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

“柴克宏,這幾年你一直留在耽羅島上爲我國的馬場建立和騎兵培養而盡心盡力,這份功勞孤是不會忘記的。說吧,你想要得到何種獎勵?只要孤能做到,定當滿足你!”

武英殿中,楊渥帶着滿臉的喜色向眼前身穿明光鎧的年輕將領問道。

當初楊渥派遣李承鼎領兵去攻佔耽羅島,最後卻是因爲種種意外,這個任務被柴克宏給完成了。

之後,楊渥乾脆就命柴克宏留在島上,一面負責修築城寨,加強島上的防禦;一面負責馬場的經營,爲吳軍騎兵蓄養馬匹。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柴克宏成功的在島上開闢了一處面積極爲廣大的馬場,就其條件來看,足以蓄養上萬匹馬。

可惜的是,除了馬場草地的限制外,作爲配種馬匹的來源同樣是一個制約。

在缺乏配種馬匹的情況下,即便再怎麼努力,馬場也不可能迅速培養出足夠的馬匹。

所以這幾年雖然不斷的用船隻運送沒有經過閹割的成年馬前去耽羅島,但一直到如今,島上的馬場纔有了一定的規模,可以向軍隊輸送馬匹了。

今年乃是向軍隊輸送的第一批馬,數目還比較少,只有兩百匹馬;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將來這個馬場能夠輸送的馬匹將會越來越多。

按照柴克宏的估計,到五年之後,耽羅島的馬場每年大概能夠向軍隊輸送八百到一千匹馬。

這個數目依舊不算多,但考慮到馬的壽命通常有二三十年,其中適合作爲軍馬的時間同樣有十多年,若是每年能夠獲得一千匹馬,那麼只要十年時間,吳國就能組建一支近萬人的騎兵。

若是真能有近萬騎兵,再加上吳國強大的步兵,將來北伐之戰就不再是空話,而是實實在在有可能實現的目標!

所以楊渥纔會對柴克宏這幾年來做的事情高度讚賞。

不過對柴克宏來說,這幾年的經歷就不是那麼美妙了。

他當初率領八百名士兵輕易佔領耽羅島的時候,可沒想到自己接下來的幾年就會在這個島上度過。

不僅如此,他還被楊渥任命爲馬場的負責人,從而不得不在接下來幾年內與馬打交道。

好在他也知道馬場對於吳國的重要性,只要他做好了楊渥交給他的這個重要任務,今後肯定少不了他的好處。

而如今看來,他的想法顯然是對的,他的努力已經到了收穫的時候了。

“啓稟大王,臣別無請求,只希望將來能夠統領騎兵作戰!”柴克宏忍住心中的激動,躬身向楊渥請求道。

這幾年下來,他對馬也有了足夠的瞭解,更加明白騎兵的重要性。

如果他能夠成爲騎兵將領,將來肯定前途遠大。

如今吳國的兩個主要騎兵將領,史儼和侯瓚兩人,如今同樣上了年紀,只怕要不了幾年時間,他們就沒法再馳騁沙場了。

所以現在開始就必須培養新的騎兵將領了。

對於柴克宏主動提出來要去當騎兵將領,楊渥自然是求之不得。

“你的請求,孤答應了。你這些年一直和馬打交道,想必對騎兵應該有不少了解。不過你想要成爲騎兵將領還有不少東西需要學習。這樣吧,孤任命你爲驍騎軍指揮使,你先去城外騎兵駐地向侯瓚將軍學習吧!”

如今的驍騎軍,因爲南方戰事很少用得上的緣故,大多數時間都駐守在金陵城外。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是侯瓚與史儼等騎兵將領的年紀大了,那些當年隨着李承嗣、朱瑾一同南下的騎兵將士們,現在也有很多的年紀已經不適合繼續征戰了。

所以這兩年楊渥在金陵城外又設立了一個騎兵學校,專門培養騎兵的。

當然這麼培養騎兵的代價也大得驚人,畢竟南方人絕大多數都是不會騎馬的,要將這些不會騎馬的普通士兵訓練成合格的騎兵將士,所需要付出的自然比訓練那些本來就有一定基礎的北方邊疆地區百姓要困難。

至於與那些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遊牧民相比那就更加困難了。

好在,以吳國如今的國力要支撐起一支合格的騎兵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臣多謝大王!”柴克宏得到了楊渥的許可之後,自然是非常高興的向楊渥道謝。

“你先別高興得太早了,之前馬場那邊都是由你負責,但你若是離開了之後,馬場又該由誰來負責?若是你不能找出一個合適的人來接替你,只怕你的請求就只能推遲了!”正當柴克宏滿臉興奮的向楊渥道謝時,楊渥卻突然說道。

柴克宏聽了不由得臉色一滯,隨即又苦着臉道:“大王,這不是在爲難臣嗎?臣這幾年一直待在耽羅島上,對外界的瞭解並不多,上哪裡去找一個適合的人?”

