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

雖說楊渥冊封的爵位中公侯伯這三個等級的爵位都是世襲的,不過這種世襲每傳承一代人都需要降低一個等級。

比如說袁襲和臺濛二人都是追封的國公,那他們的後人就只能繼承郡公的爵位;而劉金追封的是郡公的爵位,他的兒子劉仁規就只能繼承侯爵,到了他的孫子輩就只能繼承伯爵了。

此外,要想繼承爵位,還必須通過一定的考覈,雖說其難度不會太高,卻也不會太簡單,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防止繼承爵位之人太過紈絝無能。

除了這些需要降級傳承的爵位外,楊渥又規定一部分經過特許優待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也就是說在傳承的過程中不需要降級。

此外,還有一些雖然需要降級繼承的世襲爵位,在一代代傳承過程中,當爵位降低到侯爵或者伯爵之後就不再繼續降低,而是轉爲世襲罔替的侯爵或者伯爵爵位。

這兩種爵位都是真正能永久傳承下去的,比起其他需要不斷降級的爵位來自然要顯貴得多。

當然,這種能夠永久承襲的爵位,楊渥是不會輕易冊封出去的,而且一般都只針對國公這個層級的少數人,其他的一般都無法享受到這種優待,只能在一代代的傳承中最終成爲平民。

這樣一來,雖然同樣是國公,但國公之中也會分出不同的層次,較好的自然是能夠直接世襲罔替的,不用降級的;差一點的則是爵位降低到侯爵後就不再繼續下降的;再差一點的則是爵位傳承到伯爵後就不再降低;至於最差的,當然是像其他爵位那樣,一直降低,直到最後失去爵位。

比如目前的冊封的五個國公,以及追封的兩個國公之中,只有李神福一人是能夠世襲罔替,不用降級的;而劉威和陶雅、張訓三人的爵位則是傳承到侯爵之後轉爲世襲;而袁襲、高勖和臺濛三人的爵位則是傳承到伯爵之後轉爲世襲。

此外,在衆多獲得爵位的功臣之中,還有幾個特殊之人,這便是鍾延規、鍾匡時兄弟,以及錢傳璙這個錢鏐之子。

鍾氏兄弟當初楊渥答應過要封他們爲世襲伯爵,如今自然不好食言;而錢傳璙作爲錢鏐的後人,之前獲得的爵位是郡公,如今楊渥將其改封爲侯爵,不過需要降低一級繼承,直到最後失去爵位。

對楊渥來說,雖然目前吳國能夠獲得爵位的人並不多,但他也需要爲後世做考慮,若是所有爵位都能夠世襲罔替,那麼過上幾百年,豈不是要出現爵位氾濫的情況了?

不過若是所有的爵位都要降低一級繼承,那樣的話似乎又有些太嚴苛了;而且也使得爵位不再尊貴,不利於籠絡功臣。

這個時代其他藩鎮所建立的國家,一般對於爵位的冊封都是非常慷慨的,封國公的不在少數,甚至連封王的都有不少。

在這一點上吳國的爵位既然沒有那麼“慷慨”,那就需要在其他地方進行補償,用這種可以世襲罔替的爵位來籠絡功臣就是一種好的選擇。

總之,現在的爵位之法,一來可以讓部分人的得以世襲罔替,以籠絡功臣;二來又能通過逐級降低的辦法減少勳貴人數,防止爵位氾濫。

或許這種辦法還是治標不治本,過上一定的時間後世襲罔替的勳貴還是會達到一定數量,不過楊渥覺得,若是吳國真能延續到那個時候的到來就不錯了。

另外,與這個時代許多國家實行的爵位制度的一個不同的地方是,吳國所冊封的爵位都只有封號和食祿,而沒有封地。

並且楊渥還將各個封爵的食祿定得相對較低,以儘量減少國家負擔。

對於那些封爵的獲得者而言,他們同樣更加看重的只是這個爵位所帶來的榮耀,而非通過食祿帶來的實利,所以對於楊渥規定的較低的食祿衆人倒是沒有什麼意見。

至於所謂免死鐵券,楊渥原本也打算賜予,不過後來卻是想到,若是真有功臣犯下大罪,那所謂免死鐵券也免不了他們的罪行,像明朝歷史上那麼多獲得免死鐵券的功臣,最後又有幾個獲得了善終呢?

