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

發生了這種事情後,楊渥自然也沒心情繼續探望考生了,匆匆交代了幾句便離開。

然而,他的寬宏大度卻給那些還以爲會遭到遷怒的士子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他們一個個私下裡說起這件事時,都覺得楊渥有明主之相,完全繼承了他父親的寬厚的同時,還是一位天下知名的統帥,遇到這樣一位繼承人,不僅是淮南的大幸,更是他們這些士子們的大幸。

所以無論是淮南本地的士子,還是那些從別的藩鎮千里迢迢跑過來參加科舉的士子,到了此時都更加覺得參加這次科舉是無比明智的選擇。

結果,楊渥無意中的一番舉動,反而收穫了大批士子之心,即便是一些楊行密的老部下,在得知楊渥的處置方式之後,也不由感嘆楊渥的仁厚不比他的父親差,甚至許多曾經還覺得他比較嚴苛的官員對他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這也算是意外之喜。

回到節度使府後,楊行密聽說自己兒子遇刺,頓時大怒,到了這個時候,他對楊渥可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要重要,若是失去了這個優秀的繼承人,他難以想象他的基業將來還能交給誰。

所以勃然大怒的楊行密便打算對這些士子來一次大清查,不過在楊渥的勸說下最終還是罷手了。

倒不是說楊渥就不想進行清查,而是如今科舉的複選只有三天時間就要開始了,如果此時大規模搞清查,肯定會影響到許多考生的發揮的,所以最好還是在暗中秘密進行調查。

當然,這件事也還給楊渥提了個醒,自此之後不管什麼時候他都極爲注意自己的安全,倒是讓他在以後避過了許多次刺殺。

至於這一次抓獲的刺客,經過範遇的調查和審問後,發現這人竟然不是楊渥預想中的錢鏐派來的人,而是北方朱全忠派來的。

這個士子本來是個貨真價實的書生,這次淮南科舉的消息傳開後,朱全忠的人便找到了此人,以他的家人作爲威脅,要他來淮南進行行刺。這也是爲什麼這人的行刺過程表現得如此不專業的原因。

刺客經過一番審問後,沒有得到更多的消息,最後只能將其處決了事,不過範遇的人卻藉此機會對廣陵進行了一番清查,成功破獲了一個朱全忠的密探機構,這卻是意外之喜。

三天後,淮南的第一次科舉複選正式開始。

這一次通過初選來到廣陵參加複選的士子共有五百多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淮南本地士子;在外地士子之中,又以北方來的士子居多,畢竟如今北方的開發程度還是遠遠高於南方的,大量士子因爲出仕無門,加上北方連綿戰亂而選擇了南下參加這次科舉。

和初選時一樣,這次複選的題目也是包括了儒家經典,數科,律法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但因爲初選時題目出得太難,導致大量士子都不會做,只能胡亂猜測答案,這就失去了考試的意義,所以複選時的題目難度反而下降了許多。

不過“行測”部分的難度下降了,但策論的難度卻相應上升了許多。

一天之後,考試結束,和初選時一樣,衆多考生還是對考試結果沒有半點信心,便是宋齊丘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通過。他雖然有才學,但畢竟年紀還小,在閱歷見識上還有些不足,所以這次面對難度較大的策論就有些沒底了。

考試完畢後,便是閱卷。不過與如今唐朝的科舉閱卷方式不同的是,淮南有兩項新的制度專門用來防止舞弊。

首先就是彌封制度,也就是在考生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再交給考官評判。直到最後統計成績時,才能拆封公佈姓名。

第二個就是謄錄制度,也就爲了防止考生在試卷上書寫標記、暗語的問題,在考生交完試卷後,節度使府專門僱請一批人將考卷重新謄錄一遍,再交考官閱卷。

這兩個制度卻是楊渥參考後世制度定下。等到這兩個步驟完成之後,閱卷才正式開始。

按照這次科舉的規則,通過這一次複選的考生在接下來的“殿試”中將不再淘汰,只進行排名,所以這次複選就必須嚴格把關,不能出了岔子。

好在,這次科舉擔任主考官的兩人中,高勖雖然沒有中過進士,但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強,擔任這個閱卷的職責自然能夠勝任;至於殷文圭,他乃是正兒八經的唐朝進士,學識淵博,那就更加沒問題了。

