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

李神福的病逝無疑是吳國的一大損失,這位常勝將軍,在原本的歷史上並沒有多大的名氣,但他的戰績,卻是絲毫不比其他那些名將要差。

他是真正的常勝將軍,是吳國軍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將。

楊渥對李神福的死抱着極大的悲痛,他當即下令追封李神福爲大將軍,永年郡王,配饗太祖廟,陪葬於楊行密的興陵,諡號武寧。

以李神福長子李承鼎繼承魏國公之爵位,並且以其父之功勞,特許將其職務提升爲都指揮使,安西將軍。

此外,楊渥還下令爲李神福罷朝五日,以示哀悼。

在李神福病逝後不久,另外一名功勳老將,信國公張訓,同樣在金陵的府中病逝。

相比於李神福,張訓一生或許沒有那麼多的出色戰績,但他在楊行密時代對抗孫儒和清口之戰這兩場最重要的大戰中,都立下了極大的功勞。

尤其是清口之戰,張訓親自率領麾下部衆帶頭向樑軍發起進攻,一舉擊破龐師古的營寨,爲清口大戰的勝利取得了頭功。

之後,張訓又長年鎮守北方防線,先後擊敗過樑軍名將康懷英,劉知俊等人的入侵,並且領兵奪取了海州。

他雖然爲人低調,但功績着實不小。

在張訓病逝之後,楊渥下令追封他爲大將軍,東海郡王,同樣配饗太祖廟,陪葬楊行密的興陵,諡號武毅。

可惜的是,張訓的後人中沒有較爲出色之人,幾個兒子都能力平庸。

所以雖然張訓的長子繼承了他的爵位,但他並沒有獲得什麼職務。

最後楊渥以下特旨的方式將他招入羽林軍中作爲李禪的副手,以示優渥。

李神福和張訓這兩個功勳老將的接連病逝,可以說是對吳軍的重大打擊。

更重要的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在這兩人之後,那些追隨楊行密起兵征戰的功勳老臣們同樣都垂垂老矣。

高勖、劉威、陶雅等等,一個個都已經鬍鬚發白,只怕也是時日不長了。

失去了這些功勳卓著,能力出衆的老臣之後,新一輩的文武人才若是不能迅速成長起來,這對吳國來說,必然是一次重大考驗。

好在,早在幾年前楊渥就在有意的培養年輕一輩,這些年倒也發現了不少好苗子,若是將來能夠培養得好,接過這些老將的班是沒問題的。

在爲張訓罷朝三日之後,楊渥下令進封李承嗣爲新的樞密使,加封武英殿大學士,並將其爵位提升爲英國公。

這個任命着實震驚了不少人,尤其是之前已經是樞密副使的朱瑾。

此次李神福病逝之後,按理說應該是作爲副使的朱瑾上位。

朱瑾的資歷、威望等要擔任樞密使其實同樣足夠了,這次楊渥卻下令讓李承嗣越過朱瑾直接成爲新的樞密使,這自然是令人驚訝的事情。

至於另外一位副使嚴可求,因爲他是文官的緣故,反而沒有機會成爲樞密使。

當然,任命李承嗣爲樞密使倒也不是沒有理由,至少李承嗣的資歷威望等都不在朱瑾之下,再加上他向來爲人公允,從不拉幫結派,所以衆人對他得到任命同樣感到放心。

至於朱瑾,在得知這個結果之後最初固然有些錯愕和不甘心,但隨之也是明白過來,楊渥依舊是對他曾經當過一方梟雄的經歷有些不放心啊!

感受到了這一點之後,朱瑾反而更加謹慎小心起來,彷彿絲毫沒有爲自己未能成爲樞密使而感到不滿,每天該上朝就上朝,該提出建議就提出建議,一切都照常進行。

在張訓病逝,李承嗣又被提拔爲樞密使後,他們原本的兩個都督之位也就空缺出來了。

可惜的是,楊渥的親信中如今還沒有人有資格升任都督,所以楊渥在那些老將之中選擇了兩個在楊行密時代不怎麼受重用的將領,這就是柴再用和呂師週二人。

這兩人雖說沒多少名氣,功勞和資歷等也顯得有些不夠,都是在孫儒戰敗之後才加入淮南一方的降將。

不過楊渥卻深知這兩人的能力,絕對是之後較長一段時間內能夠成爲吳軍中流砥柱的名將之選。

其中柴再用在歷史上就是南吳時期的重要將領,功勞較多,而呂師周則投靠了馬殷,在討伐蠻族和攻略嶺南的戰事中立下大功。

楊渥早就想將這兩人提拔起來了,不過這兩人既沒有足夠的功勞和資歷,又不是楊渥的親信,所以才拖延到了現在。

而這兩個將領在升官之後,他們留下的都指揮使職務,則分別由李承鼎和李禪二人接掌。

“打贏了今天這一仗,我等就能奪取辰州,徹底斷絕辰州蠻人的根基之地。所以諸位務必全力奮戰,有畏戰不前者,殺無赦!”

