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

天佑二年十一月初,岐王李茂貞與靜難節度使楊崇本統領邠、鳳、延、涇、秦、隴等諸鎮之兵共六萬人,討伐朱全忠,以響應淮南之北伐。

出兵後,岐軍屯紮於長安東北不遠處的美原縣,列陣十五營,氣勢頗盛,關中大震。

汴州。

聽到楊崇本和李茂貞起兵的消息後,朱全忠反而鬆了口氣,因爲這一切都在他的謀士敬翔的預料之中。

他立即按照敬翔之前的建議,派駐守同洲的匡國節度使劉知俊與右金吾衛大將軍劉鄩二人爲將,領兵五千人前往抵禦。

命令傳達後,朱全忠招來敬翔問道:“敬先生,光憑劉知俊的五千人,能夠擊敗李茂貞嗎?”

從兵力對比上看,劉知俊兵力連對方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即便劉知俊驍勇善戰,配屬給他的樑軍也都是樑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但能不能擊敗李茂貞和楊崇本他心裡面也沒底。

本來最開始他的打算是等到李茂貞起兵後,立即率領汴州的十萬精銳以最快的速度趕赴關中,一舉擊潰李茂貞,以震懾其他藩鎮;但他沒想到的是,敬翔卻認爲無需調動十萬大軍,只需派劉知俊一人率領五千精銳就足夠對付李茂貞了。

至於駐守汴州的十萬大軍,一來他們剛剛從淮南撤兵回來,士氣低迷,還需要繼續休整一段時間;二來除了李茂貞和楊崇本外,李克用和劉仁恭也需要防備。

所以敬翔堅決主張只派劉知俊率領五千人出擊,將大軍繼續留下來準備對付李克用、劉仁恭的挑戰或者南下爲宿州、潁州兩地解圍。

在他的堅持下,朱全忠最終還是同意了,但心裡卻總是有些不踏實。

好在,幾天之後,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從關中傳來:劉知俊不負衆望,以五千兵力大破李茂貞、楊崇本的聯軍。

原來,劉知俊率軍抵達美原後,發現聯軍雖然兵力衆多,但戰力有限,而且指揮不暢,於是決定採取各個擊破戰術,以五千之衆大破李茂貞、楊崇本六萬大軍。

這一戰殺傷敵軍兩萬餘人,俘虜兵士百餘,繳獲戰馬三千餘匹,李茂貞和楊崇本隻身倉慌而逃。

劉知俊趁勝進兵,又接連攻克鄜、延等五州之地,李茂貞、楊崇本這兩個關中諸侯從此一蹶不振。

消息傳來,朱全忠大喜過望,當即加封劉知俊爲檢校太傅、中樞平章事。

劉知俊的大獲全勝,不僅解除了關中的危局,更重要的是這場大勝極大的震懾住了其他藩鎮勢力,一時間李克用、劉仁恭等有心起兵響應淮南的藩鎮紛紛偃旗息鼓,繼續蟄伏下來。

與北方藩鎮不同,南方的藩鎮因爲距離較遠的緣故,此時劉知俊擊敗李茂貞、楊崇本的消息尚未傳來,各地流傳的還是楊渥一舉擊敗樑軍,並且趁機北伐的消息。

相比於北方那些強勢藩鎮,南方的這些藩鎮基本上實力較弱,而且一心割據,野心並不算大。

不過淮南一舉擊敗二十萬樑軍的消息傳來時,還是在南方各藩鎮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江西洪州。

躺在病牀上的鐘傳聽到淮南大勝的消息後,面色反而很平靜。

這個消息其實並沒有超出他的預料,朱全忠橫行北方,對淮南最近幾年的巨大變化根本不瞭解,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草率出兵南下,遭逢此敗就不出意外了。

所以鍾傳並沒有因爲淮南的勝利而感到高興或者失望,他只是平靜的招來他的長子鍾匡時,對他說着:“孤死之後,你立刻向淮南遣使請求歸順,若是吳王願意讓你繼續執掌江西,你就繼續留下來;若是吳王招你去廣陵,你也要聽命行事!”

“總之,淮南勢大,你萬萬不可與之對抗,以免爲鍾家招來大禍!你妹妹嫁給吳王世子爲妻,若是你對其恭瑾些,鍾家或許還能保住富貴!爲父今日之言,你都記下了嗎?”

“父親之言,孩兒敢不從命?”鍾匡時心中一愣,隨即泣聲應道。

他心裡自然不甘心,鍾家立足江西二十多年,乃是真正的江西王。

而他和自己的弟弟爲了爭奪江西的繼承權,相互爭奪了近十年,直到去年纔好不容易最終當上繼承人,卻沒想到最後的結果卻是這樣的。

如果按照鍾傳吩咐的,他一繼位後便立即上表向淮南臣服,那麼他這繼承人做了又有什麼意思呢?

