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

武義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樑、蜀聯軍抵達江陵,駐營於江陵城北二十里。

第二天,江陵城中的高季昌率領一萬大軍出營趕往聯軍大營匯合,三家的聯軍在休整兩天之後,開始向吳軍營地進逼。

二十五日,聯軍進逼到距離吳軍五里之地,兩軍隔着一條小河對峙,河面上有幾座浮橋連接着河兩岸。

面對聯軍的進逼,吳軍選擇了避而不戰;他們很快就放棄了營地,向後撤十五里重新安營;而聯軍輕易佔領浮橋之後,沒有多少猶豫便渡河繼續向東進逼。

最終,吳軍不再後撤,而聯軍也停下腳步。

兩軍相距十里對峙,吳軍在東,聯軍在西;而聯軍之中,樑軍和荊南軍在北,蜀軍在南,組成一南一北兩處營地,相距五里,成掎角之勢。

這天,蜀軍營地裡來了一個吳國的使者,正是楊渥身邊的通事舍人周宗。

“吳國的使者,這個時候過來是什麼意思?難道是來求和的不成?”

中軍主營內,嘉王王宗壽高坐於上,對着衆將輕聲笑道。

“想來不是求和的,那也應該是來請殿下撤軍的吧?”一旁,王宗壽的親信副將趙本笑着答道。

“該不會是來請求投降的吧?”另一人則是一臉鄭重的問道,引得場中衆將一片大笑。

見到衆將氣氛熱烈,王宗壽的心情同樣極好。

這些天以來,蜀軍先是成功突破吳軍的封鎖,並且挫敗了吳軍先行擊敗樑軍的企圖,這對王宗壽來說可是一件大喜事。

不過更加讓他感到興奮的卻是接下來的這幾天,面對聯軍的步步緊逼,吳軍只能步步後退,顯然不敢與強大的聯軍爲敵。

要知道,之前雖然挫敗了吳軍的企圖,不過那一次吳軍的實際領兵將領乃是秦裴和王茂章二人。

秦裴和王茂章雖然也能算得上吳軍名將,在天下間都有很高的名望,但他們畢竟是比不上楊渥的。

而這幾天被他們逼迫得連連後撤的,卻是由吳王楊渥親自統領的吳軍!

楊渥是什麼人?或許這幾年楊渥一直呆在金陵,使得他的名氣比不上如今風頭正盛的晉王李存勖;但在早些年,當李存勖還只是晉王李克用膝下一個默默無聞的少年之時,天下間廣爲流傳的卻是楊渥的威名。

淮南第一次北伐之戰,先是在淮河以北大破樑軍,消滅敵軍多達五萬多,接着又奪取宿州,再之後,更是趁着魏博軍叛亂的時機,以五千精兵大敗朱溫親自統領的十萬大軍,那可真是名震天下。

甚至到現在都有很多人認爲,樑國由盛轉衰就是因爲那一戰。

因爲在那一戰之後,樑軍不管是與晉軍交戰,還是與其他勢力交戰,都沒有了以往的氣勢和威風,反而勢力越來越衰微。

而楊渥這樣一個直接改變了樑國國運的人物,在之前的幾天裡面對聯軍的進逼竟然只能步步後退,這自然讓蜀軍衆將興奮不已。

便是作爲統帥的王宗壽礙於身份,沒有過多的表現自己的喜悅,但偶爾流露出的笑容,也說明了他心中的興奮。

蜀軍之中,唯一感到不安的或許就是鎮江節度副使張武了。

倒不是說張武就看出了什麼不妥,而是這位在沙場上征戰了數十年的老將,本能的覺得吳軍的步步退讓有些反常。

畢竟在他看來,吳軍雖然在之前的戰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但總的實力上,即便是吳軍不如聯軍,那也不會差多少。

這還僅僅是張武從兩軍兵力對比中得出的結論。

既然吳軍的實力並不比聯軍差,那麼吳軍爲何要連連後撤?難道吳王楊渥膽子就那麼小,連與聯軍一戰的膽量都沒有嗎?

若真是那樣的話,吳軍在幾天前趁着聯軍尚未抵達時,就從容撤走了,何必等到現在?

可惜的是,他畢竟不是主帥,甚至他在王宗壽的心中也不是地位最高的副帥;再加上張武雖然心中感到不安,但他卻拿不出任何的證據,想要說服其他信心滿滿的將領談何容易?

