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

當然,在拒絕了這下老將們的要求的同時,楊渥也趁機提出,讓他們以後在空閒的時間來新軍爲大家講一講帶兵打仗的各種經驗。而老傢伙們雖然口頭上同意了,但楊渥知道日後少不得還需要他親自去催一催才行。

這樣一來,僅僅過了三天時間,當軍隊整編的其他方面還沒有落實之前,這支僅僅一千人的新軍就在廣陵建立起來了。按照楊渥說的,一共是二十個隊長,其中九人是那天晚上被楊渥留下來的李承鼎、陶敬昭等人,另外十一個隊長中有五個都是從楊渥當初那支五百人的老親軍中選拔出來的,另外五個則來自擴充後的那三千人中,至於剩下的一個卻是在宣州之戰中立下大功的刁彥能。

這些人本來就是他的嫡系部下,在忠誠上沒有任何問題,而且這些人在過去一年中追隨楊渥參加了歷次戰鬥,實戰經驗比較豐富,不過他們的缺點就是沒有系統的學過兵法;而李承鼎九人的情況和這十個隊長的剛好相反,他們跟着各自的父輩讀過一些兵書,但實戰經驗卻很少。楊渥將這兩方安排到一起也可以讓他們進行互補。

與一般人的想法不同,楊渥的這支新軍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教授那些行軍打仗的謀略,而是教授衆人各項軍紀。

楊渥對軍紀的看重諸位將領都有了解,當初楊渥進軍營第一天就讓部下拼命背誦軍紀的事情到現在都還在軍中流傳着,甚至傳着傳着還變了樣,如今軍中有的傳言說楊渥在進軍營的第一天就讓手下士兵背誦軍紀,那些背誦不出來的都被楊渥砍了腦袋,這讓楊渥聽後不由哭笑不得。

而這一次設立新軍後,楊渥更是讓崔肅制定了更加嚴格的軍紀,甚至對大家的行止坐臥都做了明確的規定。他覺得,只有如此長年累月下來,才能教導出將軍紀融入骨子裡的真正的軍人。

除了對軍紀要求極爲嚴格外,楊渥的這支新軍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對基礎的要求非常嚴格。

按照李承鼎他們想的,培養將領就應該派人來講解兵法,然後教授他們該如何分析敵情,如何做出應對,如何臨陣指揮等等;然而等他們進入新軍後才傻眼了,新軍中根本不教授這些大的謀略,而是一些非常具體的東西,比如在列陣之時,士兵之間應該間距多大;比如在野外宿營時應該如何安營紮寨等等,都是這種類似的細節。

用陶敬昭抱怨時說的一句話就是,這支新軍教導他們的都是些營指揮乾的活,甚至是隊長乾的活,至於該如何做一個未來的名將卻一點都沒教。

陶敬昭的話其實一點都沒錯,楊渥現在教授給他們的還真就是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營指揮。按照他的想法,這些人在成爲出色將領之前首先要學會的應該是如何成爲一個合格的營指揮。

如今這第一批二十個隊長,如果將來都能成爲合格的營指揮,那就是二十個營指揮,能帶出一支萬人的軍隊;而隨着一批批新人被培訓出來,將來會有更多的合格的營指揮出現,這樣一來,至少在中級軍官的層面上淮南軍隊不會出現問題。

至於這些營指揮將來能不能進一步成爲優秀的都頭,優秀的指揮使,甚至是真正的名將,那就要是以後的事情了;更何況,名將可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戰場上歷練出來的。

當然,如今的楊渥可不比當初,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親自訓練和教授這些人,所以他專門請了幾個教官來協助他。

這些教官包括擅長防守的孫琰,負責教授該如何進行防守作戰;還有性格沉穩,打起仗來有些循規蹈矩的李德誠,負責教授如何在野外安營紮寨;而在發現田覠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的尚公乃也被楊渥請了過來,負責教授該如何訓練士兵等等。

楊渥選擇的這些將領都是有些能力,但沒什麼野心,也沒多少資歷和威望,甚至因爲種種原因目前在淮南軍中沒有受到重用的將領,讓他們擔任教官楊渥自然放心。

另外,新軍裡肯定也需要一個德望深厚,能夠鎮得住場子的人來擔任總教官,楊渥選擇的是一個名叫丁袗的老將領,是個都指揮使,當年楊行密在廬州起兵時他便加入了,後來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功績,但勝在沉穩,不斷積小功成爲都指揮使。

丁袗德望深厚,但爲人非常低調,而且深知進退,明白如今的淮南正是新舊兩代人權利交接的時候,既存在機遇,同時也有巨大的風險,所以他很早就遞上了辭呈想要回家養老,後來在楊渥的勸說下才來這裡擔任總教官了。

搞定了教官的人選後,新軍的也就正式建立,開始逐漸走上正軌,而楊渥也能從這些繁雜的事情中抽出神來。

這天,楊渥剛剛從他的母親史氏那裡問安出來,便被他父親派的人給請到了前廳書房之中。

“什麼?徐溫上書說要搞軍政分離,還主動提出辭去軍職,只負責民政?”楊渥瞪大眼睛滿臉不可思議的看着手中的這道奏章。

就在剛纔,一封從蘇州緊急送來的奏章被擺在楊行密的桌案前。奏章中,徐溫提到,自從淮南徹底平定至今已有十餘年,雖然楊行密一直要求各地寬以待民,休養生息,但各地百姓依舊生活困頓,比起戰亂時來好不了多少。

徐溫說,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各地擔任刺史的多是軍中武將,本來就不擅長治理民政,加上他們還要忙於軍務,就更沒時間去處理民政了。

他還特意舉了個例子,說他在接任蘇州刺史的職務後,整天都忙於政務,比如即將來臨的秋賦,他就發現如今秋賦使用的賬冊居然還是十幾年前的老賬冊,有的家庭的田地早就賣出去了,但還是需要按照舊賬冊上寫的來繳納賦稅,而有的家庭則剛好相反,在這十幾年中變得富裕了,但因爲舊的賬冊上沒有他們的田地信息,結果他們根本不需要繳稅。

這種種情況都需要徐溫去理清,讓他深感地方的治理實在不易,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擔負帶兵打仗的職責。

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七章 我服了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更新計劃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百章 崩潰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
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七章 我服了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更新計劃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百章 崩潰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