所以在他心中自然是不願如此的,不過,如今他父親還在,他也不敢不答應,不然說不定鍾傳立即將他廢掉,改立他的弟弟鍾延規了。

要知道如今他雖然成了公認的繼承人,但鍾延規的勢力並沒有被完全打倒,如今的鐘延規依舊是江州刺史,鎮守着江西的北大門。

若是鍾傳對他不滿意了,只要一紙命令就能廢掉他的繼承人身份。

所以鍾匡時很明智的選擇了答應鐘傳的吩咐,不過日後鍾傳死後會如何,那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聽到鍾匡時答應下來,鍾傳終於鬆了口氣。

如今執掌淮南的乃是楊渥,是他的女婿;而他如今已經六十多歲了,執掌江西近三十年,當年他擁有江西之時,楊行密都不過是個廬州刺史而已。

讓他這個即將老死的人去向一個後輩低頭順服,這一點他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出來的;所以只能希望自己兒子能夠明智一點,看清楚形勢,不要做逆天之舉。

福州。

對於淮南這個南方霸主,王審知一直以來都是以一種逃避的心態對待的。

王氏一族本來不是福建本地人,而是起家於如今被淮南佔領的光州。

二十多年前,天下大亂之時,壽州人王緒起兵佔據光州,被當時的蔡州軍秦宗權任命爲光州刺史,正式成爲蔡州軍中的一員。

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就是在那個時候投靠了王緒。

後來王緒因爲沒能按時完成秦宗權給他的軍令,害怕秦宗權殺他,於是率領五千蔡州軍一路南下,最終進入漳州。

而王緒因爲猜忌部將,使得衆將人心惶惶,最終被衆將推翻,轉而推舉王潮擔任主帥。

此後十多年,王潮以漳州爲根基,憑藉手中從北方帶過來的五千蔡州精兵,逐漸佔據了泉州、汀州、建州以及福州,成爲名副其實的福建王。

八年前,王潮病重,臨死前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也沒有傳位給自己的二弟王審邽,而是選擇了傳位給三弟王審知。

王審知則十分謙讓的將職權讓給二哥王審邽。

王審邽則認爲王審知有功,推辭而不接受。王審知於是嗣位,自稱福建留後,上表告知朝廷。

這段王家兄弟相互禮讓的事蹟在當地一時傳爲佳話。

如今轉眼多年過去,王審邽也同樣病死了,只留下他獨自執掌福建。

如果說剛開始執掌福建的時候,他心中還有些興奮的話,那麼這麼多年下來,他的心中就只剩下惶恐不安了。

這個時代的福州可是名副其實的不毛之地,人口稀少,物產也不豐富。

所以以絕對的實力來看,福建的實力比之江西還要弱了很多,更不用說與淮南相比了。

當江西都在爲淮南的強大而感到惶恐不安時,王審知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越王錢鏐被消滅之後,淮南如今與福建已經接壤了。

好在,讓王審知感到安心的是,福建地勢偏遠,而且多山地,淮南即便想要討伐他,也很難派出太多的兵力;此外,因爲有江西在前面頂着,福建這邊感受到的壓力還是很小的。

所以王審知一直一來都以這兩個理由來安慰自己,不願正視淮南的威脅,而是一心放在了治理內部,鞏固根基上。

他厲行節儉,多行德政,勸課農桑,寬刑薄賦,境內大安;又大力發展海上貿易,與占城、真臘等地多有來往,再加上去年朝廷派人來加封他爲琅琊王,更是讓他聲望大振,深得福建百姓的擁戴。

這些都讓他覺得,淮南一時威脅不到他,沒必要爲此感到擔憂。

然而這一次淮南大勝樑軍的消息卻讓他明白,淮南終究是一個他無法逃避的問題,該如何面對是他必須儘快做出的選擇。

二十萬樑軍都被淮南擊敗了,出兵北伐更是號稱三十萬大軍,這種實力福建如何能抵擋?

即便福建地勢偏遠,難以派出大軍來討伐,但以淮南軍的戰鬥力來看,即便淮南只派出少量軍隊,福建也未必能夠抵擋住。

更重要的是,聽說江西鍾傳已經臥病不起,或許要不了多久就會病死;他的幾個兒子都很懦弱無能,看來江西落入淮南手中也是爲時不遠了。

到時候失去了江西這個擋箭牌後,福建就會面對更多的壓力;若是到了那個時候再來籌謀如何應對淮南,只怕就已經遲了。

想到這,王審知終於下定決心,不管如何先派個使者前往廣陵爲淮南大敗朱全忠道喜,先與淮南取得聯繫,再徐徐圖謀日後。

不久,王審知以長子王延翰爲使者出使淮南,傳達交好之意。

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零八章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五章 家宴(上)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十八章 逃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
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零八章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五章 家宴(上)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十八章 逃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