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

“延翰,延均,諸位將軍,孤已經決定,答應吳王的條件,向吳國納土歸降,以保全家族,並避免我福州數十萬軍民遭受戰火之厄!”較爲簡陋的琅琊王府中,王審知召來福州的大小官吏以及他的幾個兒子,向他們宣佈着自己的決定。

“大王不可啊!”

“吳王的條件完全是讓大王將手中基業拱手相讓,而且吳王好沒有明確說明將來準備怎麼安置大王。若是大王到了金陵後他突然反悔怎麼辦?”

……

王審知的話音剛落,便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

而在衆多反對者當中,最爲積極的自然便是王審知的次子王延鈞。

在楊渥給出的條件中,其他人到了金陵後都各有各的安排,即便是那些福建的將領,去了金陵後即便不會有像現在一樣的富貴日子,但也不會過得寒酸;然而王延鈞若是去了金陵後他要面臨的卻不一樣。

楊渥可是明確說過會追究他殺死淮南使者張知遠的責任的,雖然楊渥同時還說了會考慮到王審知的獻土之功,對他從輕發落,但到底會如何從輕發落,卻沒有明說。

對於王延鈞來說,這自然是不可接受的。

他還沒有爲了其他人而犧牲自己的覺悟,更沒有束手就擒的打算。

這幾年當王審知在各種猶豫中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淮南時,王延鈞卻在暗中大力發展自己的勢力,甚至於軍中將領都有不少人暗中投靠了他。

前段時間他更是派人去溫州打探消息,不想運氣很好,居然和流放到溫州的趙匡凝接頭上了。

趙匡凝如今雖然落魄,但當初也是一方藩鎮,手下擁有九州之地,近十萬大軍,實力比起如今的福建來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樣一個曾經的梟雄,當初還是與淮南友好的勢力,並且是主動去投靠淮南的,如今卻過着近乎階下囚的生活,這個結果自然讓王延鈞心中更加恐懼,更加不願他父親選擇投降。

“父親,吳軍雖然強大,但我福建地勢偏遠,想必吳國也難以派遣太多兵力來攻。而我軍有着地利之變,奮起一戰,未必不能擊退吳軍啊!而且即便我軍最終還是戰敗了,父親也可以逃到嶺南去投靠劉隱,或者直接乘船逃到海外去。天大地大,何必執迷於投降吳國以保全富貴?”王延鈞大聲疾呼着。

他的話還是很有蠱惑力的,許多本來就不想投降的將領,此時更是大聲應喝起來。

然而王審知對這些情況早就仔細考慮過,最終才做出的決定,如今豈會聽他這兩句話就隨便改變主意?

福建即便地勢偏遠,但吳軍要出動個七八萬禁軍還是能夠做到的,而七八萬禁軍,便是楚王馬殷都抵擋不住,幾個月之內就丟了嶽州,若不是楊師厚救援及時,只怕連潭州也要丟了。

連實力遠在福建之上的馬殷都抵擋不住,福建又有什麼希望擋住吳軍的進攻?

至於戰敗之後逃到嶺南去,如今嶺南都已經向楊渥上表請降了,雖然只是名義上的歸順,但劉隱也未必會歡迎他們這些兵敗之後的喪家之犬。

至於說逃往海外,或許像王延鈞這樣的年輕人心中還沒有什麼落葉歸根的想法,但王審知等已經上了年紀的人,是絕不會接受死後埋葬異域他鄉的。

所以他擺擺手制止了王延鈞等人,接着又帶着一絲歉意的說道:“延均,爲父知道這個選擇對你很不公平,當初殺那張知遠的事情,雖然是你動的手,不過若是換了爲父,只怕也會作出和你一樣的決定。所以當初之事爲父並不怪你。如今爲了保全家族,爲父也只能對不住你了!”

