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

“是的,科考!”楊渥笑道:“自從中唐以來,朝廷雖然堅持科舉取士,但內裡黑幕重重,舞弊的情況甚是嚴重。衆多有才能的士子晉升無門,所以隨着天下大亂,許多人只能依附於各方藩鎮,或者給一些地方刺史擔任幕僚,但更多的士子卻是選擇隱居山野,或者耕讀傳家,或者開設私學。”

“並非這些人不想出來爲官,而是他們根本沒有爲官的途徑,畢竟能夠讓各方勢力重用的只是少數人。孩兒覺得,若是給他們一個公平競爭的途徑,肯定會有很多優秀人才前來的!”

天下從來都不缺人才,缺少的是選拔人才的合理機制,亂世的時候更是如此。唐朝雖然在武則天時期通過改革,使得科舉的公平性有了提高,科舉取士成爲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但唐朝時期各種科舉舞弊依舊很嚴重,到了唐末,科舉更是被一些權貴掌控,許多有才能的世子只能流落草莽。

若是能用一種相對公平的手段來選拔,肯定能吸引衆多有才學的文士前來。不過科考的好處雖然顯而易見,但如今諸多藩鎮裡面都沒有實行科考的。

究其原因,還是如今各藩鎮都是武夫當道,對文教不怎麼重視,官員多數由武將擔任,真正需要文士出任的職位並不多,也就是一些幕僚謀士而已,靠着投效他們的士子就足夠勝任了,沒必要再開科舉。

也就是江西那邊,對文教比較看中,有過一些類似於科考的舉動,使得許多外地士子都跑過去了。

不過鍾傳可不是什麼明主,他雖然重視文教,也任用一些士子,但他在江西割據多年,卻沒有多少聲勢,看上去前途也不大,所以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士子其實也沒多少前去投靠他的。

但淮南就不同了,淮南可是天下有名的強藩,加上楊行密的聲譽在整個天下都是有名的,他若是開科考,想來許多真正有才能的士子也會願意前來。

“開科考倒也是個可取的法子。”楊行密點點頭,“只是,你打算開哪一科?明經?明算?還是進士科?你要知道,那些讀死書的人未必有什麼真實能力,許多有真實能力的人卻未必懂那些儒家經文。你開科取士,可別盡招些讀死書的人來!”

若說如今各藩鎮對科舉不怎麼感冒,其實也因爲真正有能力的人其實很多都不善於科考,像朱全忠的幕僚敬翔,當初就是落榜士子;還有楊行密當初的謀士袁襲,也是科舉上不如意之人,還有戴友規,嚴可求,高勗等等,這些都沒有走科舉的路子,但同樣才能不俗,所以楊行密以前對科舉也不怎麼重視。

“暫時只開明經科和明算科吧!”楊渥道。

明經科是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主要科試帖經和策論。其中帖經主要便是背誦經義,只要肯下功夫,一般人都沒有多大問題;而策論則是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這纔是真正考察一個人的才能的地方。

相比之下,進士科則是考察詩文歌賦和策論,其中詩文歌賦是需要極高的天賦的;若是考進士科,許多有才能卻不擅長詩詞歌賦的只怕就要倒在這一關了。所以楊渥選擇了有利於那些在策論方面更加擅長的士子發揮自己能力的明經科。

明算科則是考察數學的,是一種自然科學的考察。不過明算科在唐朝並不受重視,即便是盛唐時期,明算科錄取的人數就很少,選拔出來的也是去了欽天監等清淨衙門,所以願意去考的人並不多;到了唐末,明算科更是被廢除了。

楊渥作爲後世來人,自然對數學非常重視,即便此時開明算科也許什麼人才都招錄不到,但總還是要試一試。

當然,不管是哪一科,其實楊渥還是有極大的不滿意的地方,只不過如今萬事俱廢,第一次開科舉時還是保守一點,按照以前的科目進行,等以後走上正軌了再來做調整。

“既然你已經有了想法,那就放手去做吧。至於你姐夫那裡,你要記住,不管如何他都是你姐夫,應該是你最親近的人,最得力的人,不要一味信任外人卻忘了培養這些姻親。”楊行密最後叮囑道,顯然是同意了楊渥對劉仁規的安排。

楊渥連忙點頭應是。

洪州。

自從鍾傳割據江西以來,江西之地因爲遠離兵禍,這十幾年來大量外地百姓逃亡此地,給當地的開發帶來了極大好處,如今的江西早已不是當初的不毛之地,許多地方的繁華之處不下於江淮。

鎮南節度使府中,一場爭論依舊在持續着。

雖說出兵歙州的命令早已下達,負責出征的六萬大軍也已經準備妥當,然而最關鍵的地方,由誰來領兵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個結果。

按理說,六萬大軍出征,在南方也是一場較大規模的戰爭了,所以最好的領兵人選自然是鍾傳自己,然而最近一段時間鍾傳有病在身,沒法親自出徵,只能在幾個兒子裡面選擇一人爲主將,然後讓一位軍中宿將爲副。

只是,究竟選哪個兒子爲將卻讓鍾傳感到爲難,畢竟這不僅是一次領兵出征的人選問題,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將來繼承人的問題。

他的長子鍾匡時既是長子,又是嫡子,本來是最好的繼承人選,在諸多官員中有很多支持者,軍中將領也有很多支持他的。但鍾傳卻對他不怎麼滿意,覺得他性格有些柔弱;鍾傳雖然重視文教,但他也知道,一個柔弱的繼承人在這亂世之中可不是什麼好事。

至於次子鍾延規,他在各個方面都與鍾傳有相似之處,最受鍾傳的喜愛。而且他對軍事也有些瞭解,本來是最好的領兵人選,然而他他性格有些偏激,得罪了許多人,導致他在衆多官員中的支持者相對較少。

所以這兩方比較起來,鍾傳始終下定不了決心該選擇何人爲繼承人,自然就沒法決定由誰去領兵。

ps:已經確定了,本週五上架,歡迎大家到時來訂閱,這幾天俺也要開始存稿了。

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二十八章 逃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
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二十八章 逃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