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

雖說已經決定了要戰,但具體如何戰,這個問題卻還需商議。

就目前來說,吳軍的實力依舊很強,既有兵力遠超過晉軍的步兵,同時在騎兵方面晉軍的優勢也不明顯。

目前集中在楊劉附近的晉軍騎兵有近萬騎兵,而吳軍騎兵規模雖然不能確定,但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人,並不是像樑軍那樣幾乎全靠步兵。

以萬騎對五六千騎兵,看上去晉軍騎兵有絕對優勢,但問題是,晉軍的騎兵多數在河北,而運送一個騎兵的時間估計足以運送五六個步兵了,畢竟馬匹佔用的空間實在太大了。

要將所有騎兵全部用小船運過河去需要的時間太長,吳軍水軍不可能給他們留下那麼多時間。

所以真等到開戰的時候,晉軍能送到戰場的騎兵數量能和吳軍齊平就不錯了,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這時,留在河北的衆將不用吩咐便紛紛趕來,集中在中軍主營裡等候李存勖的軍令。

李存勖揉了揉額頭,擡眼向衆將看去,見他們臉上都帶着憂慮之色,知道他們此時都很擔憂,對戰局感到驚慌。

他沉聲道:“諸位將軍如此驚慌像什麼樣子?難道說一場大火就把你們的膽量給燒沒了?”

衆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該如何回答。

最後還是遊弈將李紹興開口答道:“大王,末將等並不是膽怯了,不過如今浮橋被毀,局勢危急,還請大王早做打算!”

“哼!”李存勖冷哼一聲,問道:“早做打算,如今的局勢除了渡河外,還能有何打算可做?”

“這個……”衆將沉默不語。

當前局勢下,在場衆將其實並不主張立即渡河決戰;畢竟沒有了浮橋後,南北兩岸的通道隨時可能被切斷,在這個時候貿然渡河決戰,這怎麼看都太過冒險。

不過看李存勖的態度堅決,衆將一時間又不知道該如何勸說。

李存勖不理會衆將的遲疑,直接問道:“我軍若是將所有船隻集中起來運兵,三天之內到底能運送多少軍隊過河?”

李紹榮沉吟片刻,道:“若是日夜不停的運兵,三天之內將三萬大軍運送過河應該沒問題。但更多的軍隊的話,那就難說了;而且敵軍水軍只怕不會任由我軍運兵;若是敵軍干擾的話,能運送一萬軍隊過去就不錯了。”

“三萬人?目前我軍在河南的兵力一共是兩萬步軍,兩千騎兵,若是能將三萬人運送過河的話,那就是五萬大軍。”李存勖在心中計算着。

五萬左右的大軍,其中騎兵能夠達到五六千人就不錯了。

但僅僅依靠這麼點兵力,想要擊敗兩倍的敵軍,這實在有些懸;即便是李存勖本人也沒有半點取勝的信心。

更何況,李紹榮剛纔也說了,這還是在吳軍水軍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才能運送這麼多軍隊渡河;若是吳軍干擾,那能夠渡河的軍隊就遠沒有這麼多。

“大王,末將覺得,要渡河決戰,也不必現在就渡河,應該等一段時間。”這時,衆將之中有人開口道。

李存勖向那人看去,見說話之人乃是孟知祥,當即問道:“說說你的理由?”

這孟知祥本是李克用的侄女婿,曾經擔任過中門使,算是李存勖的親信之人;不過因爲之前幾任中門使都因爲過失而被殺,孟知祥擔心自己在這個位置上也會被殺掉,所以請求改變職位,被任命爲馬步軍都虞候。

“大王,此次大戰我軍的主要策略是以楊劉南城這座堅城來消耗敵軍,等到敵軍精疲力竭之後再一舉破敵。但如今敵軍纔剛剛開始圍攻南城,不僅士氣旺盛,而且體力充足,遠遠談不上精疲力竭。若是在此時渡河與敵軍決戰,縱是我軍個個爭先,只怕也未能破敵。”孟知祥道。

“是啊,大王,目前我軍還沒有做好渡河決戰的準備,此時決戰太過冒險,還請大王慎重!”其他將領紛紛附和道。

李存勖點了點頭,對孟知祥的觀點深表贊同。

此時決戰的時機尚不成熟,若是貿然渡河決戰,以敵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他們想要取得勝利實在太難,這一點李存勖心知肚明。

不過即便知道這些,但問題是,他們現在不渡河,等到河道被徹底封鎖,將來想渡河都難。

或許是看出了李存勖的遲疑,孟知祥接着道:“大王可是擔心敵軍徹底封鎖河道?其實大王的擔心有些過了。黃河水道何其漫長,敵軍即便能封鎖住楊劉這裡的河道,但他們難道真能將整個黃河都封鎖起來不成?”

