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

消滅了這支兩萬人的福州軍後,整個福建的生力軍就差不多損失殆盡了。

接下來,張可宗命人分別去連江和古田兩地傳令,告訴當地守軍福州已經失守和王延均等人已經被俘的消息。

得知這兩個消息後,深感大勢已去的兩地守軍同樣迅速向吳軍投降。

至此,福建最重要的福州和建州兩地完全落入了吳國手中,剩下來的便是泉州、汀州和漳州三地。

這三地中,對吳國來說又以其中的泉州最爲重要,是楊渥看中的重要港口,必須徹底納入吳國的治理之下。

按照楊渥提前做出的指示,這三州刺史中汀州和漳州兩地的刺史如果主動來降的話,可以暫時留用,其守軍需要進行收編成廂軍;但泉州刺史即便主動來降,也依舊要改用從吳國派來的文官,以保證對泉州的絕對掌控。

爲了保證這個過程不出意外,李承鼎繼續率領自己的麾下向泉州進發,幾天後兵不血刃的佔領了泉州。

與此同時,在吳國大軍逼近的情況下,短短几天時間之內,剩下的汀州和漳州兩地刺史同樣先後派遣使者向吳軍投降。

自此,從十一月中旬出兵,到現在十二月初,僅僅半個多月時間,福建五州之地就徹底落入了吳軍的掌控之中。

這種驚人的進攻速度,比之當初樑軍一月之內攻取趙匡凝來也差不了多少了。

金陵城中。

收到福建平定的消息自然讓楊渥大感滿意。

在他看來,如今的福建完全就是一片混亂,軍無戰心,加上他們的實力本來就遠遠不如吳軍,在這種情況下若是還不能迅速攻佔福建,那麼他就要對領兵的幾個將領的能力感到懷疑了。

平定福建之後,接下來首先一件事就是對王延均、王延稟等福州之變的發動者進行懲處。

“琅琊郡公,那王延均和王延稟二人,一個是你的親生兒子,一個是你的養子,這兩人卻一同背叛了你,你說說,該如何處置他們?”中極殿內,楊渥大聲向王審知詢問道。

這次福州之變,雖說最終沒有費多少力氣就將其平定下去了,但卻將楊渥原本的計劃全部給毀了。

楊渥當初還指望用福建的投降來爲以後各勢力做一個示範,但現在是完全指望不上了。

不僅如此,那些有意於投降吳國的勢力,接下來只怕也會慎重考慮一下自己的手下人的想法。

王審知不顧手下反對堅持投降,結果他的一個兒子和一個養子就起來造反;其他勢力的人自然也會想着,若是自己堅持要投降,自己的部衆是不是也會起來造反呢?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這一次王延均二人實在是非殺不可的。

而此時楊渥之所以要向王審知詢問他的處置意見,這不僅是在試探他,更是爲了藉此機會來進一步打壓王審知的聲望。

王審知不管如何都曾經統領過福建十多年,又素行節儉,勤於治理,寬以待人,在福建當地的聲望是非常深厚的。

楊渥如今雖然平定了福建,但要想保證當地安安穩穩的不出亂子,自然也要想辦法打壓一下王審知的威望。

而打壓一個人的最好辦法,莫過於是他的德行上動手。

以前的王審知,他的個人品行在這個時代諸多藩鎮之中都算非常不錯的,再加上當初王潮三兄弟相互推讓的故事,使得的個人名聲同樣很好。

但這一次王家內亂,先是他的長子在福州的各種倒行逆施;接着又是王延鈞和王延稟這兩人聯手起來,兄弟內訌,手足相殘,這已經極大的削弱了王家的名聲和在福建的影響力。

若是能進一步逼得王審知親口說出王延均二人其罪當斬的話,這自然能進一步打壓他的名望。

正所謂虎毒不食子,不管王延鈞做了多少壞事,王審知做爲父親若是主張將其殺死的話,那都會有損於他過往敦厚長者的形象的。

自古以來,父子相殘的,即便有再多的理由,都會受人詬病的。

此時,王審知聽到楊渥的問話後當即便清楚楊渥的心思,不過他心中同樣痛恨這兩個兒子,爲了奪取權利便將身在金陵的他的性命置之不顧,更是殺死了他的長子王延翰。

所以王審知對於將二人處死並沒有任何異議。

他站出來向楊渥下拜後,咬牙切齒的說道:“啓稟大王,這二人所爲,不忠不孝,非臣之子。臣已經將二人革出王家。對於這二人,臣以爲應當立即處死,以儆效尤!”

