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圍困

楊渥沉吟片刻,覺得沒有問題後,向衆人問道:“諸位將軍對郭樞密的建議還有什麼問題嗎?有的話不妨都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衆將沉吟,過了半晌,嚴可求突然開口道:“大王,郭樞密的建議固然極好,但臣以爲光是各軍輪換還不夠,敵軍不可能放棄河南的幾萬軍隊,所以將來他們必定會渡河解圍。”

衆將包括楊渥在內,紛紛向他望去,只聽嚴可求接着道:“大王,我軍雖然能封鎖楊劉渡口附近的河道,但河道漫長,不可能全部封鎖起來,敵軍隨時都可能在上游或者下游蒐集船隻渡河,打咱們個措手不及。所以最關鍵之處就在於,我軍如何才能儘快的發現敵軍的渡河企圖。”

楊渥皺眉,問道:“那你的意思是,咱們要沿着河道派人巡視?”

“正是,不過若是派朝廷的人去巡視幾百裡河道,則咱們的人手顯然不夠。所以臣建議,可以發動下面各縣的力量,從沿河各縣的百姓中臨時僱人來監視河道,一旦發現敵軍有蒐集船隻渡河的跡象,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將消息傳來;到時候我軍的水軍就能迅速趕過去,打亂敵軍渡河的計劃;甚至有可能在敵軍半渡時一舉重創敵軍!”嚴可求道。

“好,這個辦法很不錯。晉國和樑國乃是世仇,相信那些百姓對晉軍也沒有好感;更何況,只要咱們貼出告示,每個僱傭的人每月給個幾百文錢,相信會有大批百姓願意爲我軍做事;而咱們需要付出的不過一點小錢而已。”楊渥當即便點頭應允。

晉軍要渡河顯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將幾萬人渡過來,他們需要足夠的時間;而吳軍的水軍從發現敵軍渡河,到趕到渡河點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吳軍的主力從收到消息,到集結完畢,這同樣需要較長時間:這就會給晉軍足夠的渡河時間,將更多軍隊運送過河。

但如今吳國僱傭百姓來監視整個河道,只要發現晉軍有渡河企圖,就能以最快速度將消息傳過來,讓水軍做好準備前去攔截;而吳軍的主力也能以最快速度集結起來,準備應對敵軍的進攻。

可以說嚴可求的這個計劃將爲吳軍贏得大量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會改變整個戰局的成敗,而吳國所需要付出的僅僅是幾萬貫錢而已,這對如今的吳國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只要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這點花費完全值得。

接着,衆人又討論了許多細節上的問題,最終確定按照郭崇韜的意見,以長期圍困爲主,大軍主力每次投入四萬人負責圍城,各軍輪流進行休整。

爲了保證圍困計劃能夠順利實行,楊渥下令任命周本爲主將,直接負責楊劉前線指揮。

而其餘軍隊中六萬人被留在東阿、平陰一線,以隨時支援前方戰事,防止晉軍主力渡河解圍;剩餘的近兩萬軍隊則轉移至濮陽,做出渡河進攻澶州的姿態。

當然,此時進攻澶州的時機尚未成熟,在這裡佈置軍隊的目的主要是爲了吸引晉軍注意,減輕衛州的壓力,同時爲進攻孟州、懷州、河中府等地做準備。

命令下達後,吳軍立即做出調整。

而在楊劉這邊,周本上任之後,他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廣建營寨:在城南、城西、城東十里處分別修築一座大型營寨,各駐守五千軍隊,剩下的軍隊則在城南二十里處再修築一座營寨,以隨時支援其他各營寨。