“那可不是孤的事情,而是你的事情了!”楊渥擺擺手,制止了他。

柴克宏有些無奈的向周圍望去,卻見他的父親,同樣在場的柴再用非常隱秘的向他眨了眨眼睛,頓時放心下來。

“是,臣遵旨!”他連忙答道。

楊渥當然不是故意要爲難他,事實上楊渥讓他來尋找一個接替之人,這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在重用他。

馬場對於吳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楊渥卻將其接替人都讓他來推薦,這自然是對他的看重。

剛剛升任爲都督的柴再用正是明白這一點,所以才非常高興得讓他答應下來。

至於說人選問題,或許柴克宏不知道從哪裡選擇,但這對他的父親柴再用卻不是什麼難事。

“若不是大王當初有遠見,迅速派人佔領了耽羅島,將來我軍的騎兵定然會成爲我軍的短處。如今有了這個馬場,我軍的騎兵再也不用受制於人了!”

等到柴克宏滿臉喜色的告辭出去後,其他留下來的將軍們自然是連連向楊渥道喜。

“別高興得太早了,光有馬還算不上騎兵,那些騎兵將士們若是不好好訓練,那就最多隻能算騎馬步兵,而不是騎兵!”楊渥雖然臉上同樣很高興,但還是謹慎的說道。

“大王說得對啊,即便有了馬匹,也還算不上騎兵,必須好好訓練才行啊!說起來,如今蜀王王建手中都有八千騎兵,但真正堪用的又有多少呢?”李承嗣聽了之後同樣感慨道。

幾年前,王建在星宿山大閱諸軍時,就展現過他麾下的強大騎兵,這些都是在過去十多年裡王建通過各種途徑收集馬匹組建起來的。

蜀中雖然地勢多山,但附近還是有許多途徑可以購買到馬匹,尤其是一些蠻夷部落,更是有養馬的習慣。

不過王建的騎兵雖多,但戰力卻只是一般,再加上從西南蠻夷處獲得的馬匹多數不適合當戰馬,只能用來運輸後勤。

而吳國如今通過耽羅島培養的馬匹,都是體型相對高大的草原馬,用來作爲騎兵戰馬衝鋒陷陣是最適合不過的。

“侯將軍,騎兵的訓練,孤就交給你和史儼二人了,孤只希望,等到將來我軍北伐中原之時,有一支強大的騎兵能夠成爲摧營拔寨的利器!”楊渥對侯瓚嚴肅的說道。

“末將定當竭盡全力訓練騎兵,不敢有絲毫鬆懈!”侯瓚連忙保證道。

楊渥滿意的點點頭,侯瓚辦事,他還是很放心的。

“剛剛得到消息,晉王李存勖再次派遣使者前來,希望孤能出兵北伐,與他一起消滅朱溫。如今他的使者還沒抵達金陵,不過孤已經拒絕了他的建議!”說完了騎兵的事情後,楊渥卻是向衆將提到。

如今北方的局勢,大致上還是沿着原本歷史在發展,雖然在細節上有一些變動,但總體上卻是沒有變化的。

現在已經是武義三年,在去年當楊渥忙着收服福建時,朱溫同樣沒有忘記打壓北方的其他勢力。

可惜的是,朱溫對晉王李存勖的戰事進行得並不順利,倒是在關中,樑軍接連擊敗岐王李茂貞,奪取了關中的不少領地。

去年九月,晉軍在周德威統領下大舉進攻樑國的晉州,五萬大軍將晉州城團團圍困,又以近百架當初從吳國獲得的蘇州炮日夜不停的轟擊晉州城牆。

晉州刺史邊繼威率領守軍與樑軍展開血戰,牢牢的將晉軍阻擋在城池外面。

後來晉軍又準備挖掘地道攻城,將城牆挖出一個二十多步寬的缺口來。

晉軍沿着缺口蜂擁而入,局勢一度非常危急。

但守軍並沒有被晉軍的強大攻勢所嚇倒,他們奮起抵抗,死死的阻擋敵軍進攻,又趁着晉軍稍微撤下去休整的間隙,很快就將缺口堵住了。

傷亡慘重的晉軍只好一面暫時停止攻城,讓將士們得到休整,一面又在蒙阬地區依託山川之險阻擊樑軍的援兵。

樑軍援兵在楊師厚的統領下,對晉軍發起猛攻,最終突破了晉軍的防線,直抵晉州城下,爲晉州解除了包圍。

這次大戰乃是潞州之戰後晉樑雙方的又一次大戰,最終卻以晉軍的失敗告終。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晉軍雖然正在逐步崛起,而樑軍正在逐步衰落,但就目前來看,樑軍的戰力還是非常驚人的,他們的軍隊素質同樣非常優秀,短時間內晉軍想要佔據上風還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李存勖纔會想到與楊渥聯合來進攻朱溫。

(請大家支持正版!)

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三章 招攬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三章 招攬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章 崩潰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
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三章 招攬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三章 招攬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章 崩潰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