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

等到更加詳細的情報傳來後,楊渥這才明白,原來既不是吳軍太強,也不是敵軍太弱,而是鄭仁旻已經完全喪失了人心。

大長和國的建立其實也就二十多年,人心遠遠沒有穩固,國中百姓對於鄭仁旻並不歸心。

當初唐末,南詔軍隊就連年入侵中原,卻被唐朝劍南節度使高駢擊敗,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損失慘重,並且導致府庫空虛,民心大喪。

鄭仁旻之父鄭買嗣正擔任南詔的清平官,也就是宰相,他正是在這種情形下逐漸奪取了南詔的王位,並建立了大長和國。

鄭買嗣在位期間,不僅殺了南詔王族八百餘口,更是大肆屠戮南詔舊臣,甚至還派兵到南詔的發祥地巍山搗毀南詔的宗廟,挖掘歷代南詔王的陵寢,取走隨葬物品,將遺體全部焚燒或拋於瀾滄江的滾滾波濤中。

南詔雖然民心盡喪而亡,但畢竟立國二百年,在國中支持和懷念南詔的百姓並不少;鄭買嗣的殘暴讓他大失民心。

等到鄭仁旻繼位以後,又不顧府庫空虛的現實,再次出兵攻打蜀中,結果被王建狠狠教訓一頓,損失極爲慘重。

之後十多年裡,鄭仁旻雖然沒有再次發動戰爭,但他又迷戀上了服食金丹,夢想長生不老。

那金丹中往往含有較多重金屬元素,吃多了後容易脾氣暴躁,經常因爲小過錯就殺人,國中官民早就人心惶惶,怨聲載道。

這一次鄭仁旻強行調動軍隊,準備再次入侵蜀中,朝野上下反對者衆多,卻攝於鄭仁旻的威勢,敢怒而不敢言。

等到吳軍殺過來時,各地軍隊就如同當初蜀軍一樣,不等交戰就望風而逃,所以吳軍才能如此輕易就殺到羊苴咩城。

之後大長和國的清平官,也就是宰相趙善政聯合東川節度使楊幹貞發動政變,將鄭仁旻殺死,立鄭仁旻之子鄭隆亶爲主,掌控了朝政大權。

接下來,趙善政主張投降吳軍,以保全自身。

而且在趙善政看來,吳軍兵力較少,且西南乃是蠻夷之地,吳軍不可能長期駐守;不如暫時投降吳國,等將來吳軍退了,他就能重新掌權。

但楊幹貞卻不這麼認爲,他覺得若是投降的話,吳軍這一次不可能輕易退走,到時候西南地區就要完全落入吳國手中了。

所以楊幹貞堅決主張依託堅城抵抗吳軍,並聯系各地軍隊,讓他們出兵斷掉吳軍退路。

二人爭論不休,拿不出個決斷,卻給了吳軍偷襲的機會。

在一個雨夜裡,已經白髮蒼蒼的老將張武,親自率領一千人攀登城牆,奪取城門,將吳軍放入城中。

就這樣,擁兵十萬的大長和國在內亂之中徹底滅亡了,各地殘存的勢力紛紛向吳軍請降。

聽完詳細經過後,楊渥有些哭笑不得,他只是想要教訓教訓鄭仁旻,根本就沒打算滅掉他,所以只派出了三萬軍隊,卻沒想到大長和國如此不堪一擊,在吳軍兵臨城下的時候還發生內亂,以至於滅亡。

“大長和國擁兵十萬,卻被我軍如此輕易就剿滅了,其原因就在於內亂。所以你等兄弟將來也一定要保持和睦,不能手足相殘,以至於讓外人得了便宜!”楊渥當即將楊琰、楊煜等人招來,對他們教育道。

雖說之前並沒有滅掉大長和國的念頭,不過如今既然已將其滅掉,楊渥自然不會再讓出去。

後世的雲南地區一直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如今此地卻是真正的蠻夷之地,漢人移民極少,就算有,也早就被當地人給同化了。

