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

雖說已經確定了要遷都,但遷都畢竟是件大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做成,有些必要的準備工作要先完成。

洛陽這座古都在此之前就是樑國的都城,各種宮殿房舍等都很齊全,不需要另外進行建設;而這次吳軍攻佔洛陽時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戰事,洛陽城牆和宮牆等都不必修繕。

不過遷都就意味着大量的利益牽扯,並不是所有人都像嚴可求、陳彥謙等人那樣以國事爲主,更多的人關注的還是自己的利益。

別的不說,之前吳國的那些勳貴們都在金陵城中置辦了奢華的房產家當等,還有各種盤根錯節的人脈關係,這些在遷都之後都不能帶到洛陽去,所以遷都對這些人來說顯然是一次重大打擊。

此外,像金陵府尹等官員,他們之前雖然名義上是地方官,但因爲靠近權利中樞的緣故,身份地位天然就比其他地方的刺史要高一等;現在遷都洛陽,他們的身份地位顯然會下降。

總之,遷都往往涉及到各種利益糾纏,想要將其捋順可沒那麼容易。

好在如今的楊渥威望足夠深厚,在吳國國內目前沒有任何人能夠挑戰他,而且還有陳彥謙、嚴可求等重臣支持,所以遷都的決議才能貫徹下去。

此外,今年攻佔洛陽之後,楊渥就處置了一大批樑國舊臣,貶官的貶官,流放的流放,甚至還有不少人人頭落地,這樣一來也算將洛陽原本的利益階層清理得差不多了。

而這次做出遷都的決議後,楊渥又下令從金陵、蘇州、常州、宣州等地遷移兩萬戶近十萬人口到洛陽來。

洛陽經過唐末戰亂之後,雖然是樑國的都城所在,但人口卻始終未能恢復到巔峰時期;而金陵等江南重鎮經過這二十多年的發展,人口早就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尤其是作爲都城的金陵,人口更是多達五十多萬。

雖說目前來看江南的人口還比不上後世明清時期,但也足夠對外輸出人口了。

將這麼多人口遷移到洛陽來,一個方面是爲了恢復洛陽的繁榮,減輕江南人口壓力,另一個重要目的則是爲了進一步促進南北融合,併爲未來的都城建立“羣衆基礎”。

畢竟對於洛陽人來說,崛起於江淮的吳國乃是外來人,不說受到抵制,但至少不會受到太多的歡迎;所以遷移一些“自己人”過來,也有利於加強對洛陽的控制。

除了遷移人口外,楊渥下的另一個命令就是將洛陽、陝州、虢州、孟州、懷州、衛州合併爲新的洛陽府,其行政地位與各省相當;而原本河南省管轄的地盤相應縮水不少,同時治所也遷移到開封。

定金陵爲南京,將原本的直隸各州合併起來,新組建一個省,這便是江蘇省,以原本的金陵府尹爲新的江蘇巡撫,其他官員也相應得到提升,這也算是對那些地方官的一種安撫。

不過淮南最初的都城江都府的地位卻是進一步降低,不僅失去了東都的地位,同時也恢復了原本的名字揚州府。

揚州雖然是楊行密時代淮南的治所所在,但這裡的位置條件別說和洛陽相比,就是和金陵相比也差了太多,這一次失去東都的地位也就不奇怪了。

遷移人口的行動一直從八月持續到十一月才宣告結束,昔日有些沉寂的洛陽城隨着江南移民的到來迅速恢復了往日的繁華。

在這三個月時間內,楊劉城的晉軍又發動了兩次夜襲,不過這兩次夜襲中,第一次晉軍取得了較小成果,攻破了六處營壘;而第二次的夜襲中吳軍警惕性比上次高得多,晉軍的夜襲行動不僅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損失慘重,最終狼狽逃回城中。

到十一月底,吳軍再一次進行輪換,與上次的輪換一樣,撤下來的軍隊回去休整後,直接從南方抽調軍隊補充到東阿、平陰一線來。

除了楊劉這邊的動態外,另外還有一件重要事情發生,那就是圍城已經有一年多的鎮州終於在十月初被晉軍攻破。

早在九月底的時候,張處瑾派遣其弟張處球率領七千軍隊出城襲擊晉軍大營,恰好當時的晉軍招討使李存進也派遣晉軍主力前往鎮州城下挑戰,但問題是兩支軍隊在半途上並沒有相遇,而是相互錯過了;且不管是晉軍還是鎮州軍隊都不知道對方的安排。

