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

晉國吞併燕國,這可是天下間的一件大事。

當初天下大,到唐末之時,各地藩鎮勢力基本上走向穩固,各自都有了相對穩定的地盤,而且在內部各項制度上也漸漸成型,許多勢力都開始了由家向國的轉變。

而盧龍節度使當初雄踞幽州,乃是天下間有數的強大勢力,雖然與晉、吳、樑這三個大國相比尚有一些差距,不過比起蜀國、岐國等確實絲毫不差,甚至還有稍強一點;若是與南方的那些小勢力相比,那就更是強大太多。

以前不管是被淮南消滅的錢鏐、王審知、江西鍾家、馬殷,或者被朱溫消滅得王師範、趙匡凝等,都是一些三流的小勢力,在天下間的影響力相對有限。

但這一次燕國被晉國吞併,造成的影響就大了許多。

首先感受到壓力的,自然是晉國的老對手樑國。

徐州那邊的樑軍,在楊渥親自領兵抵達宿州後,兩軍便不斷進行征戰;一開始吳軍還大佔上風,不過後來等到樑軍援兵抵達後,吳軍的優勢便不那麼大了。

樑軍一方,牛存節、劉鄩、謝彥章、賀瑰、王彥章等等,一系列將領,各個都是身經百戰,有名將之稱的將領,尤其是優秀的騎兵統領謝彥章率領騎兵來援,極大的提高了樑軍的作戰能力。

因此自從樑軍援兵抵達之後,吳軍便暫時停下了攻勢,兩軍轉而進入相持階段。

別看這個時候兩軍都沒有展開大戰,但目前兩軍之間的局勢之兇險,甚至比之前還要大;因爲暫時的平靜背後,必然隱藏着更大的衝突。

現在兩軍相持,是因爲雙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不過暫時來看,誰也不敢輕易退兵,否則就有可能被敵軍所趁。

而這種兩軍對峙的情形也不可能持續太久,一旦兩軍中的一方逮住機會,就有可能引發大戰,並且這場大戰就是決戰,決定整個戰爭的勝負。

當然,對於這種局勢,一些有識之士當然能看得清其中的兇險,但對於某些外行來說,這種相持不下的局勢就有些讓人着急了。

比如樑國皇帝朱友貞,現在就對徐州陷入僵持的局勢感到極爲不滿。

崇政院中,朱友貞高坐於主位上,一旁趙巖、張漢傑、李振、敬翔等文武大臣肅然侍立,下方卻是一位身材高大,身穿鎧甲的黑臉武人,正在大聲彙報着前方的局勢。

“……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四十多天時間裡面,敵我兩軍凡大戰十五次,小戰無一日不戰,斬殺敵軍近萬,繳獲敵軍輜重糧草、兵器鎧甲等不計其數,但我軍自身傷亡亦較爲慘重,自開戰至今,共折損將士凡六千七百餘人,大小將官凡兩百餘人……”

黑甲武將大聲的宣讀着從徐州前方帶來的戰表,而一旁的敬翔等人則時不時的提出一些問題。

原來樑軍南下之後,雖然扭轉了一些局勢,使得兩軍轉入相持階段,但隨着燕國覆滅的消息傳來,朱友貞心中擔憂晉軍南下,爲此整日憂勞。

所以爲了避免兩線作戰的危機,他打算派人去催促牛存節迅速與吳軍決戰。

不過好在朱友貞雖然不知兵法,但敬翔、李振等人頭腦還是清醒的。

他們向朱友貞提議說,晉軍雖然攻滅了燕國,但要想南下進犯,那也必須休整較長時間才行;而且北方戰線如今有楊師厚親自鎮守,危險並不大。

反而是徐州那邊,雖然樑軍得到援軍後兵力衆多,實力較強,但吳軍一方的實力同樣很強大,再加上吳王楊渥善於用兵,所以樑軍其實並沒有佔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樑軍選擇暫時不應戰,先設法穩住局勢,等待戰機,這是最合適的選擇;若是朱友貞派人催促樑軍強行出戰的話,反而可能落入敵軍的圈套,最終導致戰敗。

敬翔還特意用當年長平之戰的例子來勸導朱友貞說,長平之戰趙軍與秦軍相持三年,雖然未能擊敗秦軍,但也保證了戰線的穩定;而等到趙王更換統帥,以趙括代替廉頗領兵後,強行出兵的趙軍很快就露出破綻,遭到秦軍的圍殲。

而李振則指出,去年吳國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旱,在糧食儲備等方面肯定比不過樑軍,只要繼續相持下去,等到吳軍糧草不足的時候,吳軍自然只能退軍回去;到時候樑軍趁機追殺,一場大勝就能到手。