辰溪縣外,滿臉疲倦之色的馬殷大聲對部將下着命令。

自從做出了向西南發展的策略後,馬殷沒有耽擱時間,很快就做好了西征的準備。

對他來說,吳軍剛剛退去不久,隨時都有可能捲土重來,所以他必須儘早的打下足夠的地盤。

這一次出征,對於馬殷來說極有可能是一次關係到他們將來出路的重要行動,所以馬殷不顧自己已經五十多歲的年紀,堅持自己親自領兵,以許德勳留守潭州,秦彥輝留守邵州,以姚彥章領兵隨他一起出徵。

在西南之地,主要的蠻人勢力集中在辰州和斂州兩地。

其中辰州蠻的首領名叫宋鄴,在唐僖宗年間趁着天下大亂佔據了辰州,從那以後便一直割據一方,爲湖南之患。

劉建峰、馬殷奪取湖南之後,宋鄴同樣沒有停止對湖南的侵擾。

若是論正面交戰的能力,這些缺乏訓練並且裝備落後的蠻兵自然不是楚軍的對手。

不過蠻兵雖然只是一羣烏合之衆,但他們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正面和楚軍交戰,而是仗着道路艱險的地利優勢,不斷的襲擾楚軍,給楚軍巨大的殺傷。

面對這種情形,馬殷自然不甘心於被動挨打,在幾年前曾經派遣大軍對辰州蠻的根基之地辰州發起進攻,準備徹底拔出他們的老巢。

可惜的是,那時候馬殷的重心還放在與淮南交戰上,對於辰州蠻的重視程度不夠。

所以那次楚軍只出動了七千餘人,在經歷了一路上被蠻兵不斷襲擾之後,還沒有趕到辰州城下,楚軍就已經疲憊不堪了。

爲了防止進一步導致大敗,那次西征只好無功而返。

但這一次,馬殷既然已經決定了要向西邊發展,對於宋鄴這種蠻人酋長自然是要大力清剿,出動的軍隊也遠不是上次能比。

在經過一路上的跋涉之後,蠻兵見各種襲擾都不能阻止楚軍的進軍,當即也只能改變策略,集中兵力駐守辰溪,想要在這裡擋住楚軍的進攻步伐。

馬殷見蠻兵終於肯正面與他們交戰了,頓時大喜過望。

即便對方是依託城池堅守,但至少敵軍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可供他們進攻,而不是像之前那樣神出鬼沒,這樣就給了楚軍儘量發揮的餘地。

辰溪說是一個縣城,但實際上這座城池的城牆高度比起中原地區的縣城來要低了很多,城池的長度同樣要短了不少。

這一方面固然使得蠻兵守城的密度更高,但另一方面較低的城牆也降低了楚軍攻城的難度。

不到一丈高的城牆,根本不需要修築什麼大型攻城器械,直接架上梯子就能發起攻城。

受到馬殷的激勵之後,再加上這段時間各種被動挨打的所積累起來的怨氣,使得開戰之後楚軍將士一個個像是吃了藥一般,嗷嗷大叫着向城牆衝去。

僅僅半個時辰之後,蠻兵就抵擋不住楚軍的猛烈攻勢,紛紛開始潰退。

楚軍將士見此士氣進一步高漲,對城池的衝擊力度更加的大。

終於,又過了一刻鐘後,蠻兵最終無力抵擋,只好打開沒有受到包圍的北城城門,準備突圍而去。

不過馬殷既然將北城放過,那自然是爲了圍三缺一,引誘敵軍突圍的。

當突圍出去的蠻兵以爲自己能夠逃過一劫時,提前埋伏下來的楚軍卻突然殺出來,將他們徹底包圍起來。

“將這些俘虜的蠻兵悉數坑殺,再留下幾個,讓他們回去告訴宋鄴,立即歸降於孤,孤還能饒他一命,否則,的話,攻破城池,老少不留!”

取得最終勝利之後,馬殷殺氣騰騰的下達命令。

幾天之後,馬殷率領得勝的楚軍繼續進軍,最終包圍了辰州。

辰州蠻的首領宋鄴迫於形勢,最終向馬殷請降。

至此,困擾馬殷多年的辰州蠻終於暫時平定下來,同時馬殷也成功的邁出了向西南方向擴張的第一步。

而接下來,馬殷將要面臨的就是如何進一步奪取斂州之地。

相比於辰州是宋鄴一人獨大的局面,斂州那邊的局勢更加複雜,各路蠻人的勢力也更加強大。

馬殷雖然已經奪取了辰州,但他要想進一步奪取斂州,所要花的力氣可就要大多了。

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三章 招攬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章 人選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五百章盧枇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
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三章 招攬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章 人選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五百章盧枇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