這樣一來,當張處球率領的鎮州軍隊抵達晉軍大營時,晉軍居然一點防備都沒有,而且大營內兵力空虛,局勢極爲緊急。

李存進一面派人火速去調兵回援,一面親自帶領營內留守的幾百軍隊奮勇抵抗;以幾百人抵擋七千鎮州軍,即便是驍勇善戰的晉軍也吃不消。

好在晉軍中騎兵衆多,在接到李存進的命令後迅速回援,與營中的晉軍前後夾擊,將七千鎮州軍隊全部殲滅,但李存進本人也在激戰中戰死。

李存進的戰死乃是繼李嗣昭後第二個死在鎮州城下的晉國名將,若是再加上在鎮州兵敗後不久就羞愧而死的閻寶,晉軍在鎮州前後折損了三位大將,損失的兵力和錢糧輜重等更是不計其數。

如此慘重的損失也讓晉國上下對鎮州恨到了極點。

好在到了此時,隨着七千鎮州軍隊被全殲,鎮州也到了山窮水盡之時。

鎮州雖然是堅城,城中守軍衆多,且儲備的錢糧軍械充足,但再怎麼充足也經不起長達一年多的圍城戰的消耗,到此時城中已然糧草斷絕,甚至張處瑾派出的這七千軍隊就是他的最後一搏。

如今這最後一搏宣告失敗,鎮州的希望也就徹底斷絕。

九月底,晉王李存勖下令以李存審爲新的北面招討使,接管鎮州戰事。

十月初三,李存審率領大軍抵達鎮州城下。

這天午夜,鎮州城中將領李再豐充當晉軍內應,打開城門放晉軍入城,到天明時,鎮州落入晉國手中,張處瑾兄弟家人及其黨羽、幕僚等皆被擒送至魏州問斬。

至此,鎮州這個困擾了晉國一年多的硬骨頭終於被攻破,而晉軍也終於有了一絲餘力去支援其他戰場。

十月底,五千晉軍援兵抵達河中府,與城中守軍裡應外合,在河中府圍城了五個月的吳軍遭到大敗,折損將士六千餘人,被迫退回關中。

這場勝利也算給最近屢戰不順的晉軍增添了不少信心,讓他們意識到吳軍也並非不可戰勝,而是與之前的樑軍、鎮州軍、契丹人等沒有兩樣,都是可以被擊敗的。

十一月,晉特進、河東監軍使張承業在晉陽病逝,李存勖聽聞喪報後,心中悲痛,好幾天都吃不下飯。

同樣是在十一月,晉國另一位名將、大同節度使李存璋病逝。

這個消息對於晉國來說無疑又是一場風暴。

這十多年來晉軍之所以能戰無不勝,除了因爲晉軍將士的確驍勇善戰,以及晉王李存勖本人的傑出領導外,更重要的卻是因爲晉軍有着周德威、李存審、李嗣昭、李存璋、李存進、李嗣源等一系列的百戰名將。

每一個王朝在其創業初興的時候,往往都會匯聚起一大批能征善戰的百戰名將,比如當年三國時期,不管是曹操、劉備,還是東吳孫權,他們的麾下都有着太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演繹了一場又一場繁星璀璨的盛景。

但等到盛景落幕之後,接下來的往往就是一個人才凋零的低谷。

這一點放到如今這個時代也是一樣。

不管是曾經雄霸天下的樑王朱溫,還是崛起於南方的吳王楊行密,甚至是在蜀中割據一方的蜀王王建和岐王李茂貞,他們麾下都匯聚了一大批名將,晉王李克用的麾下同樣如此。

只不過當其他勢力的那些開國名將們都先後凋零時,晉國的開國名將們卻一直活躍在戰場上,所以晉軍才能戰無不勝。

當然,其他勢力在開國名將凋零之後也各有應對之法,比如岐國和蜀國,他們應對得不好,所以這兩國如今都只能偏安一方。

而樑國雖然在年輕將領裡重新提拔了一大批將領,比如王彥章等,但這些將領的能力畢竟還是比不上晉國的周德威、李存審等,再加上其他各種原因,最終樑國也覆滅了。

至於吳國,因爲楊渥很早之前就意識到了戰爭的長久性,所以在很早之前他就注重培養年輕將領;到現在,雖然那些開國老將們基本都不在了,但年輕一輩的將領已經能夠挑起大梁。

而如今,隨着時間流逝,晉軍也將面臨着老將離去帶來的嚴峻考驗。

周德威、李嗣昭、李存進先後戰死,李存璋病逝,李嗣源被吳軍圍困在鄆州城中難以脫身,剩下的唯有李存審這一位名將還在支撐着。

但不管是鄆州城中的李嗣源,還是率軍剛剛攻破鎮州的李存審,他們如今也都是五六十歲的老將了,又能爲晉軍征戰幾年呢?

若是其他年輕將領不能迅速成長起來擔當起大任,可以預料晉軍將來必然會進入一個低迷時期,這將極大影響到與吳國的征戰大業。

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更新計劃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五章 家宴(上)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十章 悠閒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五章 家宴(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九十章 夜戰(上)
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更新計劃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五章 家宴(上)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十章 悠閒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五章 家宴(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九十章 夜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