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此時,關於由誰領兵前去完成擊敗樑軍的任務,卻是在吳國衆將之中引起了不小的爭端。

本來,這個重任只有楊渥親自領兵去完成纔是最好的選擇,而且也不會引起什麼爭論;不過如今楊渥病得這麼重,衆將自然不希望他再去領兵,至少也要休整一段時間,等病情好了再說。

但擊敗樑軍的行動卻是絲毫都拖延不得,這樣一來,也就只能選一個將領前去完成這個重任了。

此時隨軍的衆將之中,最有資格去擔當這個任務的共有三人,分別是王茂章、秦裴和朱瑾。

這三人的資歷和威望自然不用說,都是有足夠資格統兵前往的;在能力方面,他們三人也是相差無幾,誰都不比誰更強多少。

不過三人之中,朱瑾自知自己統兵的可能性不大,他知道楊渥雖然已經對他有了初步的信任,但還沒有徹底信任的程度,至少兵權是不會輕易讓他碰的。

若是此時沒有秦裴和王茂章在,或許楊渥還會考慮他;但有這兩人在,楊渥是不可能讓他去領兵的。

所以朱瑾一開始就直截了當的說,自己已經有很多年沒有領兵了,對於該如何打仗都有些生疏了,所以如此重任,還是讓其他人來的好。

至於剩下的柴再用,呂師周等人,與王茂章他們相比就差了許多。

倒不是他們的能力不足,而是資歷和威望不足。

這一次要擊敗樑軍,顯然至少都要動用兩個軍甚至更多的兵力,而柴再用二人目前還沒有資格統領兩個軍以上的兵力。

這樣一來,能夠有資格領兵的也就只有秦裴和王茂章兩個了。

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五十章 悠閒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
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五十章 悠閒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