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

一場細雨漸漸落下,沖洗着地面上尚未乾涸的血跡。

樹林中的戰鬥漸漸落下了帷幕,吳軍雖然成功伏擊了敵軍,但他們的兵力畢竟只有兩千人,而敵軍的兵力卻有五千之衆,加上叢林之中容易隱蔽,所以最終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敵軍突圍出去了。

打掃完戰場後,李承鼎像往常一樣開始在心中反思着這一仗的得與失。

今天的伏擊戰,從整體上講還是很成功的,但也有一些失誤之處,比如說伏擊發動得還是有些早了,敵軍尚未徹底進入伏擊圈就開始進攻了,這就使得敵軍突圍時的難度下降了許多,導致許多敵軍最後都成功的突圍出去。

此外,在開戰之後的兵力調度中,李承鼎覺得自己還有許多欠缺。

當然,除了欠缺外,他也發現了不少自己做的不錯的地方。這些都將成爲他的經驗,讓他不斷成長起來。

收拾完戰場之後,通過審問俘虜,李承鼎迅速得知了福州變亂的經過以及那裡的現狀。

如此重要的消息,他自然是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將消息傳到金陵去。

金陵城中。

經過這段時間的各種手段,不管是拉攏還是震懾,楊渥已經成功的讓王審知認識到,投降是他最爲合適的選擇。

同時,楊渥又通過在中極殿正式朝會上,公開向王審知保證他的子孫後人的富貴。

以楊渥如今的身份,他既然在朝會這種正式場合上公開表態了,這就相當於一位天子的保證一般。

天子一言九鼎,楊渥同樣如此。

這樣一來,王審知心中最後的擔憂也沒有了,當即向楊渥保證,會立即寫信給留守福州的長子王延翰,讓他們按照命令向吳軍投降。

這天,楊渥正在朝會上議事,而剛剛被正式加封爲閩國公的王審知同樣參與其中。

突然間,有侍衛急匆匆的拿着一紙文書遞給侍立在楊渥身側的程勳,程勳接過來一看頓時臉色就變了。

“怎麼了?可是有什麼新的消息?”楊渥自然也看到了他的動作,當即笑問道。

王審知投降的事情基本上已經敲定,楊渥這段時間的心情自然是不錯的。

能夠用和平的手段解決福建問題,不僅能節省一大筆軍費開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傷亡,更是能爲收服其他勢力帶了個好頭。

所以心情不錯的楊渥也就忽略了程勳臉色的變化。

程勳小聲道:“是信州那邊的消息,請大王過目!”

楊渥一聽是信州的消息,便知道肯定與福建有關。

他連忙將文書接過來,剛看了前面幾句話,頓時就臉色陰沉下來。

這份文書還是早前李承鼎私自出兵時寫的,除了向楊渥彙報他出兵的理由外,更是詳細的交代了福州那邊的情況。

李承鼎私自出兵,這並沒有讓楊渥感到不滿,因爲就李承鼎彙報的情況來看,福州出現變故的可能性是極高的。

換言之,李承鼎斷然採取措施的理由是充足的。

他的臉色陰晴不定,又有意無意的看了王審知一眼,那陰冷的眼神將王審知看得忍不住打了個冷顫。

“大王這是怎麼了?難道福建那邊出了什麼亂子?”衆臣一個個都是人精,自然看出了不妥,一個個都向王審知看去,似乎想從他那裡看出點什麼來。

王審知不由得感到心驚肉跳,他感到自己彷彿大禍臨頭了一般,偏偏他又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要說前些天楊渥對他的態度還是極好的,此時卻突然如此冷淡,這中間肯定是剛纔那張文書中的內容起的作用。

可惜他卻不知道那文書的內容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以他如今的尷尬身份,他連問一問都有些不便。

好在僅僅過了片刻,楊渥突然哈哈一笑道:“剛剛接到一個消息,說是孤的一位妃子身體不適,孤準備去看看她。今日的朝會暫時就到這裡吧,沒有什麼要緊事情的話就留到以後再說吧!”

說完,楊渥在程勳的陪同下起身離去。

朝中大臣見此,一個個都滿頭霧水,不知道到底是哪位妃子病了,竟然惹得楊渥連朝會都不管了。

只有高勖、嚴可求等少數人卻意識到這裡面的蹊蹺之處,所以當其他大臣逐漸散去時,這些人卻很自覺的留了下來。

果然,沒過多久程勳便過來對他們道:“諸位大人,大王有請!”