“這……”李存勖眼神一亮,頓時明白過來,自己剛纔是關心則亂了。

的確,吳軍水軍是很強大,但他們的兵力擺在那裡,最多能將楊劉附近封鎖起來,更多的地方他們卻顧不上。

將來即便不能在楊劉渡河,但在其他地方渡河卻不成問題。

“大王,末將以爲我軍應該繼續之前的計劃,用南城來消耗敵軍,等到敵軍疲憊之後,再在下游或者上游渡河,擊敗敵軍,解除包圍!”孟知祥道。

“大王,楊劉南城的錢糧儲備充足,即便是再過半年時間也不用擔心消耗光。更何況城中有兩萬軍隊防守,即便敵軍再怎麼擅長攻城,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城池攻破,咱們完全沒必要這麼急切。”

“南城的鎮守使李周將軍精於守城,且擅長安撫士卒,能與將士們同甘苦,有他在,南城防守不會有問題!”李紹興等將領也都勸說道。

“那若是敵軍不攻城,卻以圍困爲主呢?這樣的話想用楊劉南城來消耗敵軍的目的可就達不成了!”李存勖皺眉問道,心中卻已經開始接受孟知祥的意見。

“大王,若是敵軍不攻城,而以圍城爲主的話,只要時間久了,敵軍定然會出現懈怠,從而出現可趁之機,這一點就與閻寶兵敗的道理是一樣的!”孟知祥道。

閻寶兵敗鎮州城外的原因就是圍城時間太久導致將士們疲憊鬆懈,這一點在場衆人都很清楚。

“若是敵軍長期圍困,同時又沒有給我軍留下任何戰機的話,那敵軍就必須長時間保持警惕;時間久了,大軍必然疲憊!更何況,即便這一切都沒有出現,那局勢也不會比現在更差,大王以爲如何?”孟知祥接着又道。

李存勖最終緩緩點了點頭,“也罷,那就繼續觀望一段時間吧。不過這兩天應該抓緊時間運送軍隊和錢糧物資,一定要保證南城的錢糧儲備充足,可以堅守更長時間!”

“大王放心,末將等不敢有絲毫鬆懈!”

……

接下來一兩天裡,晉軍用剩餘的船隻拼命運送錢糧軍械等物資,使得南城儲備的物資足夠使用七個月以上;尤其是糧食儲備,更是能食用八個月以上;若是守將李週一開始就進行嚴格控制的話,或許能支撐更長時間。

而吳軍在這段時間裡則用小船裝載士兵不斷進攻,阻攔晉軍的行動。

正如司馬福說的那樣,在失去了浮橋這個穩固的平臺後,打正規的水戰,晉軍完全不是對手。

這些不熟悉水性的北方人,要讓他們在波浪起伏的小船上站穩腳跟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別說讓他們用弓箭與吳軍交手了;而吳軍士卒卻在小船上往來如飛,如履平地一般,佔有的優勢實在太明顯。

僅僅兩天時間,晉軍剩餘的船隻基本就被吳軍焚燬或者繳獲,楊劉附近的黃河水道被徹底封鎖起來。

至此,吳軍的第一階段的作戰目標已經達成,接下來就是圍攻楊劉南城的時候。

……

“大王,直接攻城的話,我軍不僅要承受巨大的傷亡,而且還很有可能不能攻破城池;所以必須以長期圍困爲主。不過若是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我軍又有可能因爲戰事遷延日久而鬆懈下來,所以臣以爲,我軍不能將所有軍隊全部集中在南城城外,而應該輪流上陣!”吳軍中軍營地裡,郭崇韜大聲講述着自己的觀點。