不僅如此,周本還下令徵調周邊四縣民力近兩萬人,在三座營寨的周圍又修築起衆多的小型營壘,每個營壘裡面都只投入幾百士兵,用來保護三座主營寨。

這些小營壘雖然面積不大,駐軍也不多,但卻能極大的壓縮城中守軍的活動空間,讓他們無法出城活動。

面對吳軍的行動,城中守軍頓時就坐不住了:若是真讓周本的計劃得逞的話,楊劉城將被徹底封鎖起來,守軍與外界的聯繫將被徹底切斷。

不僅如此,原本按照晉軍的計劃,在晉軍主力前來解圍時,守軍應當裡應外合夾擊城外吳軍。

不過要想成功解圍,晉軍的行動就必須要快,要趕在吳軍主力反應過來之前就將城外的吳軍擊敗。

而現在吳軍修築這麼多的營壘,將來等到李存勖率領大軍前來解圍時,很難在短時間內攻破這麼多的營寨,這就會給吳軍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

一旦不能迅速取得勝利,局勢將對晉軍極爲不利。

所以在得知吳軍大規模修築營壘的消息後,李周、石敬瑭等楊劉將領不得不率軍出城來破壞吳軍的行動。

結果在十天的時間內,晉軍就出城三十多次,每次都出動近萬人的大軍與吳軍展開激戰,以迫使吳軍放棄修築營壘的計劃。

面對晉軍的主動出戰,吳軍一方當然不會客氣。

他們之所以不主動攻城而選擇以圍困爲主,無非就是擔心攻城的傷亡太大;但若是在城外野地上正面交戰,雙方都沒有地利優勢的情況下,吳軍當然不會退後。

這樣的大規模正面交戰是極爲慘烈的,吳軍一方雖然在兵力上和陣型組織等方面有優勢,但晉軍士氣高昂,且士兵驍勇善戰,衝殺起來往往勢不可擋,可以說兩軍都有佔優勢的地方,總體上來說應該是勢均力敵的。

而交戰的結果也的確如此:三十多次大戰,雙方都損失慘重,任何一方都沒有佔到上風,只能算是兩敗俱傷。

但問題是這樣兩敗俱傷的消耗戰吳軍打得起,晉軍卻打不起。

之前浮橋尚在的時候,晉軍可以從河北源源不斷的得到援軍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援。

但現在浮橋被毀,河道被徹底封鎖,沒有了河北的支援後,晉軍守軍損失一個就少一個,箭矢、兵器等方面的損失也無法得到補充;而吳軍卻能不斷獲得補充,這樣的消耗戰顯然對晉軍不利。

所以在十天之後,晉軍很快就支撐不下去,只好退回城中,放任吳軍修築營壘。

平陰城外,剛剛率領主力退守此地的楊渥在得知周本下的命令後,頓時笑了起來:“這一招看上去與郭威攻打李守貞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啊,以大規模修築營壘的手段來圍困敵軍,迫使敵軍出城來戰,以消耗敵軍的實力。”

想到郭威,楊渥心中一動:“按照時間來算,郭威現在或許也加入晉軍了,只是不知他現在又在何人麾下呢?”

……

這天,潞州城中的軍營外面突然排起了長隊。

自從天佑三年潞州被晉國奪取之後,這裡一直便是晉國重鎮,由昭義節度使李嗣昭受命鎮守,至今已有十五年。

李嗣昭此人雖然喜好斂財,但他的能力卻是沒得說的,尤其在治軍方面更是極爲擅長,昭義軍的實力同樣是晉軍中的翹楚,爲晉國這些年的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李嗣昭這人的帶兵風格更偏好於精兵路線,也就是說軍隊數量雖不多,但各個都是精銳,不說每個兵都能以一敵十,但至少在全軍中都能算精兵。

這樣一來就使得昭義軍很少有募兵的舉動,即便有,其規模也不大,一般只招募少量精壯來補充作戰中的損耗。

但眼下的情況卻明顯不同,昭義軍不僅在募兵,而且募兵的規模還很大,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招募了上千軍隊!

這樣大規模的擴軍行動很快就引來各方的關注。

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七章 我服了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七章 我服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六百五十六章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
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七章 我服了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七章 我服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六百五十六章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