楊渥聽了滿意的點點頭,繼續問道:“那麼你覺得,這兩人應該是凌遲處死呢?還是應該腰斬於市?”

王審知聽了不由得眼角一抽,王延均不管如何說都是他的親生兒子,將其處死他還能接受,但要將其凌遲處死,他的心卻沒有那麼硬。

就在他猶豫着該怎麼回答時,楊渥卻突然哈哈一笑道:“罷了,卻是孤有些思慮不周,你身爲這兩人的父親,孤怎麼能讓你來作出這樣的決定呢?”

王審知聽了不由得鬆了口氣,只聽楊渥接着道:“既然琅琊郡公都覺得王延鈞和王延稟二人其罪當誅,那麼傳令下去,這兩人不必押來金陵,直接在福州腰斬於市!”

一句話定下了二人生死後,楊渥接着又下令,將跟隨二人作亂的幾十個叛將,一併腰斬,以震懾世人。

劉侃、張志這兩個王延鈞的心腹,雖然聲稱自己乃是主動投降的,但並沒有得到吳軍的承認,他們投降的時候吳軍已經攻入了他們的營地,所以這一次二人依舊被列入了腰斬的名單之中。

此外還有一大批人,因爲爲虎作倀,但罪行又夠不上死刑的,最終都被判處流放夷州。

楊渥下令由福建五州,加上新設立的夷州,一同組成新的福建行省,而這個福建行省的巡撫,則由原本的蘇州刺史徐溫來擔任。

在原本的歷史上,徐溫此時早就保持了淮南的軍政大權,成了江淮二十多個州的實際統治者。

不過在這一世,因爲楊渥的緣故,徐溫自然不會再有歷史上的那番機遇;不僅如此,他雖然在吳國資歷較高,乃是楊行密的麾下老臣,當初太祖三十六英雄之一,不過因爲缺少戰功,再加上楊渥有意爲之,所以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升遷,在蘇州刺史的任上已經待了七年多了。

到了此時,楊渥自然不會再去忌憚他這麼一個既沒有兵權,又缺少名望的地方刺史,所以這一次福建巡撫的職務就由他來擔任了。

……

當楊渥在朝堂之上對於福建之事做出安排時,邵州城中,楚王馬殷正恭恭敬敬的跪伏在地,聆聽着樑國皇帝朱溫下達的聖旨。

“……特加封爲天策上將,開府儀同三司,許置百官,欽此!”

聽着朱溫下達的旨意,馬殷心中無喜無悲。

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裡,馬殷趁着吳國的注意力完全被福建吸引的時機,迅速向西南發展勢力。

九月份的時候,馬殷親自領兵討伐斂州蠻。

斂州蠻的實力更在辰州蠻之上,各路蠻人部族組成聯軍,依託險要地勢試圖阻擋楚軍的進攻。

馬殷於是以姚彥章爲將,領兵五千人,讓他繞道攻襲斂州蠻的後方,他自己則親自率領楚軍主力來吸引敵軍注意。

姚彥章出兵之後,不負重託,他一路翻山越嶺,日夜兼程而行,最終成功的繞到了斂州蠻的後方,與正面的馬殷相互配合,前後夾擊,一舉攻破他們的營寨,殺死蠻人數千,降者更是多達數萬人。

至此,馬殷終於消除了對他有重大威脅的斂州蠻,在西南之地初步立足下來。

有了新的根基之地後,馬殷面臨的壓力頓時大大減少,終於不再滿足於以楚王的身份統領部屬。

他深知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正式脫離後梁開國稱王,所以他最後採用的辦法就是向朱溫尋求冊封爲天策上將。

天策上將這個稱號,最初起源於李世民的封號,地位更在一般王爵和大將軍之上,並且能置百官。

獲得了這個封號後,馬殷一方面依舊可以作爲後梁名義上的臣子,另一方面又能夠自行封官,這與正式建國已經沒什麼兩樣了。

而朱溫在與楊渥達成了默契後,這兩年集中力量想要打壓晉王李存勖,可惜取得的效果卻是不好。

對於馬殷的請求,朱溫本來就沒多少能力干涉,自然是欣然從其所請,冊封馬殷爲天策上將。

至此,楚國纔算是正式成爲一個國家,而不再是之前的藩鎮。

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五十章 悠閒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二十章 詢問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七章 我服了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四章 朱廣德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
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五十章 悠閒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二十章 詢問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七章 我服了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四章 朱廣德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