而高季昌和寇彥卿那邊,高季昌且不說,此人本來就心思詭譎,一心想趁着這一次的“大好局勢”,給吳軍一個“深刻的教訓”,以免吳軍不久之後就捲土重來。

所以高季昌自然是極力慫恿對吳軍發起進攻的。

而寇彥卿的態度同樣是如此。

張武不知道的是,寇彥卿之所以主張與吳軍展開決戰,是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方面,如今朱溫病重,樑國局勢很有可能會隨着皇位的繼承而出現動盪,若是這一次不能一舉重挫吳軍,那麼等到樑國內部動盪之時,吳軍再次來攻,他就不能保證那時候樑軍會是怎樣一個局面了。

而迫使他對吳軍強硬的第二個原因,說起來就有些可笑了。

當初荊門以北的戰事中,樑軍雖然挫敗了吳軍擊敗他們的企圖,但實際上自身也損失較大,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但寇彥卿在給朱溫的上的表文中,卻是將此戰說成了一場勝利。

朱溫病重,朝中局勢動盪,正需要一場大勝來鼓舞人心,結果在寇彥卿口中的一場普通勝利,到了朝中某些人口中就成了一場大勝。

既然是一場大勝,那麼哪有半途就撤軍回去的道理?所以朱溫給寇彥卿下了嚴令,務必要乘此機會擊敗楊渥,讓楊渥在短期內不敢北上窺視樑境。

所以此時的寇彥卿是不戰也得戰了。

當然,他也不是傻子,若是明明打不過吳軍的話,他也不會硬着頭皮去打;真正讓寇彥卿決定與吳軍決戰的,是劉鄩南下時帶來的一萬五千援軍。

這一萬五千人裡面,除了一萬從各地徵集的州兵之外,還有五千人卻是龍驤軍精銳。

正是有這一萬五千人的援軍,使得寇彥卿認爲聯軍的實力已經壓過了吳軍。

此時與吳軍決戰,他們有很大的可能取勝;而一旦他真的擊敗了吳軍,擊敗了楊渥,那麼他寇彥卿說不得也要真正名揚天下,成爲樑軍中能與楊師厚比肩的大將了。

張武並不知道寇彥卿的心思,自然不能理解爲什麼他也堅決主張對吳軍進行強逼。

不過即便他知道了也沒用,因爲與吳軍決戰,這幾乎是聯軍絕大部分將領的一致觀點,就憑他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

此時,蜀軍衆將笑過一陣後,王宗壽下令召見吳國使者。

“在下吳國通事舍人周宗,見過殿下!”剛一進來,周宗對着王宗壽行了一禮,用的是唐朝時覲見郡王時的禮節。

顯然他還是承認了王宗壽的王爵,不過又沒有承認王建稱帝的事實;這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禮節,正好說明了吳國對蜀國的態度。

見此情形,王宗壽只是漠然的人點了點頭,並沒有說什麼。

他也知道周宗能夠做到這一點就不錯了,指望對方承認自己的親王之爵位,那要將楊渥置於何地?

所以王宗壽直接道:“貴使請起,聽說前段時間吳王身體不適,不知如今可是好了?”

周宗笑道:“多謝殿下探問,我家大王如今已經好了;這次讓在下前來,他還特意讓在下代他向貴國國主問好!”

王宗壽“哈哈”一笑,當即答道:“那也多謝吳王掛念了,本王上次在成都見到我家陛下時,陛下還說過,吳王乃是當世人傑,讓本文遇上了要好好交往,不能壞了兩家多年的交情呢。”

……

周宗和王宗壽二人,一開始竟然沒有提起即將開始的戰事,反而在訴說着兩家過往的交情。

一時間場中的氣氛顯得頗爲怪異。

其實真要說起來,淮南和蜀中之間的“交情”還真不多。

當初爲了對抗朱溫,兩家曾有短暫的合作過;不過蜀中畢竟地方偏遠,又有李茂貞夾在中間,所以王建並沒有感受到多大的壓力;而淮南那時候就不同了,在清口之戰後,樑軍一直都有大軍駐紮在兩家的邊境處,時刻威脅着淮南的北方。

所以淮南與朱溫之間的關係要緊張的多。

也正因此,淮南與河東這個朱溫的老仇家之間,纔算得上交情深厚。

而蜀中與淮南之間的交情,真要說起來或許也就是朱溫稱帝的那一次,兩家出於各自不同的目的,一同傳檄天下各大藩鎮,要求一同討伐逆賊朱溫。

不過那一次的聯手行動最終也只是草草結束,並沒有任何取得成果。

至於那之後,兩家就沒有什麼交情了;如今更是直接在戰場上相見,這就更加稱不上交情。

王宗壽和周宗二人,就在這種怪異的氣氛中東拉西扯了半天,最後王宗壽最先忍不住了。

他神色一斂,鄭重問道:“不知這次吳王派貴使前來,到底是什麼目的,還請貴使直言!”

周宗心中冷笑,總算是讓你忍不住先問起來了。

他也收斂了臉上的笑容,鄭重道:“我家大王讓在下前來,乃是爲了避免兩家交戰,以延續兩家之間的友誼!”

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更新計劃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二十章 詢問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十章 詢問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
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更新計劃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二十章 詢問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十章 詢問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