“程議郎,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不是與福建有關?”周隱第一個開口問道,其他人同樣向程勳看去,顯然都想知道問題的答案。

程勳如今的官職乃是黃門議郎,專門負責傳給楊渥的令旨,他聽了周隱的問題後,連忙答道:“周閣老,還有各位大人,此事的確與福建有關,不過具體情況,還是到了華蓋殿見了大王之後再說吧!”

華蓋殿乃是專門給內閣來開會議事的,衆人進了殿中後,只見楊渥已經在最裡面中央的位置上坐下了,連忙上前行禮道:“臣等見過大王!”

楊渥擺擺手道:“免禮!諸位都坐下吧!程勳,給諸位大人奉茶!”

“謝大王!”

這個時代的臣子在與君主議事時,都是有自己的座位的,不像後世,只有在得到君王的賜坐後才能坐下。

一羣內閣成員按照秩序坐下後,立即向楊渥詢問道:“之前臣等見大王接到一份文書之後,當即變了臉色,又見大王看向閩國公,不知是不是福建那邊發生了變故?”

楊渥點點頭道:“是啊,福建可能出現大亂了,這是李承鼎發來的文書,你們都看看吧!”

他讓侍衛將文書轉給衆臣看,口中又說道:“看來孤還是低估了要以兵不血刃的手段就降服一個勢力的難度啊!”

衆臣顧不上回答楊渥的問話,一個接一個的拿起文書迅速閱讀。

“大王,雖說安西將軍這份文書中提到的理由比較充足,但畢竟只是猜測而已。福州的情況未必就有上面說的那麼危急吧!魏國公此舉是不是有些欠妥當?”高勖看了之後不由得皺眉道。

他倒不是反感李承鼎私自出兵的舉動,畢竟在楊行密時代,這種私自出兵的行動根本就不算個事。

高勖自然也明白只要有足夠的理由,臨機做出決斷是十分有必要的。

不過他還是覺得李承鼎作出決定的理由有些不足,至少福州那邊還沒有確切的消息傳來。

“其他幾位怎麼看呢?”楊渥不置可否,轉向其他大臣。

“臣以爲,高閣老言之有理,目前福州雖然有較大可能發生了變亂,不過在沒有得到確切消息之前就動手,只怕於理不合!若是傳揚出去,怕是會引起非議。而且等待有確切消息之後再動手的話,不僅更加穩妥,而且不會引來非議。”周隱同樣贊同高勗的看法。

“臣附議!”禮部尚書殷文圭和刑部尚書盧樞一同答道。

楊渥皺了皺眉,又看向其他尚未開口的大臣。

“大王,臣以爲,安西將軍此舉果斷而有魄力,乃是當時最好的應變之法。大王不僅不應怪罪安西將軍,反而應該予以嘉獎纔是!”李承嗣在一旁道。

“哦,高閣老說李承鼎此舉欠妥當,李樞密卻說他此舉乃是最好的應變之法,你不妨說說,到底好在哪裡?”楊渥頓時來了興趣,笑着問道。

福建的變故雖然讓楊渥感到惱怒,不過在此之前他就下定過用無力征服福建的決心,如今不過是事情回到原路上去,他倒也不感到有多焦急。

“以臣之見,安西將軍此舉能夠掌握主動權。若是最後證明福州之變的猜測有誤,那麼我軍奪取了建州之後,在我軍的大軍壓迫之下,福建投降的事情就更加不會出現亂子;而若是他的猜測是對的,那麼趁着建州守軍還沒有反應過來,提前將建州奪取過來,這同樣是一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所以臣說安西將軍的做法乃是最好的應對之法。”

“不錯,李樞密言之有理,臣也贊同安西將軍的做法!”劉威和陶雅這兩人在此時也出言支持起李承鼎來。

“好了,關於李承鼎的做法是不是合適,還是等到以後再說吧。咱們還是議一議如果猜測爲真,我等該如何應對吧!”楊渥制止了衆臣的爭論,轉而問起了應對之法。

如果福州真的有變亂,使得之前定下的和平收服福建的計劃泡湯了,那麼接下來就只有按照當初的計劃開打,這一點自然是不需要議論的。

真正要討論的,還是該如何對待王審知的問題。

從之前的情況來看,王審知投降的誠意還是很足的,而且他還親自到了金陵,並且受到楊渥的熱情接待。

如今楊渥已經公開加封他爲閩國公,又保證過他的子孫後代的富貴;雖說福州可能爆發的變亂會破壞這一切的前提,但楊渥已經答應的事情還要不要遵守,這纔是最爲重要的。

對王審知,到底是殺,是貶,還是優待依舊,這纔是他們現在言討論的。

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五百章盧枇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十章 王茂章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
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五百章盧枇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十章 王茂章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