要對此地進行有效管理,光靠軍隊維持是不夠的,楊渥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移民。

後世西南地區徹底納入中國,這是從元朝開始的,不過真正將其融合進來,卻是明朝的功勞。

明朝初年沐英率軍攻取雲南後,便立即移民三十萬,並大力屯田,進行開發,有效加強了對當地的掌控。

所以如今楊渥也打算效仿明朝的做法,移民西南。

他先下令設立雲南行省,改爲羊苴咩城爲大理府,改善闡府爲昆明府,將昆明作爲雲南行省的治所,同時從蜀中、荊襄等地,遷移二十萬百姓過來,主要集中到這兩地,以加強對當地的控制。

爲了保證在吳軍主力退去後,雲南局勢不至於動盪,楊渥破天荒的決定在雲南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一支以移民爲主的軍隊。

這支軍隊平時務農,閒時訓練,遇到戰事則配合駐守當地的禁軍作戰。

不過,與府兵制不同的一點是,這支軍隊同時又帶有募兵的特點,具體來說,士卒們要像普通民戶那樣繳納賦稅,並且沒有軍餉俸祿;不過在訓練或者作戰的時候,他們卻可以享受與禁軍將士相同的待遇。

這樣一來,就能以相對較少的成本維持一支較大規模的軍隊。

當然,保證西南安定的重任主要還是要依靠駐守當地的禁軍來完成,吳國不可能將三萬禁軍長期駐守在這裡,不過留下一支五千人的禁軍卻沒問題。

有一支五千人的禁軍作爲核心力量,再配合一支戰力相對低一些,但規模卻大得多的軍隊,想來應該足夠維持穩定。

除了移民和駐軍外,要想保證當地安穩,還有另一個重要問題需要面對,那就是如何處理與西南土司的關係。

不管怎麼移民,西南地區的主要人口還是那些土司部族,漢人百姓只是少數,要想維持穩定,就不得不拉攏那些西南土司。

爲此,楊渥決定仿照後世明朝的做法,對那些實力較強的部族進行分化拉攏,該封官的封官,該加爵的加爵,什麼指揮使、都指揮使的頭銜,都毫不吝嗇的賞賜下去。

同時又暗中挑動土司部族相互之間的矛盾,很快就讓那些土司部族倒向吳國一方。

這樣一來,今後若是有土司部族起兵造反,當地官府除了動用當地駐軍外,還能調動其他土司的力量進行鎮壓,平息動亂的能力將大幅上升。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楊渥決定仿照後世明朝沐王府鎮守雲南的經驗,加封柴再用爲鎮南將軍,改封黔國公,並許其世襲罔替,世代鎮守西南,處理與土司之間的關係。

這樣一來,一旦西南有事,就不需要從內地千里迢迢調兵,只需要黔國公出面調集土司的兵力,就可以平定動亂。

至於說後世的黔國公會不會因此在西南坐大,從而生出不臣之心,這就完全不必擔心了。

西南漢人數量稀少,蠻夷衆多,能夠保證安穩不出現動亂就是萬幸了,還想要依靠西南那點地盤起兵造反,這除非是穿越者開了金手指在有可能做到,普通人卻不可能辦到。

……

時間匆匆而過,武義十八年很快就已經過去。

對吳國來說,剛剛結束的這一年是大獲豐收的一年,吳國先是在年初以極爲輕微的代價就將蜀國給滅了,接着到了年底,又非常順利的滅掉了大長和國。

一年之內連續滅掉兩國,將吳國的地盤向西南方擴展了何止數千裡,這麼巨大的收穫便是楊渥都有些難以置信。

不僅如此,當初盤踞湖南的楚王馬殷在投降吳國後,雖然交出了大部分領地,但依舊保留着辰州和敘州兩地,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並且還維持着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甚至對西南各地有着一定的影響力。

等後來吳國北伐,一舉滅掉後梁,軍威震動四方後,馬殷深知天下大局已定,擔心楊渥接下來會對他動手,於是主動到洛陽去覲見楊渥。

楊渥稱帝時,他還與李茂貞、劉龑等人一同勸進,並且名字還排在勸進表的前列;等到楊渥稱帝后,直接加封他爲楚國公,雖然不能世襲罔替,但也是一份殊榮。

而這幾年過去後,尤其是今年,吳國一舉滅掉前蜀,以及盤踞西南的大長和這兩個國家,讓馬殷更加感到震動。

如今的馬殷已經七十多歲了,感受着自己正一天天衰老,而他的幾個兒子又不爭氣,一看就不是保家之人,爲了防止自己死後幾個兒子給家族帶來滅族大禍,馬殷最終決定上書楊渥,請求朝廷派官員來接收辰、敘二州,並且交出僅剩的軍隊。