“父親!”王延鈞臉上滿是絕望之色。

不管他這幾年如何在軍中發展勢力,但相比於王審知,他的威信都是遠遠不足的。

當王審知下定了決心要向吳國投降時,他再怎麼反對也是徒勞無功,根本不能改變王審知的決定。

相比於王延鈞的堅決反對,他的兄長王延翰的態度就難以言明瞭。

從本心上來說,他自然也是反對投降的,若是福建能夠繼續由王家掌控下去,將來等到王審知不在了,他王延翰作爲長子極有可能就是繼承人,就是新的福建之主。

所以王審知決定投降,這間接上也是將他將來的東西拱手送了出去,他自然感到不滿。

不過與王延均不同的是,王延翰因爲沒有殺張知遠的事情夾在在其中,所以他能夠更加理智的看問題,更加明白他父親的決定纔是最好選擇。

而對於那些普通將領來說,是選擇打一仗之後見情況不妙再投降,還是現在就投降,這對他們來說其實影響並不大,最終受到的待遇都是差不多的。

不過若是他們運氣好,能夠在戰爭中擊退吳軍的進攻,那麼他們就能繼續享受富貴。

這種沒什麼壞處卻可能獲得好處的事情,他們自然更加願意去選擇。

當然,就和王延均一般,當王審知真的做出了決定時,他們也沒人敢跳出來堅決反對。

王審知統領福建已經有十年時間,再加上他的手段很強,在福建擁有極大的掌控力,一般人自然不敢反對。

在王審知的強力彈壓之下,最終投降的決議得到通過。

王審知迅速派人將吳國的使者請來,向他通報自己的投降決議。

“大王深明大義,以福建五州數十萬軍民的安危爲重,此乃百姓之大幸!在下深表佩服!”吳國這次派來的使者乃是禮部侍郎皮光業。

他比起上次出使福州的張知遠來自然是謙遜有禮多了,即便聽說了王審知準備歸降,但他還是沒有任何輕視之意,更沒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姿態。

這讓王審知心中不由得感嘆,若是上次淮南派來的使者也是如此的謙遜有禮之人,雙方的關係何至於鬧成現在這種樣子?

即便楊渥依舊會要求他徹底的納土歸降,但因爲雙方的關係沒有如今這麼緊張對立,想必楊渥開出的條件也會更加優厚。

而王審知在少了許多顧慮之後,做出決定也不會這麼艱難了。

在心中感嘆了幾句後,王審知向皮光業道:“貴使,孤既然已經決定請降了,那就還請貴使迅速將消息傳回金陵去,好讓吳王殿下儘快得知此消息!”

“這個自然,在下回去之後就會派人回金陵向大王彙報這個好消息的!”皮光業微笑說着。

他來到福州也有很多天了,雖然王審知一直都態度都傾向於歸降,不過始終未能下定決心,一直都在就投降的條件與皮光業糾纏交涉。

沒想到今天竟然突然做出了決定,這也是意外之喜。

當然,他也知道王審知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爲最近吳軍調動更加頻繁的緣故。

前段時間有消息傳來說,溫州、處州、吉州、撫州等與福建相連的地區,都有吳軍在大規模調動,顯然若是王審知再不作出決定,還想繼續拖延的話,吳軍有可能就要展開行動了。

王審知的心情顯然極爲複雜,他還沒有適應歸降之後心態的改變,所以在與皮光業說了幾句話後,他低下頭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場面顯得有些尷尬。

皮光業見狀自然明白他的心情,當即與他談論了一些金陵的風土人情,安慰他們到了金陵後一定會過得舒服愉快的。

王審知勉強笑了笑,過了一會兒他彷彿下定了決心一般,突然說道:“貴使,老夫雖然已經決定歸降大王了,但老夫卻還沒覲見過大王,不知老夫能否在最近親自去金陵覲見大王一次?也好表明老夫歸降的誠意?”

“去金陵覲見大王?”皮光業有些驚訝,不過隨之他又明白過來,王審知顯然心中還有些顧慮。

他這是想在徹底歸降之前,先去金陵與楊渥見上一見,至少也要親眼看看楊渥是個怎樣的人。

而在這期間,王審知自然會留下他的兒子執掌福建大權,這樣既能向楊渥表明自己的投降誠意,同時萬一他到了金陵後覺得不如意,那麼他留在福建的兒子還可以另尋出路。

這種做法在這個時代其實並不新鮮,所以皮光業沒有感到奇怪。

他想了一下答道:“大王的這個要求,在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不過此事事關重大,還需要稟報我家大王才行。”

“這個自然!這個自然!”王審知連連說着,接着又道:“對了,既然老夫已經歸降吳國了,那麼這‘大王’的稱呼還是免了吧!貴使若是客氣,不妨稱在下本名吧!”

皮光業微一猶豫,便笑着說道:“既然如此,那麼在下稱呼您爲國公吧!在此在下還要恭喜國公,日後咱們就是同朝爲官了!還請受下官一拜,日後在朝中也要相互照看啊!”

王審知笑着點點頭,之前的尷尬減輕了不少,與皮光業也逐漸閒談開了。

然而他沒有注意到的是,下方的王延均在聽說他準備親自去往金陵之後,眼神卻是越來越亮,似乎想到了什麼絕好的主意。

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十二章 合議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九章 夜談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
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十二章 合議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九章 夜談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