再加上這次前來應試者裡面那些滿口之乎者也的書呆子早在初選時就基本被淘汰了,剩下來的反而是那些文采雖然差點,但其他各方面都表現不錯的學子,所以在閱卷時就更加輕鬆。

兩天後,五百多份試卷全部都閱卷完畢,高勖二人按照分數高低選出了排名前五十名的答卷,又將接下來五十到八十名的答卷也選出來準備好,再在剩下的考生答卷中將那些策論做得好,但前面“行測”做得不好的答卷,以及策論做得不好,但“行測”做得極好的答卷各選出十份,總共一百分答卷,這纔給楊行密送過去。

“這就是你們選出來的這一批中試考生的答卷嗎?”楊行密將擺在眼前的答卷隨意翻了翻,便笑着說道:“這閱卷之事,孤可不在行,還是讓渥兒來吧!”

“是!”

楊渥也沒有客氣,這是淮南第一次科舉取士,即便他再怎麼相信高勖二人的能力和眼光,但這種事情還是要自己親自來才放心一些,所以他又花了一整天時間將二人送過來的這一百份答卷一一閱過,最終才作出決定。

不得不說,高勖二人的眼光還是很不錯的,楊渥也挑不出什麼問題來,所以他只是對前面五十名答卷中的幾份的排名進行了一些調整,又剔除掉了其中四份,然後在其他五十張答卷中挑選出了四份考卷,放到了這次錄取的名額之中。

也就是說,這一次的科舉楊渥最終只決定錄取五十人,其餘考生全部落榜。

說起來,一次錄取五十人,在這個時代絕對是錄取人數較多的。在唐朝,一般按照寧缺毋濫的原則,一科也就錄取個二三十人;即便是歷史上的北宋初年,一科甚至只錄取十幾人。只是到了後來,科舉錄取的人數才大大增加的。

楊渥這一次之所以準備錄取五十人,主要還是因爲如今南方即將平定,正需要大批人才去治理,這些錄取之人裡面,即便有些能力相對差一點的,但怎麼說也比那些武將擔任地方官強些吧。

閱卷完畢,開始拆除封條,這時楊行密突然問道:“當初你答應過要讓劉仁規和你族兄楊信二人中試,若是這次他們二人不在你選定的這五十人名單裡面,你打算怎麼做?”

楊渥一楞,這纔想起還有這兩人的事情來,當初他答應過楊行密要讓劉仁規中試,也答應過楊炎要讓楊信中試,更何況,楊渥也希望培養一下楊家族人和姻親的勢力,所以這兩人還真有必要讓他們通過。

“那就以父親的名義賜予他們同進士出身的身份吧!”楊渥想了想答道。

“同進士出身?”楊行密點點頭,這也是個變通的辦法,當即笑道:“既然如此,那就開始拆封條吧!”

封條拆開,結果考取第一名的是一個叫做汪臺符的人,第二名江夢孫,第三名徐融,居然都是楊渥在歷史上沒怎麼聽說的人。

不過這三人當初初選的答卷楊渥就非常看好,對他們獲取這一次複選的前三名他也不感到驚訝。

接下來,宋齊丘第四名,殷崇義第五名,查文徽第六名……

讓楊行密和楊渥鬆了口氣的是,劉仁規以第二十三名名列其中,而楊信則排名四十九,這兩人都中試了,也就不需要楊行密專門給他們開後門了。

總的來說,這一次科舉的結果楊渥還是比較滿意的,尤其是前面幾名的答卷,不管是“行測”還是後面的策論,都答得非常好,比排名在後面的幾名要強了許多,絕對算得上真正有學之士。

經過楊行密同意後,第二天,萬衆矚目的淮南科舉錄取名單正式公佈。

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九章 夜談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
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九章 夜談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