這兩天水軍的作戰十分順利,這讓衆將對戰局充滿樂觀。

不過在攻打楊劉南城的問題上,衆將卻還存在爭議。

一部分將領主張趁着敵軍被封鎖在河北的時機,儘快攻城,將楊劉南城和鄆州城拿下,以免久戰生變。

不過要攻破楊劉南城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城中目前守軍有兩萬軍隊。

這麼多的軍隊塞在一座周長不到五里的小城池裡,其兵力密度和防守力度可想而知;通常情況下要攻破這麼多兵力防守的城池,若是強行攻城的話,必然傷亡慘重。

所以更多的將領不贊同強行攻城,而主張採用長期圍困的手段,就如同晉軍圍攻鎮州一樣。

鎮州城中的守軍數量同樣有兩萬多,而鎮州城的城牆比楊劉南城還要大一些,晉軍從去年八月圍城,到現在已經圍攻了八個月,但至今未看到破城的跡象;晉軍依舊只能圍困城池,想要等到敵軍軍糧耗盡的一日。

當然,楊劉南城畢竟只是一座臨時修築的城池,其堅固程度與鎮州還是不能比的,而且城中儲備的錢糧軍械等,同樣不能與鎮州相比,這或許是一個好消息。

而壞消息就是,晉軍已經在鎮州城下碰了個鼻破血流,這已經充分證明了長期圍攻一座堅城的危險性,那就是:不可能有人能在那麼長時間裡始終保持警惕,總有鬆懈疲倦的時候。

而一旦鬆懈下來,又遇到敵軍突襲,那很容易被打得大敗。

晉軍在鎮州城下的兵敗就是這麼來的;此外還有樑軍當年兵敗潞州城下,同樣是因爲軍隊鬆懈,遭到晉軍突襲的緣故。

而此時,郭崇韜卻提出了另一種長期圍城的辦法,那就是輪流上陣。

“輪流上陣,具體來說就是,每一次只投入部分軍隊,保證能夠將城池徹底圍困起來就行,並不急於攻城,而是配合水軍對河道的封鎖,以圍困爲主。同時負責圍城的軍隊每過三個月就輪換一次。這樣軍隊需要保持戒備的時間就只有三個月,不會因爲時間久了而鬆懈疲憊。”郭崇韜解釋道。

楊渥點頭,道:“三個月時間的確不長,我想在場要讓諸位將軍在三個月內保持最高戒備應該沒問題吧?”

衆將紛紛搖頭,若是長時間保持緊繃狀態,那誰都受不了,但三個月時間的話,這還在衆將接受範圍之內。

郭崇韜接着道:“根據臣的計算,我軍每次只需要投入四萬軍隊,就足以徹底從陸地上將城池圍困起來。至於其他軍隊,一部分留在東阿進行休整,同時隨時支援楊劉戰場,防止晉軍主力突然渡河解圍;另一部分,臣以爲可以用在其他戰場。”

“其他戰場?郭樞密的意思是在其他地方渡河攻打河北嗎?”周本問道。

“不錯,敵軍如今正在圍攻衛州,既然要用長期圍困的手段來破敵,那麼衛州同樣會遭到敵軍長期圍攻,咱們必須在適當時候派兵解圍;此外,懷州、孟州、河中府等地,這些地區敵軍防備較鬆,我軍應該趁早拿下來,同時出兵這些地區也能進一步分敵軍兵力。”郭崇韜道。

楊渥點了點頭,轉頭向司馬福看去,道:“分兵他處的事暫時別忙着討論,先把圍困楊劉的事討論清楚。司馬將軍,你們水軍將士能保證徹底封鎖河道嗎?”

“大王請放心,封鎖整個黃河河道那是不可能的,但僅僅封鎖楊劉附近卻沒有半點問題!”

對於司馬福的保證,楊渥還是很放心的,這兩天的戰鬥已經足夠證明這一點。

不過正如陸地上的將士需要休整一樣,水軍將士同樣需要輪流休整,以保證士氣旺盛,體力充足。

好在吳軍水軍衆多,並不只是司馬福這一部,如今還有許多將士就在南方,負責運送錢糧輜重,或者保證與海外的聯繫暢通等。

只要將這些將士調過來,要進行輪休是沒問題的。

更何況,這個時代的水軍和陸軍的分別其實並不是那麼嚴格,只要是熟悉水性的人,上了船以後自然就成了水軍將士。

而吳軍目前以南方人爲主,要找到熟悉水性的士兵不要太容易。

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五十章 悠閒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
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五十章 悠閒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