反而賜予鐵券可能鼓勵其中某些人恃之胡作非爲,到時候還要讓楊渥爲難,倒不如一開始就不給。

武義元年正月十五日,在朝中百官以及各將軍都已經分封完畢,其他盛大祭典也已經完成後,封爵的各項準備同樣已經辦妥。

這一天一大早,衆臣身着官袍,按照文官在左,武官在右的順序排列,聚集在王宮外,等候舉行正式的封爵大典。

不久,衆官便見到一羣人身着冕服而來,這些都是今天將要獲得封爵的功勳之臣。

見到這些人,其他未能獲得爵位的文武官員不由感到羨慕。

如今的吳國正一片興興向榮之中,有楊渥這位明君的統領,有高勗、李神福等能臣名將的輔佐,有二十萬精兵的守衛,吳國的前途可謂一片光明,相應的各種爵位自然也顯出了其尊貴之處。

辰時整,隨着上朝時間的到來,頓時鼓樂大作,鍾磐清揚,三道宮門依次打開。

衆官在高勖、李神福這兩個文武之首的帶領下,緩緩進入正殿排列等候。

片刻之後,楊渥帶着他的正室夫人周夢潔,長子楊炯,弟弟楊隆演三人,在侍衛的簇擁之下,緩步走進殿來,在最上首處輕輕坐下。

今日不僅是對這些有功之臣進行冊封,同時也是對宗室和幾位夫人們進行冊封的時日,所以周夢潔和楊炯,楊隆演三人也會一同而來。

楊炯作爲楊渥的嫡長子,雖然如今還年幼,但儘早冊封他爲王太子也能儘快定下君臣之別,以安定人心,減少紛爭。

雖說後世滿清的所謂的秘密建儲制有諸多優勢,可以減少紛爭,不過那一套制度在如今的吳國卻有些玩不轉。

這是因爲清朝的皇權是何等森嚴,甚至於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都是不過是皇帝的奴才而已,再加上一羣連奴才都做不了的漢官,所以皇帝才能一個人獨自決定立誰爲儲君;但若是楊渥敢那麼來,文武百官只怕都要跳起來反對了。

事實上,即便是滿清的秘密建儲制,同樣沒有實行多久,像後世慈禧太后直接掌握大權,皇帝的廢立都由她說了算,所謂秘密建儲制,早就淪爲空談。

所以想要建立一套制度然後一舉解決儲君的確立問題,那不過是一種理想罷了。

楊渥只能按照他父親楊行密活着的時候就傳位給他的辦法,將來也在生前將大權傳給某個中意的子嗣,看能不能爲後世開闢另外一種傳位之法。

至於楊隆演,如今楊渥的諸多弟弟中還只有他一個年滿十歲的,所以楊渥暫時只准備冊封他一人,其他的弟弟年紀還小,沒必要這麼快冊封爵位。

在楊渥看來,明朝的其他制度都還不錯,唯獨宗室的爵位冊封上卻是犯了個大錯。

自古以來大肆冊封諸侯王的,不管是同姓藩王,還是異姓藩王,最後幾乎沒有不出亂子的,比較著名的像漢朝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靖難之役等,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楊渥開國之後並不打算大肆冊封藩王,更不想太過擡高宗室,免得將來宗室非但不能成爲吳國的助力,反而會像明朝那樣成爲國家的沉重負擔。

不過當今亂世,人心難測。

如今的吳國有楊渥在,以他的權威,基本上能夠保證外姓之人不出亂子;但是將來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準呢?

甚至於,楊渥雖然是後世來人,但他也不能保證自己能活多久,說不定幾年之後他自己就突然病逝了呢?所以保證吳國的延續,可不能寄希望於他自己能活多久,而需要實實在在的培養宗室力量,以抗衡外姓。

若是爲了防止宗室作亂,從而大肆打壓宗室,到時候說不定就會給外姓可乘之機,那就是矯枉過正了。

總之,不管是一味壓制宗室的力量,還是大肆冊封宗室,這兩個辦法都是不妥的,最好還是在其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楊渥最後準備採取的辦法就是用類似後世清朝的辦法,加封少數幾個世襲罔替的郡王,用他們的力量來與外姓大臣的力量相互制衡。

此外,這幾個能夠世襲罔替的郡王,都只能留在金陵,沒有楊渥的命令不得出京,更不得干涉地方事務,其擁有的實力比起明朝的那些藩王起來可要小了很多。

除了這些少數幾個能夠世襲罔替的郡王外,其他宗室的爵位就只能逐步降級繼承,從目前最高的郡王,到接下來的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到最後一個等級的奉恩將軍,再往後,就只能算沒有爵位的閒散宗室了。

此外,一個宗室子弟,除了那些世襲郡王的世子外,其他人在獲得爵位前還必須通過一定的考覈,然後按照他們的出身身份和考覈的結果,給予一定的爵位;便是那些世襲郡王的世子,同樣要通過考覈才能獲得世子的身份。

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
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