對於馬殷的識時務之舉,楊渥自然樂見其成,他一面派人接收地盤和軍隊,一面給馬殷的幾個兒子加官進爵,到年底的時候,終於將這兩州徹底掌控在手中。

有了這兩州地盤,再加上之前施州、黔州等地已經被吳國奪取,吳國的勢力繼續向西南延伸,播州、磁州、遵義等各地土司,先後向吳國投降,很快就與不久前剛奪取的雲南連成一片。

這樣一來,至少在南方地區,吳國的地盤已經不比後世明朝要小了,甚至若是算上安南地區以及海外的領地,吳國的地盤比明朝還要更大一些。

當然,在北方的話,此時的吳國還遠遠不能與明朝相比,不過在南方徹底平定後,接下來吳國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後唐。

……

當吳國在南方繼續擴充勢力,掌控的地盤大幅增加時,北方的後唐此時面臨的局勢卻有些不妙。

去年北方遭到大災,衆多百姓流離失所,其中很多都是後唐將士的親屬。

爲了賑濟災民,府庫早就空虛的李存勖不得不向百官以及各地刺史、節帥們借債。

在借債的時候,李存勖並沒有說明將以何物作爲抵押,同時所有的債務都沒有利息,到齊後只會歸還本金,這樣的借債雖然讓很多人不滿,不過李存勖畢竟是天子,他要借債衆人也不好說不借。

更何況李存勖說得也很明確,如今朝廷遇到了巨大困難,百官上下正應該和衷共濟;若是因爲災情沒有及時賑濟,而導致各地造反,到時候吳軍趁機來攻,則後唐危矣。

對百官,尤其是對地方上的那些刺史、節度使來說,李存勖的做法雖然令人不滿,但相比之下他們對吳國更加充滿恐懼。

吳國的國策早就是天下皆知的,在高度集權的朝廷管制下,地方勢力完全沒有出頭的可能。

若是後唐被消滅,他們這些刺史、節度使們或許能保住一命,但想要保住現在的富貴,卻是絕不可能。

所以即便對李存勖有些不滿,但他們還是捏着鼻子認了。

李存勖發行的國債,在短短時間內就被認購完,後唐的財政危機也很快得到緩減。

有了足夠的錢糧後,各地官府開始賑濟災民,總算是將局面維持住,沒有出現動亂。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當通過借債獲得的錢糧逐漸消耗完時,後唐的財政局勢卻依舊沒有好轉。

到五月時,府庫的錢糧就再度空虛,而今年的稅收卻眼看着會有不足,因爲今年各地依舊災荒連連,雖說氣候比起去年來要稍好一些,但也好得有限,百姓的收成不足,所以賦稅繳納多有拖欠。

六月,李存勖故技重施,準備再度發行國債,然而這一次,各地節帥和刺史們就沒有上次那麼積極了。

舊寨尚未歸還,又想借新債,這種事即便是在吳國也很難實行,更別說後唐的國債既沒有抵押,又沒有利息了。

信用這種東西可不是靠着空口白牙就能建立的,更不可能因爲你是皇帝別人就會無條件借錢給你;要建立信用,必須依靠長時間逐漸培養才行。

當初淮南第一次發行國債時,不僅明確以當年的賦稅作爲抵押,而且利息還定得較高,所以百姓都踊躍購買。

之後隨着吳國發行國債的次數多了,這二十多年裡從來沒有拖欠或者其他不守信用的情況,百姓們對於國債這種新鮮事物逐漸習以爲常,對朝廷的信譽也充滿信心。

所以最近幾年吳國再發國債時,即便利息比以前低了很多,但百姓還是樂意購買。

現在李存勖倒好,他既沒有利息,又沒有抵押,而且去年的債務到現在都沒有還清,如今還想再發行國債,這下各地那些刺史、節帥們頓時就不幹了。

衆人紛紛上表,聲稱自己也沒有餘糧了,對李存勖的要求直接予以拒絕。

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九章 夜談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
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九章 夜談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