不管是李振的勸導,還是敬翔的警告,總算是讓朱友貞勉強放下了催促牛存節開戰的心思,不過朱友貞還是下令讓前線派人回來彙報戰況,這便有了今日的這場共議。

“……戰況最爲激烈之時,便是牛將軍等人都要親自上陣弒殺,王彥章將軍更是多次帶領騎兵親自突擊敵陣,坐下戰馬都換了好幾次。如今經過多番廝殺,吳軍多次兵敗,損失慘重,故而只能據城退守,與我軍相持。”黑臉武將依舊在宣讀。

敬翔心中當然明白,這份戰報中的水分肯定極大,其中自身的傷亡肯定被縮小了,而敵軍的傷亡卻被誇大不少,這也是極爲正常的事情,當年經常隨朱溫出征的他,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沒有絲毫的驚訝。

不過即便是如此,敬翔還是對前方戰局感到心驚。

僅僅四十多天的大戰,自身就損失了七千多將士,這還是經過縮小之後的數據,那麼樑軍的實際損失又有多大?

至於吳軍的損失,雖然戰報裡面說斬殺敵軍一萬多人,不過敬翔覺得能殺傷敵軍五千多就算不錯的。

不管怎麼說,如今戰局平穩下來,這對樑軍來說也是一個修整的機會,至少可以暫時喘口氣;不過下一步到底該何去何從,敬翔心中卻是沒底。

過了不久,那武將宣讀完戰報,向朱友貞行禮道:“陛下,如今前方的局勢便是如此,敢問陛下有什麼指示?”

朱友貞面無表情,皺眉問道:“按照戰報來說,咱們殺傷敵軍比我軍自身的損失還要多得多,那麼前方的戰局應該是對我方有利了?”

那武將低頭沉吟,隨即小心答道:“啓稟陛下,敵軍的損失的確比我軍較多,不過敵軍的總體兵力也要多過我軍,所以目前前方的戰局勉強只能說持平。”

“勉強持平?”朱友貞心中有些不滿。

但經過之前敬翔、李振等人的勸說,加上剛纔聽聞戰報後對前方戰事的瞭解,他也知道現在強行催促牛存節與敵軍開戰,這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或許與敵軍繼續相持一段時間,敵軍就會露出破綻。

當然,繼續相持下去的前提是國庫中要有足夠糧食才行,不然糧食儲備不夠,到時候前方缺少糧食,大軍必敗無疑。

所以朱友貞轉頭看向崇政院使李振道:“目前國庫中存糧可還充足?能供應前方戰事多長時間?”

李振連忙答道:“啓稟陛下,目前國庫之中的存糧尚且足夠,足以供應全軍一年所需;此外,去年吳國雖然遭逢大旱,但中原各地的收成卻沒有受到影響,想來等到五月份各地徵集的糧草抵達後,國庫中糧食儲備應該更加足夠。”

朱友貞點了點頭,接着又向兵部、將作監等衙門的官員詢問軍械製造和儲備的情況,最終才放心下來。

晉國和樑國、吳國之間的國力存在差距,這個國力就體現在這些方面。

對於擁有大量人口,而且農業較爲發達,地方治理較爲完善的吳國和樑國來說,他們的府庫中都有着充足的糧草、軍械儲備,並且必要時候還能徵集到更多的糧草軍械;再加上人口衆多,即便是偶爾打了敗仗,也能迅速恢復過來,在短時間內重新拉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比如樑國,自從朱溫統領大軍渡淮河與淮南軍一戰大敗以來,這九年時間裡面樑軍打了不知道多少次敗仗,但每一次兵敗之後都能迅速恢復過來,這就是樑國的國力體現。

而晉國的國力卻遠遠不如樑國,雖然如今奪取燕國領地後稍微緩減了這方面的差距,不過兩方依舊沒有達到平衡。

當然,國力畢竟只是國力,實際打仗時能否將其轉化爲勝利,這卻是另外一個問題。

雖然晉國的國力遠遠不如樑國,但晉國卻能不斷的打勝仗;而樑國雖然國力強大,但在戰場上卻是屢戰屢敗。

這與後世北宋軍隊對陣西夏是一個情形。

朱友貞雖然還不明白國力和軍力之間的分別,不過在聽了各方的彙報之後,他還是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徐州前方的戰局暫時相持,這對樑國來說反而是有利的。

所以他最後做出決定:“既然府庫中各項儲備都還足夠,那麼暫時就與敵軍相持一段時間吧。傳令給前方的牛存節等將軍,就說朕等着他們勝利的捷報。”

“臣等遵旨!”衆臣齊聲領命。

朱友貞聽了許久的報告,正有些倦了,想要回去休息,就在這時,敬翔突然站出來道:“啓稟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嗯?你有何要事要奏,速速說來。”朱友貞連忙打起精神問道。

他雖然能力相對平庸,又寵信趙巖和張漢傑二人,使得朝政有些混亂,但總體來說,他還是一個勤政之人,並沒有像那些昏君一般貪圖享樂。

敬翔不慌不忙道:“臣請奏陛下,遷都回洛陽!”

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十章 詢問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
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十章 詢問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